科研产出
三种鰤属鱼类肌肉质构特性及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我国养殖黄条鰤(Seriola lalandi)、高体鰤(S.dumerili)、五条鰤(S.quinqueradiata)肌肉的质构特性、基本营养组成和食用价值,采用质构分析法(TPA)和常规生化方法检测了 3种鰤属鱼类肌肉的质构特性、粗蛋白、脂肪酸和氨基酸等成分,并评价了营养价值.结果显示:同等养殖条件下,黄条鰤肌肉的硬度、胶着度、咀嚼度和回复力均显著高于高体鰤和五条鰤.黄条鰤肌肉蛋白含量(24.3%)最高,高体鰤水分含量(70.6%)最高,五条鰤脂肪含量(7.2%)最高,3种鰤属鱼类肌肉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均优于FAO/WHO标准.根据AAS和CS分值,3种鰤属鱼类肌肉的第一限制氨基酸皆为蛋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皆为缬氨酸,且肌肉鲜味氨基酸含量及其在总氨基酸中的占比均较高,这与其味道鲜美密切相关.3种鰤属鱼类肌肉中可检测到20种脂肪酸,其中亚麻酸甲酯(C18∶3n6)只在五条鰤中检测出,二十二碳二烯酸甲酯(C22∶2)只在高体鰤中检测出.肌肉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5.44%~67.51%)均相对较高,其中不饱和脂肪酸EPA+DHA的含量(32.50%~35.79%)优势明显.另外,高体鰤中的常量元素含量(5.27×103 mg/kg)最高,五条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15.931 mg/kg)最高.本研究表明,3种鰤属鱼类肌肉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是极具市场开发潜力的大洋性养殖经济鱼种,研究结果将为我国鰤属鱼类养殖潜力评价和专用高效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鰤属鱼类 质构分析 主成分分析 营养成分 食用价值评价


罗非鱼高密度养殖池塘底泥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代谢特征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对维持池塘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探讨罗非鱼高密度养殖池塘底泥微生物的碳氮代谢特征与季节变化规律.[方法]在养殖季采集罗非鱼养殖池塘底泥样品,检测底泥中的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和总氮含量,并通过Biolog-ECO平板技术分析底泥微生物对含氮碳源、含磷碳源和只含碳的碳源代谢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ur Development,AWCD).[结果]养殖中期和末期底泥中的总氮和氨氮含量显著高于养殖初期;底泥中的微生物能较好地利用β-甲基-D-葡萄糖苷、丙酮酸甲酯、D-半乳糖醛酸、吐温80、D-甘露醇、肝糖、D-纤维二糖等只含碳的碳源和L-天门冬酰胺、N-乙酰-D-葡萄糖胺(AWCD>0.5)等含氮碳源,也可以利用D,L-α-磷酸甘油、葡萄糖-1-磷酸(AWCD<0.5)等含磷碳源,不能利用2-羟基苯甲酸、衣康酸和α-丁酮酸.养殖初期罗非鱼养殖池塘底泥微生物对只含碳的碳源和含氮碳源的利用率高于养殖中期和末期.底泥微生物对含氮碳源和只含碳的碳源的利用率与底泥中的硝酸盐含量呈正相关.[结论]可以尝试利用Biolog-ECO平板技术分析底泥微生物的氮利用指数,评估底泥菌群对氮的利用能力.
关键词: 罗非鱼;池塘;底泥;Biolog-ECO平板;碳氮代谢;微生物菌群


