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117条记录
山东省不同时期主推小麦品种的籽粒淀粉合成比较

植物生理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籽粒淀粉含量对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本实验对1949年以来山东省不同时期8个主要小麦推广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含量、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和酶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以期为小麦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8个小麦品种籽粒总淀粉含量和直、支链淀粉含量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表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与籽粒产量的变化一致。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粒束缚淀粉合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单峰模式,在花后20 d达到顶峰;可溶性淀粉合酶(SSS)花后10 d以后呈缓慢下降的趋势。AGPase和SSS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相对表达量随着品种育成年代的推移呈上升的趋势,近年选育的‘济南17’和‘济麦2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GBSS和SBE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不明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GPase和SSS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水平与成熟期籽粒淀粉含量的相关性高于GBSS和SBE酶,说明胚乳淀粉合成在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AGPase和SSS对淀粉含量的影响可能超过GBSS和SBE。

关键词: 冬小麦 淀粉合成酶 基因表达 遗传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芸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初步定量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流行学方法研究了芸薹链格孢菌的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结果表明:一般浸入水中2 h后就有少量孢子萌发,10 h孢子萌发率可达90%以上;孢子萌发时各个细胞均可萌发形成芽管,向不同方向伸长,形成附着胞,20 h附着胞形成率可达50%以上;花粉和叶面物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孢子抗干燥能力较弱,萌发孢子只须经4 h干燥即可完全丧失存活能力;芸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温度范围均为10~25℃,15℃为孢子萌发及附着孢形成的最适温度,温度达40℃后孢子不再萌发。

关键词: 白菜黑斑病 芸薹链格孢 生态学特性 病害流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吉林省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吉林省玉米施肥存在过量、不平衡和肥料利用率较低的现象,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养分专家系统Nutrient expert system(NE)推荐施肥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E推荐施肥对吉林省玉米有一定的增产效应和显著的增收效应。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相比,在减施氮肥52.1~79.2 kg/hm2(25.8%~33.4%)、磷肥50.1~61.4 kg/hm2(46.9%~52.7%)、钾肥22.7~28.7 kg/hm2(24.9%~30.2%)的情况下,NE推荐施肥处理(OPT)增产167~551 kg/hm2、增收963~2 022元/hm2,氮吸收量提高3.2~12.8 kg/hm2,磷吸收量提高0.7~2.1 kg/hm2,钾吸收量提高5.3~7.2 kg/hm2,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3.7~19.6百分点。由此得出,养分专家系统(NE)适宜在吉林省玉米区推行。

关键词: 养分专家系统 玉米 产量 养分吸收 肥料利用效率 吉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温度对杂交粳稻不育系开花习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高低温度下杂交粳稻不育系开花习性。[方法]不育系选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最新育成的三系粳稻不育系T176A和松黏5022A。环境温度设32、35℃高温和15、17℃低温。[结果]32和35℃高温处理可以促进北方三系粳稻不育系提早开花,提前开花高峰,增加午前花率。15和17℃低温处理可抑制不育系和保持系开花,降低午前花率。35℃高温和15℃低温处理后,不育系柱头活力均没有显著变化。[结论]该研究可为北方杂交粳稻制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杂交粳稻 不育系 温度 开花习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溶磷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及其对土壤、植株磷素效率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示范研究溶磷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及其对土壤、植株磷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溶磷菌液玉米整个生育期磷肥利用率达21.75%~37.98%,植株从土壤吸收磷素养分的效率达10.94%。从植株磷素吸收效率分析,磷肥减量1/3处理与全量磷肥处理吸磷量无明显差异,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植株吸收效率明显降低。溶磷生物肥在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示范应用,可使化学磷肥用量减少1/3而产量均有所增加,在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增产幅度为8.2%~11.7%,在西部干旱地区幅度为4.1%~8.3%,在东部湿润冷凉区增产幅度为5.6%~13.0%。溶磷生物肥料对不同生态区域的不同土壤类型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关键词: 玉米 溶磷生物肥 土壤磷素效率 植株磷素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分析玉米SSⅠ与PPDK1之间的蛋白互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玉米胚乳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Ⅰ)与质体型糖酵解途径关键催化酶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1)的蛋白互作关系,揭示可能发生互作的亚细胞位置。【方法】采用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326-CYCHA-ss1和326-CYNEE-ppdk1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EHA105,瞬时浸染烟草叶片组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SSⅠ和PPDK1相互作用产生的荧光信号。【结果】双酶切试验鉴定表明,326-CYCHA-ss1和326-CYNEE-ppdk1重组载体构建正确;PCR结果证实,植物表达载体成功转化到农杆菌EHA105中;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中,可观测到SSⅠ和PP-DK1相互结合而产生的黄色荧光信号。【结论】证实SSⅠ和PPDK1能够在植物活体细胞内发生真实的蛋白互作。

