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浓缩方式对枸杞汁品质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枸杞汁营养丰富,浓缩后的果汁既便于贮藏又利于降低运输成本。该文分析真空旋转浓缩法和电磁加热浓缩法对枸杞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浓缩法的加热温度为55℃,热浓缩法的电磁炉功率为800 W,确定可溶性固形物50°Brix时为浓缩终点,此时热浓缩法浓缩效率显著高于真空浓缩法。相比真空浓缩法,热浓缩法对总酚、黄酮的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影响较小。枸杞汁在浓缩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主要与美拉德反应程度、类胡萝卜素的保留效果与多酚化合物间的化学反应密切相关。

关键词: 枸杞 浓缩汁 真空旋转浓缩 电磁加热浓缩 品质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直播相关性状遗传分析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推广应用直播稻以替代水稻传统育苗移栽的栽培方式,是解决经济效益低、水资源浪费、温室气体排放严重等目前水稻产业面临的一系列严重问题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我国直播稻推广迅速,但限制直播稻推广的诸多关键制约因素,如杂草难以控制、直播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倒伏等问题尚未有效解决.选育早期活力强、耐厌氧和低温发芽、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是解决水稻直播关键制约因素的材料基础.水稻基因库中存在大量相关优异性状和功能基因,鉴定和应用这些功能基因,通过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培育适应直播的水稻品种,是突破目前直播稻推广和应用瓶颈的关键.但长期以来水稻育种是围绕移栽的种植方式进行的,大量直播相关性状的优异功能基因在现代品种中已经丢失.因此必须利用现代基因组学技术,从更广泛的多样性种质资源中挖掘优异功能基因,剖析控制相关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加快推进精准选育适应直播的水稻品种进程.围绕目前水稻直播亟需解决的早期生长活力、厌氧发芽、低温发芽以及抗倒伏性状,综述了这些性状目前在种质资源挖掘、性状遗传分析、功能基因克隆和分子机制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展望了这些研究进展在相关性状改良和适合直播水稻品种选育方面的应用前景,为水稻直播相关性状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育种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直播;功能基因;早期活力;厌氧发芽;低温发芽;抗倒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葡萄设施栽培现状与发展趋势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葡萄是我国主要果树之一,其营养价值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随着避雨技术、打破休眠等技术的推广应用,葡萄种植已从传统产区北方逐渐扩展到南方。广东地区通过设施种植葡萄,有效克服了气候条件的短板,具有见效快、收益高等特点,该模式逐渐成为广东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为了解广东葡萄设施栽培状况,从葡萄设施栽培的国内外现状、广东概况、模式、类型、品种、技术、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广东葡萄设施栽培面积和产量持续上升,栽培模式和标准化栽培技术方面取得较大发展,但仍存在品种结构单一、设施栽培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栽培设施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重点需要进一步加强适宜广东气候条件下种植的葡萄新品种选育,提高设施栽培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开发适合广东地区葡萄栽培的抗台风、避高温的避雨设施,注重品牌发展,实现三产融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推进葡萄生产由"数量型效益"向"质量型效益"转变,推动广东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广东 葡萄 设施栽培 发展对策 质量型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稻+"种植模式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的SWOT分析及对策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摘要:近40年来(1980-2019年)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播种面积不断下降,尤其是双季稻下降速度更快。在早稻、双季晚稻的基础上再"+"一季作物,如马铃薯、油菜、黑麦草、蔬菜等,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南方地区的光温水热资源,而且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升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双季稻+"种植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同时存在生产成本高、收益率变幅大、规模经营难度大、受气象因素影响大等劣势,也存在农民种植意愿降低、农村缺少青壮年劳动力、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推广不畅等困难。

关键词: 双季稻 种植模式 SWOT分析 对策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掌新品种银心梭的选育

热带农业科学 2021

摘要:白掌新品种银心梭(Spathiphyllum ‘Yinxinsuo’)是以银脉白掌(Spthtiphyllum floribundum)为亲本,在其组织培养获得的无性系中筛选出的变异株再经组培扩繁而成。该品种为小株型,株高28.6 cm,株幅25.6 cm,叶片披针形;叶片具鹅绒质感,长12.1 cm,宽3.5 cm,叶柄长1.4 cm,叶鞘长7.2 cm;佛焰苞白色,长5.6 cm,宽1.7 cm,佛焰苞柄长13.8 cm;肉穗花序白色,长2.3 cm,直径0.7 cm;营养生长阶段为416 d,单花期约25 d,盛花期2—4月份;适宜南亚热带地区栽培应用,其他地区可设施栽培和室内应用。

关键词: 白掌 品种 银心梭 变异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脚艾蒿的转录组解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红脚艾(Artemisia rubripes Nakai)的转录组信息特征.[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 2500对红脚艾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Trinity软件de novo组装获得Unigene,并基于序列同源性对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得到红脚艾的转录组信息.[结果]测序数据经过质控后共获得24126043条高质量的reads,通过de novo组装获得173093个转录本,对组装的转录本去冗余后共获得85991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616.87 bp,N50为925 bp.共有47216个Unigene在NR、KEGG、COG、KOG、GO数据库获得功能注释,40802个Unigene在NR数据库注释,显示红脚艾与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的单基因匹配率最高,16846个Unigene被KEGG数据库注释到130条代谢途径中,26171个Unigene被注释到25个KOG功能分类中,23203个Unigene被GO注释到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三大类51个功能分类,12810个Unigene被注释到25个COG功能分类中.[结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红脚艾转录组信息特征,这些数据将为后期开展功能基因鉴定、解析化合物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奠定研究基础.

