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大豆生殖生长期冠层生理及产量构成特征
《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林省审定的杂交豆1号、杂交豆2号2个杂交大豆品种和同熟期常规品种吉育72和吉林30为材料,探讨生殖生长期杂交大豆高产冠层生理,分析产量构成特性,明确杂交大豆增产部分生理机制。结果表明,2010—2011年,杂交大豆比常规品种分别增产13.9%和16.7%。杂交大豆R6期以后叶片叶绿素含量,R2(始花期)~R7(成熟初期)期光合速率和R2~R4(盛荚期)期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常规品种,2010年杂交豆1号和杂交豆2号最大叶面积指数分别为8.09和8.30,远高于常规大豆最大适宜叶面积指数,且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没有陡然下降。杂交大豆品种R2~R7期生物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常规品种,生物产量平均积累速度和最大积累速度分别比常规品种高0.06 g d–1和0.20 g d–1,干物质积累速率加快时间和积累速率开始减缓时间分别比常规品种提前3.09 d和5.85 d,干物质积累早发优势显著。杂交大豆百粒重、主茎荚、粒重与常规大豆差异不显著,但分枝荚、粒重极显著增加。而杂交大豆R7期籽粒占生物产量比例和粒茎比与常规品种差异不显著。表明强大的冠层优势,快速的干物质积累和较高生物产量,是杂交大豆高产的生物学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杂交组合育肥羔羊生长、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饲养试验对3个不同杂交组合育肥羔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进行了研究,为选育优质肉羊品种提供理论基础。选取杜寒14只,南本18只,寒本12只为研究对象,相同条件下,饲养到9月龄,选取部分试羊进行屠宰,比较其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杜寒F1羔羊全期平均日增重达252.81 g,极显著高于寒本(P<0.01),显著高于南本(P<0.05),南本显著高于寒本(P<0.05);杜寒的屠宰率和净肉率极显著高于寒本(P<0.01),显著高于南本(P<0.05),南本与寒本差异不显著(P>0.05);南本的大理石纹极显著高于杜寒与寒本(P<0.01)。南本的熟肉率显著高于寒本(P﹤0.05)。杜寒杂交组合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优势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衣剂添加芸苔素内酯预防玉米冷害药害试验分析
《玉米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11%福.戊种衣剂中添加不同浓度的0.1%芸苔素内酯(BR),对九单48和东单213进行包衣处理,利用智能光照培养箱和田间错期播种,检验不同包衣处理对低温冷害的防御能力。结果表明,人工控制温度条件下,九单48添加最佳剂量BR出苗率为92%,未添加BR处理出苗率仅为20%,未包衣(对照)出苗率为48%。东单213添加最佳剂量BR出苗率为90%,未添加BR处理出苗率为80%,未包衣(对照)出苗率为52%。田间错期第一批播种处理中,九单48添加BR比未添加出苗率高3.83个百分点;东单213添加BR比未添加出苗率高4.94个百分点。种衣剂中添加适量BR能够有效抵御冷害药害,提高出苗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精驯化栽培不同处理对株高生长速度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黄精驯化栽培不同处理对株高生长速度的影响。[方法]以野生黄精鲜根为试材,研究驯化栽培中光照及水分对株高增长速度——株高月净增量的影响。[结果]5月份,遮阴比全光照栽培利于提高黄精株高生长速度,两者达极显著差异;6~8月份无显著差异(P>0.05)。灌溉措施仅在5月份对株高增长速度影响显著(P<0.05),后期灌溉反而不利。[结论]有利于提高株高生长速度的较优栽培措施为:遮阴条件下,5月份前期采取灌溉措施,5月份后期及以后生长期,无需灌溉。
关键词: 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 驯化栽培 生长速度 光照 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球孢白僵菌分离培养基的筛选及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理想的白僵菌分离培养基,以PPDA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通过观察白僵菌和杂菌在不同抑菌剂和不同抑菌剂浓度的菌落数,筛选出白僵菌生长良好,杂菌被尽可能抑制的培养基配比。结果表明,在PPDA培养基中添加70mg/L的多果定,125mg/L头孢霉素和138mg/L硫酸卡那霉素为最适筛选培养基。用筛选出的培养基检测白僵菌悬乳剂和颗粒剂在田间施药后30天内的含菌量变化,发现在空气中孢子含量,白僵菌悬乳剂比颗粒剂含量更持久,证明本研究获得的筛选培养基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父母本行比、行距配置对洮南地区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杂交大豆制种最佳的父母本行比、行距配置,提高制种产量,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34A和恢复系JLR11为材料,于2011和2012年在吉林省洮南市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45 cm和65 cm 2种行距,父母本1∶1、1∶2、1∶3和1∶4共4种行比,研究了8种处理对制种产量的影响,并对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行距45 cm的制种产量显著高于65 cm行距处理,并随着母本行数增加,制种产量显著提高;以行距45 cm、父母本行比1∶4处理的制种产量(1 396.7 kg·hm-2)最高,较行距65 cm、父母本行比1∶2的常规种植模式提高35.0%。在吉林省洮南地区适当缩小垄距、增加母本行数可减少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增加百粒重,并显著提高制种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