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北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对夜间升温的响应
《中国水稻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两套开放式增温系统,在吉林公主岭开展了4年的水稻全生育期夜间增温试验。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冠层夜间温度平均升高0.7℃~1.0℃,水稻始花期提前2~3d,但灌浆时间延长1~2d。夜间增温对水稻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剑叶面积、花后总绿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其中吉粳81和吉粳83叶面积指数提高了40.0%和45.5%。夜间增温下,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呈现递增趋势,增幅皆为10%左右;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提高7.0%和5.7%。夜间温度升高主要通过缓解低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其对东北寒地水稻的直接效应将以增产为主。
吉林省主推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对吉林省主推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基因进行分子检测。[方法]利用10个与抗稻瘟病基因的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对24份吉林省水稻品种资源的抗病基因进行分子鉴定。[结果]24份主推品种中普遍缺乏Pib、Pi1、Pikh、Pia等4个抗瘟基因;24份主推品种中有17份不含Pi9基因,特别是吉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2个水稻品种"吉粳88"和"长白九"中未发现Pi9基因;"吉粳88"含Pita、Pikm、Pi2、Pi-d2和Piz等5个抗瘟基因。[结论]Pib、Pi1、Pikh、Pia、Pi9是今后改良吉林省主推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的主要抗病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玉米萌动胚转化体系获得抗除草剂转基因新材料
《玉米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受体材料,建立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萌动胚转化体系,并获得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材料。经过对农杆菌菌液浓度、共培养时间、乙酰丁香酮的浓度的优化,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萌动胚转化法的最优参数为菌液浓度OD600值为0.8,共培养时间为48 h,乙酰丁香酮的浓度为100μmol/L。获得69株PCR阳性植株,其中54株为bar基因金标免疫试纸条检测阳性植株,29株获得种子;T1代植株具有草丁膦抗性,并显示出胶体金免疫酶联反应阳性,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玉米基因组内并有效表达,而且能够稳定遗传给后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水芹菜的营养价值及高产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野生水芹菜具有较好的食疗和药疗的双重功效,深受广大市民的青睐。现对野生水芹菜的营养价值、生物学特征、栽培技术等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为野生水芹菜人工栽培驯化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牛对玉米秸秆利用的探讨
《饲料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秸秆饲料资源十分丰富,各地都在积极开发利用这巨大的饲料资源。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可利用的化学成分,可用作畜牧业饲料的原料,进而开辟新的饲料来源。秸秆是草食家畜的重要饲料,我国畜牧工作者在秸秆的饲料化利用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今后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冯仰廉等,2003;韩鲁佳等,2002;卜毓坚等,2006)。在肉牛养殖生产中,饲料成本通常占总养殖生产成本的60%~70%。粗饲料是肉牛重要的营养源,在饲养中所起的作用是精料不能替代的。对肉牛秸秆饲料资源进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对间作玉米籽粒Fe,Mn,Cu和Zn浓度及地上部累积量的影响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较多研究关注单作玉米的籽粒微量元素问题,间套作对玉米籽粒微量元素浓度和地上部吸收量的影响尚不清楚.田间试验用来研究白菜型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对间作玉米籽粒铁(Fe)、锰(Mn)、铜(Cu)和锌(Zn)浓度及其相应地上部植株吸收量的影响.与单作玉米相比,与豆科作物间作玉米籽粒Fe,Mn,Cu和Zn的浓度及其相应的收获指数降低,而与白菜型油菜间作玉米则保持与单作玉米相同水平;但是间作促进了玉米植株地上部对Fe,Mn,Cu和Zn的吸收量.进一步研究表明,玉米籽粒产量与籽粒Fe和Cu的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Mn和Zn的浓度则未达到显著相关,但是所有这些籽粒微量元素浓度与相应的收获指数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因此,与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作玉米籽粒微量元素浓度的降低,主要是由Fe,Mn,Cu和Zn从营养器官向籽粒转移或再活化的比例降低所致,这可能与相应的玉米衰老进程减缓有关.白菜型油菜/玉米间作有利于维持玉米籽粒高产,同时未降低籽粒Fe,Mn,Cu和Zn的浓度,适合在本地区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