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PRRSV强、弱毒株Nsp9基因对PRRSV复制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强、弱毒株的Nsp9基因对PRRSV复制的影响,构建含有PRRSV XH-GD强毒株、CH-1R弱毒株Nsp9全长基因的质粒p IRes2-EGFP-Nsp9-XH-GD、p IRes2-EGFP-Nsp9-CH-1R,并将重组质粒分别转染到Marc-145细胞中,以MOI=1的剂量接种PRRSV XH-GD毒株,通过TCID50试验测定病毒的滴度,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来测定病毒的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转染弱毒株CH-1R Nsp9基因的Marc-145细胞中,PRRSV的N蛋白在mRNA水平、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量均高于转染强毒株XH-GD组,且病毒的滴度也显著高于转染强毒株XH-GD组。综上,在Marc-145细胞中,弱毒株CH-1R Nsp9基因对PRRSV复制的促进作用优于强毒株XH-GD。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Nsp9基因 复制 病毒滴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生物炭配施氮肥对潮土土壤碳氮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玉米秸秆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华北潮土区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阐明土壤和植株对生物炭和氮肥施用的响应,旨在为该区域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培肥土壤及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为研究对象,研究玉米秸秆生物炭(缺氧条件下450℃热裂解1小时获得)配施氮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秸秆生物炭施用量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秸秆生物炭用量设0、7.5和22.5 t/hm~2 3个水平(以BC0、BC7.5、BC22.5表示);氮肥用量设0、150、225和300 kg/hm~2 4个水平(以N0、N150、N225、N300表示)。小麦在2014年10月9日播种,次年6月8日收获;玉米在2015年6月10日播种,当年9月28日收获。在作物成熟期进行产量测定,并采集0—20 cm土壤样品以及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可溶性有机碳(DOC)、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的测定。【结果】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碳氮及作物产量有极显著影响。生物炭用量增加,土壤SOC、TN、DOC、NO3–-N含量以及土壤SOC/TN比值均显著增加,较BC0最大增加幅度分别为165.0%、74.1%、39.1%、75.1%和44.0%。MBC、MBN含量和作物产量均以BC7.5处理达最大值,较BC0最大增加幅度分别为49.2%、57.6%和46.1%,BC22.5较BC7.5处理平均降低12.1%、7.3%和9.7%;施用生物炭降低NH4+-N含量,BC7.5和BC22.5处理较BC0分别下降18.4%和23.7%。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SOC、DOC、NH4+-N、MBC、MBN含量均先增后减,在施氮水平为150 kg/hm~2时,其含量均达最大值,较N0最大增加幅度分别为29.7%、22.9%、44.8%、79.4%和115.3%。所有施氮的处理作物产量较N0均显著增加,而三个施氮处理间其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维持作物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短期内N150BC7.5处理对提升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方式,但其有效机制及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关键词: 玉米秸秆炭 氮肥用量 潮土 土壤理化性质 产量

草甘膦人工抗原合成及鼠源多抗血清制备

核农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检测小分子农药草甘膦(PMG)的残留,本研究合成草甘膦[N-(Phosphonomethyl)glycine PMG]人工抗原,通过免疫制备高敏感性、特异性的鼠源PMG多克隆抗血清;采用EDC法将PMG分别与载体蛋白BSA和OVA偶联,合成免疫原PMG-BSA和包被原PMG-OVA;经紫外扫描、SDS-PAGE电泳、质谱鉴定后,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抗血清;利用间接ELISA法测定多抗血清效价,竞争ELISA测定多抗血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免疫抗原效果较好,免疫的4只小鼠效价均达1∶104以上,4号小鼠的多抗血清敏感性最高,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1.4μg·m L-1,与其他有机磷类农药无交叉反应,具备良好的特异性。本试验成功合成了PMG人工抗原,并制得了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鼠源多抗血清,为PMG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草甘膦 人工抗原 多抗血清 ELI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的差异性及其机理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基于对江苏省、河北省50个乡镇的调查数据,利用多元Probit模型,对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差异性所在及其形成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宅基地置换主要采用置换商品房、置换小产权房以及置换宅基地三种模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土地稀缺程度、农地流转稳定程度、非农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稳定程度是导致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差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土地稀缺程度、农地流转稳定程度、非农就业机会以及社会保障稳定程度较高的地区,倾向于采用置换商品房模式进行置换;反之,则倾向于采用置换宅基地模式进行置换。因此,在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工作时,应因地制宜,综合衡量选取适宜的宅基地置换模式,保证农村宅基地置换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农民的置换福利性不受损失。

关键词: 宅基地置换模式 差异性 机理分析 多元Probit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草青枯菌Tn5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突变位点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烟草青枯菌全基因组范围内发掘致病性相关基因,采用电转化法构建了一个EzTn5转座子介导的烟草青枯菌TXLLJ14-3菌株插入突变体库,该突变体库包含1.2万个突变子,经烟草上的致病性检测,共得到216个无致病力或弱致病力突变菌株。利用TAIL-PCR扩增获得其中15个无致病力烟草青枯菌的Tn5侧翼序列,并对其插入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个突变菌株的插入位点分别位于核苷酸水解酶、糖基转移酶、转座酶和合成酶等具有不同功能的基因上,这些基因受到干扰或破坏后,可能会抑制致病相关物质的表达或分泌,或者诱导烟草对病原菌产生抗性,从而表现出无致病力特征。

