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株白三叶根际产铁载体菌的功能特性及培养条件
《草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利用贵州岩溶山区牧草根际促生菌资源,以野生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根际铁载体产生菌TSQA26-3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观察、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开展菌株促生特性研究,筛选适宜菌株合成铁载体的发酵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确定最佳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促进菌株合成铁载体能力的提升。结果表明,菌株TSQA26-3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菌株同时还具有溶解无机磷、产植物生长素(IAA)和固氮能力;优化后的培养基(MG培养基)配方为,甘露醇25.0 g·L-1, L-谷氨酰胺2.5 g·L-1, K2HPO4 1.0 g·L-1, MgSO4·7H2O 0.25 g·L-1;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7.0,摇床转速170 r·min-1,培养温度30℃,培养基装液量为每250 mL瓶中装70 mL。
关键词: 白三叶 植物根际促生菌 铁载体 鉴定 促生特性 培养条件优化 发酵培养基


不同品种菊苣中菊苣多糖含量与饲用价值比较
《养殖与饲料 》 2024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品种菊苣(普那、将军、大叶和G-5)的饲用和药用价值,为药饲兼用型菊苣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室内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鲜、干菊苣叶片与根系总糖,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盐比色法测定还原糖含量,计算菊苣多糖含量;小区随机区组试验测定鲜草产量和地下根系产量,莲坐期测定7个常规营养成分,采用LSD法对鲜草和根系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菊苣多糖含量干草高于鲜草,叶片含量较少,根系含量最高。菊苣新品系G-5的根系产量达364 kg/667 m2、根系菊苣多糖含量达42.53 g/kg,均为各品种最高,同时其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达7 161 kg/667 m2。菊苣G-5粗蛋白和粗脂肪分别为25.48%和3.17%,高于其他3个品种。[结论]菊苣G-5多糖含量高,鲜草和地下根系产量高,营养价值高,表现出较好的药用和饲用价值。


日粮中添加杜仲叶对育肥肉牛血清生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杜仲叶添加量对育肥肉牛血清生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选用75头初始体重为(252.67±6.00) kg的本地黄牛×西门塔尔杂交公牛,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5个处理组(1个对照组、4个试验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牛。0组(对照组)饲喂精粗比为3∶7的基础日粮,4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2%、3%和4%的杜仲叶以替代基础日粮中的粗料。预试期15d,正试期150d。结果表明:(1)各组肉牛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球比(A/G)、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以及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与0组相比,2%组肉牛血清中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上升(P<0.05),分别较0组提高了101.24%、79.13%和102.61%,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2%组IgG和IgM含量分别比0组提高了44.43%和75.50%;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与0组相比,1%组和4%组肉牛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显著降低(P<0.05),但各处理组肉牛瘤胃液pH、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浓度、丙酸浓度、丁酸浓度、乙/丙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育肥肉牛日粮中添加杜仲叶对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但2%杜仲叶的添加具有提高血清中补体C3、C4及IgA、IgG、IgM的含量,降低肉牛瘤胃液氨态氮浓度的作用。


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与支原体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2024
摘要: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与牛支原体双重PCR检测方法,参照GenBank中多杀性巴氏杆菌kmt 1基因序列和牛支原体oppD/F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以2种病原的单重PCR的扩增体系和条件为基础,对双重PCR的退火温度、引物用量、模板用量进行优化,分析所建立的双重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将其应用于屠宰场273份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牛支原体感染牛的肺脏组织样品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牛支原体具有特异性;双重PCR体系混合质粒的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1.25×10-6 ng/μL,敏感性高;间隔2周的2次检测结果一致,重复性好;273份屠宰场样品的双重PCR检测结果与单重PCR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