关键词: 红脚艾;高通量测序;转录本;SSR;基因注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鱼共作对水稻叶绿素荧光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稻共作系统对水稻叶绿素含量(SPAD值)、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影响,设置9000(M1)、15 000(M2)和21 000尾/hm2(M3)稻田放养密度,以水稻单作为对照(CK),测定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片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各处理叶片光合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均显著提,且成熟期M1和M2处理的剑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 N和NPQ均显著降低;抽穗期各处理SPAD值均比CK显著提。与CK相比,各处理结实率均显著提,实际产量均增加,田产量表现为M2>M3>M1,但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叶片SPAD值、Fv/Fo、Fv/Fm与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q N和NPQ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综上,稻共作系统提了光能转化效率,减少了光能热耗散,改善了水稻的光合特性,有利于稳定及提水稻产量。本试验中稻田15000尾/hm2为适宜的放养密度。

关键词: 稻共作 SPAD 叶绿素荧光参数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热风干燥温度下的黄皮干燥特性及品质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黄皮的高值化利用,该研究以鸡心黄皮为对象,探讨了不同热风干燥温度对黄皮干燥特性、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皮干燥过程可分为升速和降速2个阶段,温度越高干燥速率越快,当干燥温度由50℃升至80℃时,干燥时间由42 h缩短至12 h;60℃干燥黄皮复水效果最佳;50℃条件下,干燥黄皮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但60~80℃干燥较50℃干燥样品中总酚和总黄酮保留率仍高达93.62% 和86.59%;干燥黄皮中共检测出酚类物质6种,含量随温度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橙皮素为黄皮中主要酚类物质;测定的3种有机酸中,酒石酸为黄皮中主要有机酸;共鉴定出游离氨基酸24种,其中必需氨基酸8种,60℃处理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随后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50℃条件下干燥黄皮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但60~80℃干燥黄皮抗氧化活性较50℃干燥样品保留率均在87.15%以上.综合考虑干燥效率和干燥品质,60~70℃是黄皮干燥的较佳温度,可以进行黄皮干的高效制备.

关键词: 黄皮;干燥温度;干燥特性;多酚;游离氨基酸;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推广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具有高产稳产、节本增收、安全环保、操作简便等特点,近10多年来在南方稻区得到广泛应用.总结分析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应用效果和推广方法,可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汇总2008年以来广东、广西、江西、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区公开发表的47篇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论文数据,综合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与农民习惯栽培相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氮肥用量平均减少29.5 kg/hm2、减幅为16.0%,氮磷钾总施肥量平均减少11.6%;水稻产量平均提高626.3 kg/hm2、增幅为8.8%;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27.3%;无效分蘖数平均减少89.0万hm2、减幅为37.7%,成穗率提高9.7个百分点;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分别减少50.7%、28.6%和46.6%,倒伏大幅减轻;平均增收1902.0元/hm2.从建立全国性技术推广协作网、整合资源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建立稳定的示范基地多措并举助推技术落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技术推广等方面,总结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推广经验和启示.[结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能稳定实现水稻减肥增产增收,其推广经验和方法可供借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水稻;三控施肥;减肥控害;抗倒高产;节本增收;推广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例免疫失败引起麻鸭发生鸭坦布苏病的诊治及分析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1

摘要:鸭坦布苏病的主要防控手段是疫苗免疫,目前主要的疫苗有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株和WF100株以及灭活疫苗HB株.在免疫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免疫失败,从而引起鸭群发病.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一起因鸭坦布苏病毒病弱毒疫苗保存不当引起免疫失败的案例,麻鸭疫苗免疫30 d后,部分鸭出现瘫痪、歪脖扭头等神经症状,解剖病鸭发现心包积液、肝脏质脆、脾脏肿大出血、胰腺有灰白色的坏死.利用麦康凯、鲜血琼脂培养基对病鸭肝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均未见菌落生长.应用PCR对鸭坦布苏病毒(DTMUV)、禽流感毒(AIV)、新城疫病毒(NDV)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IV、NDV均为阴性,DTMUV为阳性.结合调查分析、临床解剖及检测结果,综合判定是免疫失败引起麻鸭感染鸭坦布苏病.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病情蔓延,减少经济损失,取得了良好防控效果.

关键词: 免疫失败 鸭坦布苏病 诊治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