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葡萄糖显著促进解淀粉芽孢杆菌合成纳米硒的机制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葡萄糖促进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B61合成纳米硒(SeNPs)的机制,研究了不同浓度葡萄糖对菌体生长、SeNPs合成以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亚硒酸钠胁迫下,B.amyloliquefaciens BB61的nfsA、trxA和trxB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且具有显著剂量效应(P <0.05),namA基因表达水平虽也显著上调,但剂量效应并不显著;此外,亚硒酸钠的出现和浓度升高还会导致tcyC、tcyA、gabD、zwf、nhaC、fdhF、KSO-RS02125和KSO-RS17170等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这些基因分别参与亚硒酸盐的转运、糖代谢、电子链传递和SeNPs的分泌。以0.5 g/L亚硒酸钠为底物时,LB培养基中添加20 g/L葡萄糖对促进菌体蛋白和SeNPs的合成最佳,72 h时SeNPs转化率为72.33%(对照为53.25%),上述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综上,硫氧还蛋白还原系统(TrxA、TrxB)和亚硝酸还原酶(NfsA)可能对于高浓度亚硒酸钠环境下SeNPs的转化更为关键;LB培养基中适当添加葡萄糖可显著提高SeNPs合成过程中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和SeNPs的转化效率。


斑玉蕈双单杂交中双核体细胞核成为先导核的遗传学规律
《菌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单杂交是担子菌类食用真菌重要的杂交育种手段,目前对双单杂交中先导核的研究不够充分。为了探究双单杂交中先导核的遗传学规律,本研究以斑玉蕈3株双核体菌株B3、X3和NN12与9株单核体菌株H3-8、H4-4、H4-10、H13-3、H13-6、H14-10、NN12-1、X3-1A和X3-13为供试菌株,进行完全亲和双单杂交,并开发交配型分子标记鉴定先导核。结果表明,以B3、X3和NN12为核供体的双单杂交实验中,分别获得新的杂交双核体89、87和75株。交配型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B3、X3和NN12核供体中两个细胞核成为先导核的比例分别为41:48、44:43和36:39,均符合统计学1:1的比例,说明在斑玉蕈供试双核体菌株中两个细胞核作为先导核的概率相同。


基于小RNA深度测序技术鉴定上海市郊区南瓜病毒种类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上海市郊区秋季南瓜棚中的主要流行病毒病,于2020—2022年在奉贤区和青浦区采集21份南瓜叶片进行小RNA深度测序及PCR检测验证。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种病毒,分别为新德里番茄曲叶病毒(ToLCNDV)、中国南瓜曲叶病毒(SLCCNV)、南瓜黄矮化失调病毒(CYSDV)和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CYV)。其中,ToLCNDV和SLCCNV在不同年份和区域均被检测出,是上海市奉贤区和青浦区南瓜的主要流行病毒。此外,ToLCNDV和SLCCNV在黄瓜、甜瓜和西瓜中也被检测出。对来自15个国家64个ToLCNDV分离株的外壳蛋白(CP)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ToLCNDV的适应性进化与地理因素有关,ToLCNDV分离株被分为欧洲型和亚洲型两大类,中国大陆的ToLCNDV分离株应来自中国台湾。


含腐植酸水溶肥对空心菜生长及土壤养分性状的影响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 2024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含腐植酸水溶肥施用量及施肥方式对空心菜品质、土壤含碳量、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空白(CK)、常规化肥(CF)、根施腐植酸水溶肥全量替代(RT1)、根施腐植酸水溶肥50%替代(RT0.5)、根施腐植酸水溶肥25%替代(RT0.25)、叶施腐植酸水溶肥全量替代(LT1)、叶施腐植酸水溶肥50%替代(LT0.5)、叶施腐植酸水溶肥25%替代(LT0.25),测定收获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空心菜产量品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施肥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RT1较CF产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升了 11.5%、8.7%和8.8%;LT1较CF可溶性固形物、粗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升了 17.6%、15.5%和11.0%,但产量和土壤SOC含量分别下降了 2.9%和11.3%.空心菜产量与土壤速效氮和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H和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速效氮养分和有机质的添加对于促进空心菜的生长和增加产量起重要作用.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施加含腐植酸水溶肥有利于高品质蔬菜生产及提高土壤质量,根部施用全量含腐植酸水溶肥替代化肥(RT1)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土壤质量,实现化肥减施并增加土壤固碳能力提供参考.


