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814条记录
金针菇tps1基因序列分析及不同温度下tps1、tps2基因定量表达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探讨金针菇海藻糖合成相关酶基因及其功能,为进一步揭示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奠定基础。本研究对金针菇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基因tps1的序列进行分析,并以金针菇孢子单核体菌株Dan3为实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tps1、tps2基因在不同温度变化下金针菇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金针菇tps1基因c DNA序列包含1455 bp的ORF,编码1个由48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对其起始密码子上游2000 bp调控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具有典型的热激反应元件(HSE,C4T)和压力反应元件(STRE,AG4)等调控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21℃处理,37℃高温及4℃低温处理2 h后,tps1、tps2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有显著(p<0.05)升高。说明tps1、tps2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受到温度调控。

关键词: 金针菇 温度 tpst1 tps2 实时荧光定量PCR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11(t)的生理特性和基因克隆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稻品种南粳41中发现了一个黄绿叶自然突变体,经过多代连续自交形成了稳定的突变系,命名为ygl11(t),ygl11(t)整个生育期叶片都表现为黄绿色。对苗期、分蘖盛期、齐穗期突变体和野生型的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ygl11(t)的叶绿素含量是野生型的45.7%~74.7%,叶绿素a含量是野生型的55.2%~87.5%,叶绿素b含量是野生型的12.5%~25.3%,ygl11(t)的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是野生型的62.3%~97.0%。ygl11(t)在分蘖盛期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花后10d,ygl11(t)的净光合速率比野生型略低。对突变体叶片中叶绿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突变体叶绿体内的类囊体基粒片层数目减少且严重扭曲变形。遗传分析表明,ygl11(t)叶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YGL11(t)初步定位在水稻第10染色体的长臂上,进一步利用新开发的InDel和CAPS标记将YGL11(t)定位在58.1kb的物理距离内。对该区段内存在的开放阅读框进行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ygl11(t)中编码叶绿素a氧化酶(chlorophyll a oxygenase 1)基因(OsCAO 1)的第9个外显子存在2个碱基缺失,从而导致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初步分析OsCAO1即为YGL11(t)的候选基因。

关键词: 水稻 黄绿叶突变体 精细定位 基因 OsCAO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化学农药胁迫下桃树桃蚜与草间钻头蛛种群空间格局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化学农药过量施用不仅杀死了害虫和自然天敌,也影响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空间关系。桃园生态系统中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是桃蚜(Myzus persicae)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本文系统调查了化学农药长期胁迫下不同时期(4月中旬至9月上旬)桃树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种群数量,并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了桃树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种群的空间结构,并采用基于高斯模型、指数模型、球型模型和圆型模型的普通克立格插值法模拟了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种群在10次调查期间均呈随机分布格局;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空间分布距离相关性较弱,其变动范围均为6.863 0~43.174 1 m;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的空间结构比例分别为0.788 8~0.983 9和0.811 6~0.980 6,块金值分别为0.254 2~4.896 3和0.218 4~0.749 9,偏基台值分别为0.010 5~0.250 0和0.004 8~0.075 7。本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致使桃树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种群的空间结构比例值均大于0.7500,这表明化学农药胁迫下桃蚜和草间钻头蛛种群之间的跟随效应不明显,草间钻头蛛对桃蚜的捕食作用不强。

关键词: 化学农药胁迫 桃蚜 草间钻头蛛 空间格局 跟随效应 捕食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西白鹅与罗曼鹅生长差异性比较

中国家禽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1日龄皖西白鹅和罗曼鹅各200只进行养殖试验,观察2个品种肉鹅0~10周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罗曼鹅公、母鹅体重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皖西白鹅(P<0.05或P<0.01)。皖西白鹅公、母鹅的绝对增重分别在第5、6周达到高峰;罗曼鹅公、母鹅则分别在第7和5周达到高峰。0~3周龄罗曼鹅的单位增重耗料量比皖西白鹅低,4~10周龄则高于皖西白鹅。皖西白鹅公母鹅翻翅率均高于罗曼鹅。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两者生长曲线不同,翻翅率不同,在相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同。

关键词: 皖西白鹅 罗曼鹅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致BALB/c小鼠的急性、亚急性和免疫毒性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对BALB/c小鼠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DON对BALB/c小鼠的LD_(50)为3.3 mg/(kg·bw)。0.6 mg/(kg·bw)和2.4 mg/(kg·bw)DON组小鼠体重和采食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15 mg/(kg·bw)DON组;2.4 mg/(kg·bw)DON组肝脏、肾脏和脾脏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15 mg/(kg·bw)DON组。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2.4 mg/(kg·bw)DON组肝脏组织表面有白色坏死灶,肝细胞间质出现红细胞浸润;肾脏明显肿大,肾小管管腔狭窄,肾小球萎缩。与对照组相比,2.4 mg/(kg·bw)DON组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红细胞压积显著升高;脾脏CD4~+/CD8~+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15 mg/(kg·bw)DON组。可见,2.4 mg/(kg·bw)DON可对BALB/c小鼠造成显著的肝脏、肾脏毒性以及免疫抑制作用。

