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863大麦育种研究进展
《大麦科学 》 2003
摘要:“十五”国家 86 3课题“大麦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培育”实施一年来已取得了较大进展。选育出饲料大麦专用新品种 1个、参加省级区域试验并增产极显著的啤酒大麦和饲料大麦新品系各 1个 ;筛选与创制出优质、抗病、抗逆等各类育种材料 12份 ;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面积 2 0万hm2 ,建立了啤酒大麦和饲料大麦新品种产业化基地及中试示范基地 ;构建了大麦蛋白质含量的近红外分析程序 ;在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选育和材料筛选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啤用品质、抗赤霉病、抗逆育种等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


异黄酮植物雌激素对动物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 2003
摘要:天然异黄酮植物雌激素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植物中,综述了异黄酮植物雌激素对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生长的影响,并总结了促生长的神经内分泌作用途径。


马卡小麦耐湿性的RAPD标记及定位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一个耐湿的马卡小麦 (TriticummachaDek .etMen ,普通小麦的变种 )种质 (编号 4 9)和不耐湿的小麦宁麦3号为亲本 ,用一粒传法构建成由 115个F6代重组自交系组成的遗传群体。对亲本及其重组自交系的耐湿性鉴定表明 ,群体的耐湿性接近主峰分布。选择极端耐湿和不耐湿的重组自交系组成两个池 ,利用 16 4个RAPD引物对其进行多态性分析 ,发现引物S12 4 9在亲本和池间均检测出多态性。群体分析表明 ,该多态性位点与耐湿性呈极显著相关 ,它所解释的耐湿性表型变异为 13 9%。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初步确定 ,与马卡小麦耐湿性相关的这个位点定位在 5A染色体上。


两个超级杂交稻与汕优63光合株型的比较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2个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两优E32为材料 ,汕优 6 3作对照 ,比较分析了与光合生态生理有关的株型性状。基于笔者的分析和育种实践 ,并结合水稻不同类型株型的特点 ,将长江下游平原单季稻生态区超级杂交稻 (中籼型 )理想光合株型的主要特征特性描述为 :剑叶长 35~ 4 0cm ,宽 2cm ,倒二叶、倒三叶长分别为 5 0~ 5 5cm和 5 5~ 6 0cm ,齐穗期 3叶与茎秆夹角分别为 5°、10°和 15°,叶面内卷 ,剑叶最卷处叶面曲率为 1~ 1.5cm-1,顶 3叶功能期为 70d ,最高叶面积指数 (LAI)为 8~ 9,完熟期绿叶LAI为 3左右 ;分蘖盛期叶角较大 ,比叶重SLW 2 .5~ 3g·cm-2 ,叶片薄而披散 ,中后期叶较厚且挺直 ,SLW为 4~ 5g·cm-2 ;齐穗期基部透光率 5 %左右 ,消光系数 0 .3~ 0 .4 ,可容纳的最大LAI8~ 10 ;植株高度 110~ 12 0cm ,下位节间长 2~ 4cm ,粗壮而壁厚 ,穗下节间占总秆长的 4 5 %左右 ;穗长 2 5~ 2 8cm ,着粒密度 8~ 10粒·cm-1,弯曲穗 ;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率高 ,耐荫和耐光氧化能力较强 (光氧化级别≤ 3) ,能适应广幅光强。


水稻品种(系)稳定性分析模型的评价
《江苏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 利用方差分析(ANOVA)模型、线性回归(LR)模型和加性主效应乘积交互作用(AMMI)模型对1991年和1992年江苏省中粳稻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LR模型在评价参试品种(系)稳定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AMMI模型和ANOVA模型对参试品种(系)稳定性分析结果虽互有差异,但趋势基本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