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养殖环境及贝源溶藻弧菌MLST分型及其毒力基因、耐药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近年来贝类病害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之一,对贝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养殖环境水体和贝类组织中,溶藻弧菌的基因变异、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其分布规律。对12株溶藻弧菌分离株开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毒力因子以及菌株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12株溶藻弧菌的序列型(sequence typing,ST)分型互不相同,7株为Pub MLST数据库已经收录的ST型,5株因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位点变化而形成新的ST型,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2株溶藻弧菌都携带tlh、fur和collagenase三种毒力基因,但均未检测到tdh、trh、toxR和tcpA毒力基因。溶藻弧菌携带毒力因子的种类和数量受地区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均具有多重耐药特征,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产生抗性。本研究表明,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种群复杂、遗传多样性高的特点;不同来源菌株在毒力基因携带和耐药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区域内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遗传变异及耐药性差异,对贝源溶藻弧菌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关键词: 溶藻弧菌 MLST 毒力基因 耐药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淀粉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现代食品 2024

摘要:淀粉作为食品辅料,广泛应用于鱼糜制品中.不同淀粉对鱼糜凝胶特性有不同的影响,特别是经过不同的处理方法所获得的淀粉在鱼糜制品中的应用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本文阐述了不同淀粉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期望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鱼糜制品中.

关键词: 淀粉 鱼糜 凝胶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热包传热效果及其对冻干鱼肉复水品质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4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发热包传热影响因素及其对冻干鱼肉复水品质的影响,为罗非鱼自热产品开发与推广提供参考。【方法】研究热源质量(70、80、90和120 g)、激活剂用量(发热包质量的2.0倍、2.5倍、3.0倍和3.5倍)、内胆材质[聚丙烯(PP)和铝]和环境温度(6、17和25℃)对发热包传热效果的影响,分析自热过程鱼肉复水品质的变化。【结果】随热源质量增加,传热效果显著提高(P <0.05),持续保温效果增强;激活剂用量为发热包质量的3.0~3.5倍时,传热效果较好。热源放热量、吸热量与热源质量、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发热包质量为90 g,激活剂用量为发热包质量的3.0倍时,25℃条件下反应初期水合反应剧烈,反应使发热包体积胀大2倍以上,释放大量热能,促进干制鱼肉快速复热复水。内胆材质对产品传热影响差异不显著(P> 0.05)。10~15 min鱼块内部基本复水,鱼肉中心温度达到90℃以上,复水后鱼肉硬度约为70 g,弹性和咀嚼性影响不显著。【结论】热源质量高于90 g,激活剂用量3.0~3.5倍,铝和PP材质,6℃以上的环境温度均可满足发热要求,此条件下,10~15 min复热时间冻干鱼肉品质较好,符合自热产品速食需求。

关键词: 发热包 传热效果 冻干鱼肉 质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丝蚓及人工饲料对草金鱼生长和体色的影响

天津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为评价水丝蚓或人工饲料对草金鱼生长和体色的影响,选择初始体质量(7.82±1.84)g、体长(5.73±0.45)cm的草金鱼,分别投喂水丝蚓(SY组)和人工饲料(SL组),定期测定体质量和体色色度。结果显示,SY组试验鱼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SL组(P<0.05),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试验鱼体质量直线斜率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草金鱼体色L*(亮度)值与投喂时间呈正相关趋势,a*(+a*红,-a*绿)、b*(+b*黄,-b*蓝)值均呈负相关趋势;两组试验鱼色度值直线斜率(K)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束时,SY组试验鱼体表a*和b*值均显著高于SL组(P<0.05)。研究表明,草金鱼体质量与生长时间的线性相关性较强,投喂水丝蚓更容易被草金鱼接受,更能稳定促进其生长,但无论投喂水丝蚓或是人工饲料,其体表红色均会逐渐变淡。