上海地区鸽Ⅰ型副黏病毒F基因遗传进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地区鸽Ⅰ型副黏病毒(PPMV-1)流行毒株F基因遗传变异情况,分析F蛋白生物信息学特征,为PPMV-1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应用RT-PCR方法扩增分离株F基因,测序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对F蛋白结构功能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分离株F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 662 bp,编码553个氨基酸,F蛋白裂解位点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强毒株序列结构特征.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属于新城疫病毒(NDV)Class Ⅱ群Ⅵ.2.1.1.2.2亚型,与疫苗株La Sota和Mukteswar处于不同进化分支,与国内分离株Pi/SH/CH/0617/2013和pigeon/Ningxia/2068/2016同属Ⅵ.2.1.1.2.2分支.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F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9.03 ku,理论等电点(PI)为7.87,半衰期为30 h,不稳定系数为35.06,脂肪系数为109.73.F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膜和内质网中,具有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包含6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13个半胱氨酸残基、103个O-糖基化位点,以及67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中α-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β-转角分别占46.11%、31.46%、18.08%及4.34%,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相一致.B细胞抗原位点预测结果显示,F蛋白含有11个抗原表位(氨基酸数目≥7).[结论]本研究分离获得的PPMV-1分离株属于NDV Class Ⅱ群Ⅵ.2.1.1.2.2亚型,其F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表位,可作为PPMV-1疫苗研制和抗病毒治疗的靶蛋白.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控PPMV-1感染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发新型疫苗奠定了基础.


超高压在植物活性物质提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并具有抗氧化、抗菌、免疫调节、抗炎等多重功效,如何从植物中快速、高效、环保地提取活性物质一直以来是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超高压技术作为一种非热加工技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用于食品加工、提取等方面。超高压提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植物活性物质的提取率,缩短了提取时间,可作为一种替代传统固液萃取植物活性化合物的方法。该文重点综述了超高压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植物提取方面的发展应用,超高压提取原理与提取工艺,及其在黄酮、多酚、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提取中的应用,与传统热回流提取方法相比,超高压提取技术可以在常温或较低温度下进行,可有效缩短提取时间,提高生物活性,降低能耗。但超高压在提取植物活性物质方面的应用还面临超高压提取理论基础不完善,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有待深入、设备成本高等诸多挑战,有必要探索超高压与其他提取方法相结合的协同提取作用,进一步揭示该技术所涉及的工作机制,以期为深入应用超高压技术提取植物活性物质提供理论参考。