关键词: SSⅠ PPDK1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 瞬时转化 蛋白质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近年来绿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

作物杂志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林省1986~2011年育成的23个绿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绿豆产量及与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绿豆产量在1986~2011年间的品种改良过程中提高了22.99%,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单株产量都显著增加,说明随着育成年代的推进,新育成绿豆品种的库容在扩大。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单株产量、荚长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单株荚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单株荚数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叶片长与叶片宽随育成年代的推移变化不显著,但叶片宽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主茎节数和分枝数随育成年代的推移而显著降低,其中主茎节数呈极显著相关,且株高和主茎节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分枝数与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表明吉林省绿豆高产育种目标应放在增"源"扩"库"上,在适当增加百粒重的基础上,选择荚多、荚长的新品种。

关键词: 绿豆 吉林省 遗传改良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洲玉米螟新型性诱芯的诱蛾性能研究

植物保护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2012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田间测试亚洲玉米螟两种性诱芯的诱蛾性能。A、B两种诱芯均用橡胶塞载体,剂量50μg,B诱芯加入不同的辅助成分并采用不同的制作工艺。结果表明,B诱芯每盆平均诱蛾量和单盆1次最大诱蛾量分别为16.03头和52.7头,显著高于A诱芯的10.82头和35.9头。B诱芯的诱蛾性显著高于A诱芯,值得推荐。

关键词: 性诱剂 亚洲玉米螟 诱芯改进 诱捕效果

模拟犁底层条件下春玉米叶片形态发育及衰老表征

玉米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模拟犁底层和模拟打破犁底层处理进行试验,研究犁底层对春玉米叶片形态发育及衰老表征,明确犁地层对东北春玉米生产易引发早衰的机理。结果表明,模拟犁底层处理的第8片到第11片叶玉米叶片长度以及第13片叶到第20片叶叶片宽度均小于模拟打破犁底层处理,达到极显著水平;从5片叶全展开到小喇叭口期,模拟犁底层处理比模拟打破犁底层处理晚发育9 d;模拟犁底层处理缩短了中部叶片的持绿时间6 d;模拟犁底层处理相对模拟打破犁底层处理降低了开花期绿叶面积及开花后相对绿叶面积,生产上采用农业机械深松打破犁底层可延缓后期叶片衰老进程。

关键词: 春玉米 犁底层 叶片 衰老 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吸虫塔内昆虫群落日节律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吸虫塔内昆虫分时段取样的方法,利用物种丰富度和物种数的时序动态变化研究了不同昆虫类群在吸虫塔内的活动节律。采集的昆虫分属7目31科,共47种。研究结果表明:各类昆虫具有明显的活动日节律,同时发现蚜虫类昆虫夜间上塔数量极少,因此提出吸虫塔科学运行时间段应为06:00~18:00,文中讨论了吸虫塔对小型昆虫的监测潜力,并对吸虫塔在害虫监测预警应用方面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吸虫塔 昆虫群落 蚜虫 节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