关键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BALB/c小鼠 急性毒性 亚急性毒性 免疫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豌豆田杂草的发生消长及其防除技术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4—2015年对豌豆田杂草的发生消长及其防除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豌豆播种后9 d,田间阔叶杂草开始陆续出苗,至豌豆播种后30 d左右发生量达到峰值。豌豆播后苗前使用33%二甲戊灵EC2 250—3 000 mL/hm~2、96%精异丙甲草胺EC 1 125—1 500 mL/hm~2、24%乙氧氟草醚EC 750 mL/hm~2和50%敌草胺WDG 1 500—2 250 mL/hm~2可有效控制一年生杂草的为害;豌豆生长期、繁缕2—4分枝、荠菜和小藜3—4叶期使用480 g/L灭草松AS 1 500—3 000 mL/hm~2能有效防除田间阔叶杂草的为害,且对豌豆出苗和生长均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 豌豆 杂草 发生消长 除草剂 防除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米曲霉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AoglnAI)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酶学特性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人工合成的米曲霉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AoglnAI)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通过谷氨酰胺营养缺陷型菌株功能基因互补进行了试验,并利用亲和层析法对重组酶进行纯化。结果表明:重组酶分子质量为40.1 kD,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最适pH为7.0。重组酶对底物谷氨酸钠、氨、ATP的K_m值分别为9.10 mmol/L、2.05 mmol/L、2.49 mmol/L。重组酶的酶学特性与非重组酶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谷氨酰胺 蛋白表达 蛋白纯化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噬病毒体启动子模体的初步预测分析

病毒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噬病毒体作为遗传信息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探索噬病毒体以及噬病毒体与其宿主巨病毒间的调控模式和进化关系,本文基于MEME启动子预测分析工具,对噬病毒体ORF上游部分序列(包括起始密码子ATG)中的启动子模体进行了预测分析。依据预测得到的启动子模体E值和在基因组上的位置、数量和长度等信息,共得到17个潜在的启动子模体。sputnik的模体2和zamilon的模体2都存在一个富含AT的区域,广泛分布在基因组上,可能调控大部分ORF的表达;mavirus启动子模体中存在TCTA盒子,而ALM启动子模体中存在ATCT盒子,这两个模体可能为后期启动子模体;OLV的模体2、YSLV1和2的模体3、YSLV3的模体1以及YSLV4的模体1和2都存在富含AT的区域,广泛存在各基因组上,为各噬病毒体的潜在启动子模体。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噬病毒体ORF的表达时序及其与宿主巨病毒之间的协同调控表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噬病毒体 巨病毒 启动子模体 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淀粉接枝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树脂的电子束法制备及结构表征

核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将电子束辐照技术和功能材料制备技术相结合,采用10 Me V电子束辐照法引发糊化的木薯淀粉与部分中和的丙烯酸单体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并采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制备出一种淀粉接枝聚丙烯酸钠系高吸水树脂,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对木薯淀粉和共聚产物的官能团结构和表面形态进行验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分析单体/淀粉比、辐照剂量、交联剂/单体比以及单体中和度对该反应接枝参数以及吸水性能的影响,4种因素的变化均可引起共聚产物的吸水能力变化,影响显著性次序为:单体中和度>单体/淀粉比>交联剂/单体比>辐照剂量。获得最佳吸水性能的反应条件为:AA/St=3.5 g·g-1,MBA/AA=5 mmol·mol-1,辐照剂量D=6k Gy,中和度为70%,上述条件下获得共聚产物的吸水倍数为435 g·g-1。本文为采用电子束法制备高吸水材料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 10 Me V电子束 辐射接枝 高吸水树脂 淀粉接枝 丙烯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结球白菜抽薹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研究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育种者对不结球白菜育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夏季及秋冬季弱冬性品种上,对适宜春季栽培的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性的育种研究鲜有报道,然而市场对不结球白菜的周年生产要求迫切。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抽薹期基因型的不结球白菜的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为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时期的筛选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 I对4个不结球白菜自交系抽薹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并对其抽薹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自交系M11-1-2和M11-1-4的一般配合力均较好,具有作为耐抽薹亲本材料的潜力;抽薹期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7.42%和91.41%,抽薹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基因控制,因此,在早世代对不结球白菜抽薹性状的选择是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抽薹性状 配合力 遗传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