食药用菌多糖调控胃肠道功能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具有消化食物、运输和吸收营养成分的作用.胃肠黏膜屏障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和免疫屏障作用保障胃肠道功能,其损伤会导致慢性炎症或急、慢性疾病.多糖为食药用菌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可用于多种胃肠道相关疾病的辅助治疗.本文综述了食药用菌多糖在清除胃幽门螺旋杆菌、保护胃黏膜损伤及胃溃疡和抗胃癌功效等调控胃部健康方面的作用与机制,总结了食药用菌多糖在维持肠道稳态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炎症性肠病、抑制结肠癌等调控肠道健康方面的作用,分析了食药用菌多糖调控胃肠道功能的作用机制,可为食药用菌多糖促进胃肠道健康及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上海地区"锦"系列黄桃花芽需冷量和开花需热量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2年(2021年11月—2022年4月和2022年11月—2023年4月)采用0—7.2℃模型和有效积温模型对上海地区9个“锦”系列黄桃品种的花芽需冷量和开花需热量进行估算,并对不同年份间、不同品种间、需冷量与需热量间以及需冷量和需热量与盛花期和果实生育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个“锦”系列黄桃品种中,花芽2年的需冷量平均值在551—867 h,花芽需冷量最低的品种是‘锦春’,为551 h;‘锦香’‘锦冠’和‘锦绣’的花芽需冷量居中,为704—767 h;‘锦辉’‘锦枫’‘锦园’‘锦花’和‘锦硕’的花芽需冷量较高,为823—867 h。花芽2年的开花需热量平均值在251—285 d·℃,开花需热量较低的品种是‘锦春’‘锦香’和‘锦冠’,为251—258 d·℃;‘锦枫’‘锦园’‘锦绣’和‘锦花’的开花需热量居中,为270—275 d·℃;‘锦辉’和‘锦硕’的开花需热量较高,为282—285 d·℃。花芽需冷量与开花需热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需冷量和需热量与盛花期存在相关关系,需冷量和需热量低的品种开花早,需冷量和需热量高的品种开花晚。需冷量和需热量与果实成熟期无相关关系。


不同灌溉量处理对节水抗旱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 2024 CSCD
摘要:为了阐明节水抗旱稻在不同灌溉量条件下产量形成特点及氮素吸收规律,设置100%(0.63 L/kg)、80%(0.51 L/kg)、60%(0.38 L/kg)、40%(0.26 L/kg)和20%(0.14 L/kg)5个灌溉量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灌溉量处理对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WDR129)和传统水稻品种(H优518、扬粳4038)这4个供试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成熟期根系伤流速率、成熟期干重及氮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量的减少,4个供试品种的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根系伤流液速率及干重均呈现下降趋势,且传统水稻品种H优518与扬粳4038的下降幅度大于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和WDR129;低灌溉量处理对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和WDR129影响较小,且氮素积累量高于传统水稻品种H优518和扬粳4038.研究显示,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和WDR129通过维持较高的根系伤流液速率,保证了在低灌溉量条件下仍有较高的氮素积累量及产量.


基于SRAP分子标记和农艺性状的大球盖菇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大球盖菇菌株的农艺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筛选出适宜在福建三明地区栽培的优质菌株,为大球盖菇育种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ITS序列分析、拮抗试验及SRAP分子标记对收集的17株大球盖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测定子实体长度、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上端直径、菌柄下端直径及单朵重等农艺性状后,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大球盖菇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ITS序列分析证实,17株供试菌株均为大球盖菇,在进化关系上分属于三大分支;拮抗试验结果表明,具有拮抗反应的培养组合共有87组,无拮抗反应的培养组合有49组,即大球盖菇菌株间存在较大差异性;17株大球盖菇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6~0.92,遗传背景较丰富;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9时,17株大球盖菇菌株可分为六大类(I~VI)。不同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均大于1.50,变异系数为14.29%~47.82%。其中,单朵重的变异系数最大(47.82%),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小(14.29%),说明大球盖菇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相关分析发现,培养皿菌丝形态与培养皿菌丝生长速率呈显著负相关(r=-0.565)(P<0.05,下同),与栽培袋菌丝形态、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72和r=0.664)(P<0.01,下同);培养皿菌丝生长速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4);栽培袋菌丝形态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2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PC1)的贡献率为50.768%,其特征向量较高的农艺性状是子实体长度和产量;第二主成分(PC2)的贡献率为38.729%,其特征向量较高的农艺性状是菌盖直径和菌柄上端直径。【结论】大球盖菇D-3菌株的菌丝生长均匀、浓密,生长速率较快,产量高且稳定,子实体菌柄粗壮,整体商品性好,可作为大球盖菇品种选育亲本,适宜在福建三明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大球盖菇 种质资源 SRAP分子标记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