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北地区主要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东北地区主要气象因素变化规律,进而更好地对作物的品种布局进行指导,利用东北地区1961—2006年46年的97个气象站点的主要气象数据,利用反距离插值法分析了全年积温、降雨和辐射的区域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各气象要素的全年和作物生长季(5—9月)年际间变化规律和趋势。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全年积温、降雨和辐射分布具有明显的连续的地域特征,同时各气象要素间的年际变化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因此,充分利用东北地区主要气象因素的区域和时空分布规律,有效进行作物合理布局,保证粮食的高产和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乳杆菌K25发酵乳降低小鼠血清胆固醇的作用研究
《食品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评价添加西藏灵菇源植物乳杆菌K25的发酵乳对饲喂高脂饲料小鼠降胆固醇的作用。结果表明:含植物乳杆菌K25的发酵乳能显著降低高脂模型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的水平;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显著地升高作用;对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无显著影响;饲喂含植物乳杆菌K25发酵乳的小鼠,其粪便中乳酸杆菌数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加,而大肠杆菌数无显著差异。因此,植物乳杆菌K25发酵乳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功效,并能增加肠道内乳酸杆菌的数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玉米自交系的遗传转化率,建立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体系。通过农杆菌菌株EHA105侵染玉米自交系7922的胚性愈伤组织,以β-葡萄糖苷酶基因(GUS)为报告基因研究几种因素对遗传转化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农杆菌浓度OD600=0.6时,GUS瞬时表达率最高为35.3%;(2)当侵染时间为15min时,GUS瞬时表达率最高为37.3%;(3)当共培养时间为3天和恢复培养时间为4天时,GUS瞬时表达率最高为29.1%。因此选择农杆菌浓度OD600=0.6,侵染时间15min,共培养3天和恢复培养4天,为最佳遗传转化条件。通过优化影响遗传转化体系的因素,初步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肥与化肥配施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马铃薯生长期施肥及有效利用农村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马铃薯分别施用沼肥和化肥混施进行对比试验,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对马铃薯各生育期生长势、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采用沼液浸种、沼渣作基肥、沼液喷施效果明显。[结论]沼肥作为有机复合肥不仅能显著增加产量,而且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翘提取液中连翘苷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与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测定连翘不同部位中连翘苷和总黄酮的含量,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并分析连翘苷和总黄酮含量与连翘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连翘提取液中连翘苷和总黄酮,采用HPLC法测定连翘苷的含量,采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采用DPPH.清除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连翘不同部位提取液中连翘苷含量大小顺序为新叶>老叶>花>果实,总黄酮含量大小顺序为花>新叶>老叶>果实;连翘不同部位提取液都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性大小顺序为花>果实>新叶>老叶。[结论]连翘花、果实和叶提取物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连翘花、叶提取物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是总黄酮;连翘果实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是总黄酮和连翘酯苷。
关键词: 连翘(Forsythiae suspentsa(Thunb.)Vahl.) 连翘苷 总黄酮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通径分析在油纤兼用亚麻产量分析中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首先对18个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inn.)品系的5个产量构成性状及产量进行相关分析,指出单株粒数和分枝长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并且各性状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对吉林省胡麻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关系须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以估算每一个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以及一个性状通过另一个性状对产量的间接作用。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吉林省提高胡麻产量,可主要通过提高单株粒数和增加分枝数来实现;返青将致使胡麻减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兰卡种质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创新
《湖北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玉米(Zea mays L.)兰卡种质(美国兰卡斯特种质)代表系MO17引入东北地区种植以后,针对MO17在东北地区表现晚熟、雌雄发育不协调等缺点,通过用当地早熟地方品种和骨干材料对兰卡种质进行改良和创新,育成了丹1324、吉1037、吉846、吉842、W9706、"412"、"495"、"416"、"485"、4F1、"419"、B414、"四-144"、龙抗11、沪150等优良自交系。使兰卡种质很快成为东北春玉米区核心种质及抗丝黑穗病种质。今后育种战略应利用兰卡新种质在兰卡群内进行改良和创新;利用中国地方种质进行改良;利用"78599"种质重点改良抗叶斑病性差等缺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群体。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兰卡种质 MO17 自交系 种质改良与创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光合特性的演变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山东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光合性能的演变规律,为今后小麦育种提供指导。【方法】选用山东省建国以来8次品种更替过程中的8个主要推广品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了生育后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成熟时生物学产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结果】山东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籽粒产量和HI呈正相关性,但生物学产量并没有显著增加。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羧化效率(carboxylation efficiency,CE)、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photochemical efficiency,ΦPSⅡ)和呼吸速率(respiratory rate,R)在开花期到花后10 d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1980年以后选育的品种下降的速率低于1980年以前的品种;生育后期小麦旗叶Pn的下降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Pn的初期下降并不是由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直接引起,在此过程中,光合暗反应的羧化酶起了重要作用;灌浆中后期Pn的进一步降低与叶绿素含量、ΦPSⅡ、非光化学淬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等密切相关。品种更替过程中,叶绿素含量、Pn、Gs、CE、ΦPSⅡ等指标呈升高的趋势,叶片功能期延长,光合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这可能是籽粒产量提高的重要生理基础。但品种更替中呼吸速率呈升高的趋势,影响了同化产物的积累,不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结论】山东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叶片的光合能力提高,高光合持续期延长,HI和光能利用效率增加,综合性能的改善是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不断提高的生理基础。山东小麦品种HI仍有进一步改良的空间,但不能完全依赖株高的降低,必须综合考虑光能利用的各个环节,小麦高光效育种才有可能取得较大的突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玉米审定品种抗性分析及抗逆育种方向选择
《玉米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2009年间吉林省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有203个,对审定品种的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吉林省审定品种的抗性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通过审定的品种在抗性方面大多属于综合中抗水平,在审定品种对所有病虫害的抗性鉴定结果中,对玉米大斑病、玉米茎腐病和玉米螟的抗性审定严格控制,对吉林省区域性发生且危害小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和能够通过种衣剂防控的玉米丝黑穗病要求相对降低。抗源筛选和分子辅助育种是现代抗逆育种的基础条件,耐密抗倒伏成为现代育种的重要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