关键词: 烟草青枯菌 Tn5插入突变 无致病力菌株 TAIL-PCR 突变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网纹甜瓜‘众云18’早春设施高效栽培技术

中国瓜菜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网纹甜瓜的消费量越来越大,但与优良新品种的相关配套栽培技术相对缺乏。‘众云18’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选育的新一代网纹甜瓜新品种,深受种植户青睐。从培育壮苗、适期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适期采收等方面对‘众云18’早春设施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以供广大种植者参考。

关键词: 网纹甜瓜 ‘众云18’ 早春 设施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测墒补灌与氮肥运筹对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小麦品种对水分条件的响应,以矮抗58和周麦18为材料,在通许县开展了壤质潮土测墒灌溉与氮肥运筹配合对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分蘖-返青期(11月15日-2月15日)耗水比例较低,其中重度胁迫和充分灌溉处理矮抗58高于周麦18,轻度胁迫处理则低于周麦18;返青-抽穗期(2月15日-4月15日)耗水明显增加,矮抗58高于周麦18;抽穗-成熟期(4月15日-6月10日)品种间差别较小。矮抗58总体耗水量较周麦18略高,轻度胁迫有利于降低耗水量,其中矮抗58轻度胁迫处理与充分灌溉处理相比耗水量减少18.89~104.45 mm,周麦18则减少10.57~53.22 mm,但周麦18拔节+灌浆和返青-拔节+扬花2次追肥两处理分别增加11.26,30.45 mm。矮抗58的水分利用效率,除了重度胁迫返青-拔节+扬花2次追肥处理和充分灌溉不追肥处理外,均高于周麦18,重度胁迫时提高0.49~3.08 kg/(mm·hm~2),充分灌溉时提高0.23~2.82 kg/(mm·hm~2),轻度胁迫时提高1.26~3.27kg/(mm·hm~2)。矮抗58以扬花-灌浆1次追肥和拔节期+灌浆期2次追肥效果较好;周麦18则以返青-拔节+扬花2次追肥和返青-拔节1次追肥效果较好。说明不同小麦品种间控水时间和施肥时间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壤质潮土 小麦 品种 氮肥运筹 水分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冬季低温冷害的预防与补救措施初探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冬季低温冷害对小麦的不利影响,于2015—2016年,采用田间试验,调查了对照(低温灾害频发地区农户的栽培措施)、预防、补救3个处理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紧实度和呼吸速率、小麦叶片光合速率。结果显示,预防和补救处理均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籽粒产量,穗数增幅分别为129.27%和96.98%,产量增幅分别为266.56%和130.58%。预防处理小麦穗数和籽粒产量分别较补救处理显著提高16.39%和58.97%。拔节期和收获期0~2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以及后期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均表现为预防处理>补救处理>对照。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预防处理>对照>补救处理,预防处理较对照显著增加11.71%。说明预防处理、补救处理均有一定减灾效果,且预防处理效果优于补救处理。

关键词: 小麦 低温冷害 预防 补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砂姜黑土界限含水率及适耕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砂姜黑土区不同类型耕地土壤进行了实地调查采样,以区域内分布的其他类型土壤作为对照,研究了河南省砂姜黑土区不同类型土壤的界限含水率,探讨了界限含水率与土壤其他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照土壤塑性指数低于15.00,相比之下不同类型砂姜黑土的塑性指数总体较高,普通砂姜黑土超过3/4的样点塑性指数大于15.00,可塑性较强。普通砂姜黑土和残余黑土层土壤平均缩限含水率最低,胀缩性最强,而漂白砂姜黑土缩限高于对照土壤。虽然土壤可塑性和胀缩性均与黏粒含量呈正相关,但是这些性质受土壤活性或黏土矿物类型的影响却不相同。不同黏土矿物对土壤塑性的贡献为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而对胀缩性的贡献正好相反,为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土壤的吸湿水含水率与土壤界限含水率的相关性优于黏粒含量。以土壤最大吸湿水含水率与土壤不同界限含水率的关系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的残差标准差小于2%,可以用来较准确地预测土壤界限含水率。总体来说,砂姜黑土塑性指数较高,虽然有较大的适合耕作的含水率范围,但同时萎蔫系数比较高,因而含有较大部分的无效水分。因此,砂姜黑土最适合耕作并且有利于播种后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含水率为接近且不大于塑限时的含水率。

关键词: 砂姜黑土 适耕性 界限含水率 可塑性 土壤胀缩性 土壤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6个玉米杂交种的抗旱性评价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已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的抗旱性,利用人工控水坑栽试验,研究并评价了16个玉米杂交种的抗旱性差异。结果表明,参试玉米品种产量在非干旱胁迫处理与干旱胁迫处理之间的差值最大达到1 987.62 kg/hm~2,最小为287.50 kg/hm~2,干旱胁迫处理平均减产1 077.03 kg/hm~2。参试玉米品种的抗旱系数介于0.82~0.97,抗旱指数(DRI-1)介于0.74~1.14。依据抗旱指数进行分析,郑单1002、郑单958、郑单538等3个玉米杂交种抗旱级别为2级,抗旱能力较强;浚单20、伟科702、豫单606、先玉808、豫安3号、郑单528、先玉335、德单121、中种8号、农华101、桥玉8号11个玉米杂交种抗旱级别为3级,属中等抗旱品种;蠡玉16和中科4号2个玉米杂交种抗旱级别为4级,抗旱能力较弱。

关键词: 玉米 抗旱系数 抗旱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