过硫酸氢钾干预下对虾养殖系统中水质指标和菌群结构变化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水质理化因子监测、虾体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检测及高通量测序方法系统解析过硫酸氢钾(2KHSO5·K2SO4·KHSO4,PMS)干预下对虾养殖池塘水体环境指标和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施用0.2 g/L PMS对对虾养殖水体中低含量氨氮具有一定的降低作用,泼洒PMS 24 h和72 h后水体的温度、溶解氧、pH、盐度、亚硝酸盐无显著差异。PMS泼洒后对虾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分别由3.13×10~6 CFU/g和1.98×10~6 CFU/g降低至4.30×10~5 CFU/g和1.09×10~5 CFU/g,弧菌占比由63.36%降低至25.35%;水体中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分别由2.70×10~4 CFU/mL和6.00×10~3 CFU/m降低至8.50×10~3 CFU/mL和1.20×10~3 CFU/mL,弧菌占比由22.22%降低至14.11%,PMS可显著降低虾体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数量及弧菌占比。对水体的菌群结构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藻门和变形菌门为主要优势菌门,泼洒PMS前后(PB1/PA1),腈基降解菌科、PeM15、DS001、Llumatobacteraceae、微杆菌科、红细菌科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巴纽尔斯菌科、腐螺菌科、Stappiaceae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对比泼洒PMS前后3 d的变化趋势表明,泼洒PMS后池塘优势菌相对丰度发生显著变化且菌群结构PCoA指数偏离度较低。相关研究结果为评判PMS在水产养殖中的防控作用及其科学使用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过硫酸氢钾 水质理化因子 可培养细菌 弧菌 菌群结构


汕头南澳海域龙须菜栽培系统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养殖规划调整后汕头南澳海域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栽培系统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于2021年4月,龙须菜生物量最大时,选择龙须菜栽培区(原为贝藻混合养殖区,且常年开展牡蛎养殖)和邻近的自然海区(对照区),调查比较了水体、沉积物、龙须菜藻体及其凋落物的细菌群落结构及环境特征,并分离鉴定了龙须菜及其凋落物附着可培养优势细菌种类。结果发现,龙须菜栽培区表层和底层水体细菌总数分别为3.96×10~5 copies/mL和4.97×10~5 copies/mL,均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沉积物细菌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龙须菜藻体附着细菌数量和可培养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凋落物(P<0.05)。相对水体和藻体附着细菌,龙须菜栽培区和对照区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相对于对照区沉积物,龙须菜栽培区沉积物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更高;两区域水体优势菌群结构类似,但龙须菜栽培区Rhodobacteraceae的相对丰度(21.1%~29.1%)显著高于对照区(11.9%~12.1%)(P<0.05)。龙须菜及其凋落物附着优势菌以盖丝藻属(Geitlerinema)、弧菌属(Vibrio)和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为主。可培养优势细菌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食环芳弧菌(Vibrio cyclitrophic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等。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发现,水体pH、溶解氧和盐度是影响水体和藻体附着优势菌群的主导因子,总磷含量是影响沉积物细菌优势群落组成的主导因子。综上所述,龙须菜的生长与凋落对区域水体细菌群落结构会产生较大影响,栽培龙须菜及其凋落物体表能形成独特的微生物区系,影响龙须菜栽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面向海洋渔业捕捞生产的深度学习方法应用研究进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全球渔业资源不断衰退,各国渔业机构和区域渔业管理组织采用渔业观察员方式促进渔业可持续捕捞,但人类观察员方式成本高、覆盖率低,难以满足管理需要.近年来,深度学习新模型不断涌现和完善,其检测速度、精度均在不断增强,为其应用于海洋渔业捕捞生产监控提供了条件.本文从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算法设计、模型训练和精度评价等方面,总结了渔业捕捞生产监测模型的构建过程,以渔船与渔船行为、渔获物、渔场预报、船员和渔具为对象,综述了深度学习技术在海洋渔业捕捞中的应用,并提出利用迁移学习或强化学习等方法来拓展识别目标种类及增强检测模型、利用高精度的特征提取网络提高目标分类准确率、通过边缘计算技术解决电子监控数据实时解析及制定统一标准以规范电子监控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等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度学习在海洋渔业捕捞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目标检测 渔获物识别与量测 卷积神经网络 海洋渔业捕捞生产