环境温度和饲粮金荞麦提取物对蛋鸡肝脏超微结构及线粒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金荞麦提取物(FDR)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长顺绿壳蛋鸡肝脏组织超微结构和线粒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采用3×4的双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192只鸡分为22℃常温、28℃中温和33℃高温以及4个FDR添加水平:0、200、400、800 mg/kg,共1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将试验鸡只按照温度梯度分别安排到3个独立的温控鸡舍,于试验结束采集肝脏样品用于超微结构及线粒体抗氧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1)33℃高温下蛋鸡肝脏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最严重,高温处理下不同浓度FDR添加肝脏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有所减轻,添加400 mg/kg组损伤程度最轻;(2)33℃环境条件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下降了13%和6.1%,丙二醛(MDA)含量和蛋白质羰基(PC)含量分别上升了17.3%和13.9%,FDR添加与温度的影响呈相反趋势,环境温度和FDR两因子添加对蛋鸡GSH-Px活性、SOD活性、MDA含量和PC含量均有显著的互作影响(P <0.05);(3)饲粮中添加FDR可上调蛋鸡肝脏中Nrf2信号通路与Trx2系统相关基因m RNA表达,但差异不显著(P> 0.05),环境温度与FDR两因子的添加对蛋鸡肝脏各个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有显著的互作影响(P <0.05)。综上所述,蛋鸡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肝脏抗氧化能力降低,饲粮中添加400 mg/kg或更高含量的金荞麦提取物可缓解高温环境下蛋鸡的肝脏组织超微结构损伤,以及提高蛋鸡肝脏线粒体抗氧化能力。
关键词: 金荞麦提取物 环境高温 长顺绿壳蛋鸡 抗氧化 免疫


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中药复方石苦秦散对腹泻小鼠盲肠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止泻中药复方石苦秦散对蓖麻油和番泻叶所致腹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研究石苦秦散止泻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 70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药物组、蓖麻油模型组、蓖麻油中药预防组、番泻叶模型组、番泻叶中药预防组和番泻叶中药治疗组,按试验设计进行灌胃处理后,观察各组小鼠腹泻情况,针对不同药物腹泻模型采集十二指肠、盲肠观察肠道病理变化,最后采集各组盲肠内容物进行 16S rDNA测序.[结果]腹泻指数显示,灌胃 1h番泻叶中药预防组和中药治疗组均极显著(P<0.01)低于番泻叶模型组;蓖麻油模型灌胃 2h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极显著.肠道病理变化主要为制造腹泻模型后黏膜下层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肌层和浆膜变薄.盲肠Alpha测序显示,蓖麻油造模后,中药预防组能显著提高盲肠菌群丰度和多样性;Beta多样性PCoA分析表明,蓖麻油模型组与其他组样本明显分开;物种分类显示,2种药物腹泻模型处理后中药预防组和治疗组均不同程度提高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丰度,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属水平在正常范围内,降低乳杆菌(Lactobacill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丰度,提高有益菌Mucispirillum和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丰度.[结论]蓖麻油和番泻叶小鼠腹泻模型使用中药复方石苦秦散预防和治疗后,可明显改善肠道微生物丰度,特别是炎症反应相关的微生物,说明石苦秦散可通过调整肠道炎症修复发挥止泻作用.
关键词: 小鼠 腹泻指数 石苦秦散 盲肠菌群 16S rDNA测序


江苏宿迁地区茄子-芹菜轮作种植模式与经济效益分析
《长江蔬菜 》 2024
摘要:茄子与芹菜轮作是江苏宿迁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种植模式,具有上市早、土壤可持续利用、节约水肥、经济效益好等特点,采用"塑料大棚外膜+二膜+小拱棚+地膜"多层覆盖保温,提升单体钢架大棚保温性能,有效增加棚内温度,可促进冬春季设施茄子提前上市、增加效益;夏季灌水高温闷棚,杀死土传病菌、降低土壤盐分,有效解决土壤连作障碍问题;夏秋季节芹菜接茬冬春季节茄子,利用茄子栽培底肥和冲施肥,节省肥量;每667 m2产量茄子达7500 kg,芹菜5000 kg,效益达2万元.


转录因子MhGL3对薄荷表皮毛发育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调控薄荷表皮毛发育的候选基因,为深入研究薄荷表皮毛发育、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本地具少量表皮毛薄荷及突变的具大量表皮毛薄荷为研究材料,采用转录组测序、组装和注释等方法筛选影响薄荷表皮毛发育的候选基因并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及表达分析研究.[结果]从多毛和少毛薄荷中分别获得39 853和30 249条Unigene基因,N50长度分别为1380和1434 bp,序列平均长度分别为789.44和779.03 bp.克隆测序发现,多毛薄荷转录因子MhGL3序列在920 bp位置缺少碱基A,导致其转录因子MhGL3序列长度延伸至1848 bp,获得HLH保守功能区域,从而调控薄荷表皮毛发育.[结论]转录因子MhGL3突变是导致薄荷表皮毛发育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转录组测序 薄荷表皮毛 转录因子MhGL3 突变缺失 HLH保守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