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适用于3类茶的定性分类及主要内含成分定量分析的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白茶、乌龙茶和红茶为研究对象,力求同时实现对3类茶的定性鉴别和主要内含物含量的预测。采用因子化法建立定性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正确识别全部独立验证集样品;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建立茶叶中含水量、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定量校正模型,并用相关系数、交互验证均方差和预测均方差对模型进行评价。验证集中含水量、茶多酚和咖啡碱3个内含物成分定量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 3、0.905 7和0.974 3。结果表明,预测模型能实现同时对3类茶叶的定性分类和主要内含物含量预测的目的,也达到了降低近红外预测模型成本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硒水平和硒肥对水稻硒含量、抗氧化反应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土壤硒含量水平与水稻生长发育及硒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以水稻为材料,研究了10种不同硒含量(全硒:0.46~9.22 mg·kg-1;有效硒:0.11~0.73 mg·kg-1)的天然富硒土壤及施用硒肥对盆栽水稻干物质积累、抗氧化反应及硒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硒肥稻米硒含量在0.20~1.50 mg·kg-1之间,达到或高于国家富硒稻米标准。施用硒肥提高稻米硒含量0.71倍~16.36倍,平均提高水稻产量17.61%,平均增加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分别为-19.54%、41.34%、1.83%和-0.59%。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硒含量与不施硒肥条件下水稻各生育期、各部位,特别是稻米硒的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施硒提高硒含量(T/CK)显著负相关,而土壤全硒与稻米硒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同时,土壤全硒和有效硒水平与SOD、POD、CAT活性无相关性,但均与不施硒土壤水稻MDA含量正相关,与施硒水稻增加MDA含量(T/CK)负相关。上述结果说明,土壤有效硒含量水平是指导富硒稻米生产的良好指标。本研究可为指导富硒水稻生产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硒对镉胁迫下白术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白术为材料,研究了在200、300μmol/L Cd Cl2胁迫下加入4μmol/L Na2Se O3对白术幼苗生长和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μmol/L Cd Cl2处理中,当加入硒元素后,白术叶片的镉含量显著下降,SOD、APX和POD活性显著增强,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白术植株鲜质量显著上升,表明硒能有效缓解镉引起的逆境胁迫。而在300μmol/L Cd Cl2处理中,当加入硒元素后,白术叶片的镉含量几乎不变,尽管SOD和APX活性显著增强,但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继续上升,白术植株鲜质量进一步下降,表明此时的硒加剧了镉引起的逆境胁迫。上述结果说明硒主要通过减少白术叶片对镉的吸收来缓解镉胁迫,而抗氧化酶系统在硒缓解镉胁迫中发挥的作用尚有待深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精蛋鸭蛋制作咸蛋工艺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无精蛋、鲜蛋为原料加工成咸鸭蛋,研究在15℃下不同盐浓度腌制液和不同腌制用水的最佳腌制天数,确定最佳盐浓度和腌制用水。结果表明,15%、17%和19%盐浓度生水腌制液腌制无精蛋均需25 d;21%和23%盐浓度生水腌制液腌制无精蛋需23 d;25%盐浓度生水腌制液腌制无精蛋仅需21 d,与相同浓度生水腌制液腌制鲜蛋的出缸时间相同,而25%盐浓度的凉开水和桶装水腌制液腌制鲜蛋则需23 d;说明生水腌制液腌制无精蛋和鲜蛋可以缩短腌制周期,且用无精蛋与鲜蛋制作的咸鸭蛋的特性相差不大,可以提高无精蛋的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地区山羊原虫病的防治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湖北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是山羊原虫寄生虫生长和繁殖的温床,因此掌握湖北地区山羊原虫病的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将大大减少山羊原虫病给山羊养殖业带来的危害,有利于山羊健康养殖和经济发展。对几种山羊原虫病的病原、流行病学及防制措施进行了介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波酱卤鸡肉制品加工工艺及贮藏期研究
《食品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鸡胸肉为原料,将微波加工的方式应用于酱卤鸡肉加工,通过色泽、风味、质地等感官评定,确定微波酱卤鸡肉的加工工艺,并在不同包装和灭菌方式下进行贮藏,预测其货架期。结果表明:微波酱卤鸡肉的最佳加工工艺是以100 g鸡胸肉计算,食盐1.5 g、白砂糖1.2 g腌制30 min,焯水3 min,焯水后鸡肉:卤汁的比例1:1下浸泡30 min,微波功率700 W加热8.5 min。分别采用复合铝箔袋和PVC蒸煮袋两种材料进行包装,辅以辐照灭菌处理方式进行贮藏,铝箔包装+辐照灭菌后贮藏效果最佳,辐照灭菌后预测货架期可达4个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外小麦种质资源抗白粉病和赤霉病评价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拓宽和丰富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提高小麦抗性、产量和品质,对国外引进的122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温室苗期和田间成株期抗白粉病、抗赤霉病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有4份材料苗期和成株期对白粉病均表现为免疫,3份材料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11份材料具有明显的成株期抗性;有3份材料对赤霉病表现为高抗,10份材料为中抗,其中有4份材料兼抗白粉病和赤霉病。整体而言,埃及和津巴布韦材料白粉病相对抗性较好,来自墨西哥国际玉米改良中心的大部分材料成株期具有白粉病抗性,这些材料对于改善中国小麦对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