铜合金编织网网片阻力水槽试验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开展水槽试验获得铜合金编织网网片的阻力,以分析铜合金编织网网衣的阻力变化规律及水动力性能.试验制作了10片0.25 m2不同铜丝直径及不同网目尺寸的铜合金编织网网片,于拖车静水槽中采用三分力传感器连接网片以测试网片受力,在0.30、0.45、0.60、0.75和0.85 m/s 5个拖车速度下开展水槽试验,每片网片在不同流速下都测得了0°~90°冲角范围,以10°间隔为节点共计10个冲角的阻力数据.结果显示:网片的阻力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迎流冲角的增大,网片的阻力也在增加;相同网线直径的网片在特定流速与冲角下,其阻力随网目尺寸的增加而减小;相同网目尺寸的网片在特定流速与冲角下,其阻力随网线直径的增加而增大.基于网片试验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法得出铜合金编织网网衣在垂直流速时随流速变化的单位面积网衣阻力计算公式;利用点状图回归分析法得出铜合金编织网在垂直流速与平行流速两种状态下的阻力系数和雷诺数的对应关系;参考经验公式提出不同冲角下阻力系数的推导公式,并基于试验数据给出网片平面垂直于流速及平行于流速状态下的阻力系数,分别为1.20和0.21.本研究可为铜合金编织网网衣的受力计算以及水动力性能分析提供参考.


模拟计算平行样对自上游到下游的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流域生物信息流是流域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流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输移和能量输移过程的信息标记,是用eDNA技术调查评估河流水体中物种组成空间特征的基础。估算流域生物信息流是流域生态系统过程研究和eDNA技术调查评估河流水体中物种组成空间特征的关键。在有限的调查采样中,平行样的数量如何影响流域生物信息流的估算,尚待解答。基于随机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提出假设——采样数量不影响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结果的准确度,但会影响其精密度,然后通过问题简化转化和模拟计算,对该假设进行了检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随着样点生物信息检出度(平行样数量)的增大,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结果会从偏小逐渐靠近流域生物信息流实际值,同时其99.9%置信区间也逐渐集中于流域生物信息流实际值。即样点生物信息检出度(平行样数量)对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有影响。在实际调查研究过程中,建议先在所研究区域对平行样数量和样点生物信息检出度的关系进行预评估,然后基于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可信度目标在正式实施方案中经济有效地设置平行样,基于多平行样调查结果估算流域生物信息流,再根据各样点生物信息检出状况对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结果进行后验评估。
关键词: 流域生物信息流 环境DNA 平行样 检出度 流域生态学


丁酸梭菌拌料投喂对凡纳滨对虾肠道上皮细胞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在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中添加丁酸梭菌对肠道上皮细胞及菌群结构的影响,为对虾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设加菌组和对照组,饲料投喂频次为每天3餐,试验周期设为60 d。加菌组每天早上添加1%的丁酸梭菌拌料投喂,饲喂3 d后停3 d菌剂拌料投喂,以此为1个周期;对照组不添加丁酸梭菌。分别于0和60 d取样测定对虾体重和体长,并取对虾肠道进行组织切片和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加菌组对虾的终体质量和终体长分别达9.54±0.38 g和9.12±0.12 c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0.36 g和8.25±0.10 cm(P<0.05,下同)。加菌组对虾的食物肠道饱满,肠道上色素呈稳定规则的星状结构,而对照组出现空肠现象,肠道上色素呈淡红色,且分散无固定的形态。加菌组对虾的肠道上皮细胞高度可达40μm,显著高于对照组(10μm)。在对虾肠道细菌群落结构方面,60 d时,加菌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0.44%和18.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5%和3.05%,而加菌组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0.03%和15.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25%和38.23%。在属水平上,60 d时,加菌组梭菌属(Clostridium)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分别可达22.49%和26.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2%和0.03%,而弧菌属(Vibrio)和Candidatus Bacilloplasm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8.16%和9.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39%和55.81%。【结论】通过在饲料中添加1%丁酸梭菌可显著提升对虾生长性能,增加肠道上皮细胞高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六斑刺鲀性腺强化培育技术研究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六斑刺鲀是一种具有重要开发潜力的品种,本研究针对野生六斑刺鲀亲鱼捕获后驯养难度高、人工繁殖技术不成熟导致性腺发育缓慢及孵化率低的问题,开展了野生六斑刺鲀的诱导驯养、性腺发育营养强化以及孵化技术的对比实验,以期提高六斑刺鲀受精卵的孵化率,为完善六斑刺鲀苗种繁育提供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