关键词: 草金鱼 饵料 生长 体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坛紫菜多糖对微冻南美白对虾仁肌原纤维蛋白氧化和结构特性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通过探讨坛紫菜多糖浸泡的南美白对虾仁在微冻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氧化特性和结构特性的变化规律,从蛋白质角度揭示坛紫菜多糖抗冻保鲜的潜在机制.将虾仁分别用5 mg/mL坛紫菜多糖,蒸馏水(空白对照)和5 mg/mL焦磷酸钠(阳性对照)浸泡处理后于-3 ℃微冻贮藏,每5 d测定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坛紫菜多糖浸泡虾仁可显著延缓总巯基含量下降,防止羰基含量和表面疏水性上升,阻碍平均粒径增加和Zeta电位绝对值的下降(P<0.05),抑制肌原纤维蛋白的氧化和聚集.圆二色光谱分析表明,坛紫菜多糖显著抑制肌原纤维蛋白α-螺旋相对含量的降低(P<0.05).内源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坛紫菜多糖能缓解肌原纤维蛋白中发色基团暴露,维持蛋白空间结构稳定性.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坛紫菜多糖能保持虾肌肉组织微观结构的完整性.该研究为坛紫菜多糖作为新型绿色无磷抗冻保鲜剂添加到水产品冷冻过程中保护蛋白质特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坛紫菜多糖 南美白对虾 肌原纤维蛋白 微冻 蛋白氧化 蛋白结构 抗冻保鲜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额尔齐斯河黑鲫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流域黑鲫(Carassius carassius)的胚胎及仔鱼发育规律,填补人工繁育空白,丰富其繁殖生物学数据,本研究在额尔齐斯河水域收集黑鲫亲本,通过人工催产受精的方式获得受精卵,对其早期发育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黑鲫胚胎在(19.89±0.64)℃温度条件下,历经110 h 35 min孵化出膜,共需要积温2274.54 h·℃;黑鲫胚胎从受精卵开始,受精后50 min胚盘隆起, 6 h 40 min发育至囊胚, 17 h 20 min发育至原肠胚,26 h 20 min发育至神经, 37 h 20 min出现肌节, 70 h 35 min出现心跳, 110 h 35 min孵化出膜,胚胎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孵化共7个阶段(26个时期);孵出1 d的鱼苗全长(4.45±0.12) mm,卵黄囊饱满,静卧于水底,2d后鱼苗全长(5.13±0.18)mm,色素沉淀增加,出现短暂游动,3d后鱼苗全长(5.69±0.17) mm,对外界刺激敏感,卵黄囊吸收完毕,臀鳍和尾鳍清晰可见。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额尔齐斯河黑鲫在人工催产条件下的早期发育的时序及特征,将为进一步实现苗种规模化繁育提供基础资料和重要参考。

关键词: 额尔齐斯河 黑鲫 胚胎发育 仔鱼发育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要求下的pH调控与管理技术初探

科学养鱼 2024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粉螺旋梯级干燥工艺优化及验证

水产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南极磷虾粉螺旋干燥工艺参数,获得高质高效的南极磷虾粉干燥工艺,实验采用螺旋干燥实验装置,对南极磷虾梯级干燥工艺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Box-Behnken原理设计优化试验,研究第一梯级干燥温度,梯级干燥切换节点,第二梯级干燥温度对干燥时间、脂肪和虾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因素对干燥时间、虾青素含量影响顺序为第一梯级干燥温度(A)>第二梯级干燥温度(C)>梯级切换水分含量(B),对脂肪含量影响顺序为梯级切换水分含量(B)>第一梯级干燥温度(A)>第二梯级干燥温度(C)。响应面得到较优的工艺参数为第一梯级干燥温度105°C、梯级切换水分含量50%、第二梯级干燥温度88°C,在此条件下,干燥时间、脂肪和虾青素含量分别为160 min、16.83%、159.32μg/g,螺旋梯级干燥下的南极磷虾粉品质优于恒温干燥。研究表明,使用优化后的螺旋干燥工艺能在保障干燥效率的同时有效提高虾粉品质。本研究可为南极磷虾高品质生产和南极磷虾粉船载加工技术与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研制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南极磷虾 螺旋干燥 干燥工艺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生植物、附生微生物及其对渔业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渔业生态环境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发现水生植物及其附生微生物在去除水体污染物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水质调控措施,在渔业生态环境调控方面应用广泛。文章从水生植物修复手段、水生植物-附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水生植物及其附生微生物对渔业水域典型污染物的作用等角度,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明确水生植物及其附生微生物在水质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水生植物-附生微生物生态调控手段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该调控手段的研究方向,可为渔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提供更优方案。

关键词: 水生植物 附生微生物 渔业环境 水质调控 生态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由于海上吹填、疏浚、挖沟等用海活动日趋频繁,导致相关海域悬浮物浓度急增,悬浮物已成为海洋水域中较为普遍的污染物。悬浮物浓度的增加会导致海洋生物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本文首先简述了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生态影响的作用方式,然后重点综述了悬浮物对不同种类海洋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包括:底栖类、浮游生物、鱼类、虾蟹类;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性大小。目前,有关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多限于急性致死效应及应激效应。悬浮物的浓度、粒径大小和组成成分,以及海洋生物种类、年龄阶段等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悬浮物的生态毒性。在对比分析悬浮物对不同种类海洋生物致死浓度的基础上,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得出悬浮物对海洋生物毒性大小大致为:海洋甲壳类>鱼类>浮游藻类,海洋甲壳类对悬浮物最为敏感,因此海上施工作业应重视对海洋甲壳类的保护。此外,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的致死浓度在实际海水环境中几乎很难达到,反而相对低的浓度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效应却是长期的、慢性的,但其后果不容忽视。在评价海洋工程的生态影响时,需要重视评估悬浮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长期效应,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级别警戒浓度,尽量减少工程施工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悬浮物 海洋生物 急性毒性 海上施工 生态毒性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