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麦田新型除草剂砜吡草唑的除草活性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草严重影响小麦的丰产丰收,而使用除草剂是麦田杂草防除中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砜吡草唑是新型广谱、高活性的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明确砜吡草唑对麦田杂草的除草活性是该药剂在麦田应用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其对麦田常见杂草的杀草谱及除草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砜吡草唑土壤处理对麦田禾本科杂草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雀麦Bromus japonicus、棒头草Polypogon fugax、蜡烛草Phleum paniculatum,阔叶杂草大巢菜Vicia sativa、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麦家公Lithospermum arvense、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但对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和野燕麦Avena fatua的防除效果略差。在推荐剂量180 g/hm~2下,对鹅观草、多花黑麦草、雀麦、棒头草、蜡烛草、大巢菜、播娘蒿、麦家公、泽漆的株抑制率和鲜重抑制率均可达到90%以上。而对节节麦和野燕麦的ED_(90)分别为209.54和886.43 g/hm~2,高于砜吡草唑的田间推荐剂量。砜吡草唑具有广泛的杀草谱及较高的除草活性,可作为小麦田杂草化学防除的重要候选药剂。

关键词: 除草剂 杂草 苗前土壤处理 小麦 砜吡草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混池重测序鉴定萨福克绵羊超数排卵关键调控基因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对萨福克绵羊超数排卵处理基础上,通过基因组混池重测序鉴定影响超数排卵效果的关键调控基因.本研究对93头年龄在2~3岁之间、健康状况良好的萨福克供体绵羊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后,选取超数排卵效果良好(获得的胚胎数大于等于15枚)的30头个体组建高产群体,同时选取超数排卵效果不良(获得的胚胎数小于等于9枚)的30头个体组建低产群体.对2个群体进行基因组混池重测序,并对2个群体中发现的SNPs进行选择消除分析和基因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超数排卵获得头均总胚胎数为(12.55±7.97)枚,头均可用胚胎数为(7.76±7.43)枚.构建的高产群体和低产群体平均可用胚胎分别为(14.97±8.38)枚和(2.27±2.10)枚.在高产群体和低产群体中分别检出20 189 224和20 396 751个SNPs,对这些SNPs进行选择消除分析和基因富集分析表明,共有11个候选基因能够影响萨福克绵羊超数排卵过程,其中7个基因属于HOXA基因家族,2个基因尚未被验证功能,剩余2个基因分别为DPH6和AKAP6.总体来讲,基于对萨福克绵羊超数排卵高产群体和低产群体的基因组混池重测序,共筛选得到11个关键调控基因,进一步验证HOXA基因家族、DPH6和AKAP6基因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将有助于解释家畜超数排卵调控机制.

关键词: 萨福克绵羊 超数排卵 基因组混池 重测序 调控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禾谷镰刀菌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小麦几丁质酶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基因结构、保守基序、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及禾谷镰刀菌胁迫下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几丁质酶基因在小麦应答各种生物胁迫中的作用和在抗病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从小麦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59个几丁质酶基因,分布在21条染色体上;小麦几丁质酶基因家族成员分为5类,隶属于GH-18和GH-19两个亚家族.GH-18亚家族包括Ⅲ、Ⅴ类,分别含有34、48个基因;GH-19亚家族包括Ⅰ、Ⅱ、Ⅳ类,分别包含52、13、12个基因.同一亚家族的成员聚类在同一分支上,并且具有相似的外显子-内含子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在被禾谷镰刀菌侵染后,4个小麦品系中几丁质酶基因家族一些成员的表达均显著上调.

关键词: 小麦 几丁质酶基因家族 全基因组鉴定 禾谷镰刀菌 表达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ASA-VPM模型的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综合利用CASA模型和VPM模型,在像元尺度上开展ε_(max)值估算研究,从而提高ε_(max)值的空间精细度,为指导农业生产,开展精准农业提供技术支持。以河南省为研究区,首先基于MODIS数据,结合CASA模型和关系模型计算NPP值,进一步结合VPM模型得到像元上的ε_(max)值,最后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对林地、草地、水田和旱田4种植被覆盖类型的ε_(max)值进行时空分析,并探索相关环境因素对ε_(max)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5年,ε_(max)值介于0.000~4.796 g/MJ,空间上呈西北、西南高,其他区域低的格局;月尺度变化上,不同植被覆盖类型ε_(max)值均在6—8月份达到峰值,其中,旱田ε_(max)值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和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一年两熟的作物种植制度相符。4种植被覆盖类型中,因为用于光合作用的叶面积较大,林地ε_(max)值较高;环境影响因素中,化肥使用折纯量、二氧化碳含量、植被含水指数和有效灌溉面积与ε_(max)值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61、0.56、0.53,说明ε_(max)值的变化是自然、人为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可见,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阶段,适当增加人为的影响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增加作物生产潜力和产量。

关键词: CASA模型 VPM模型 最大光能利用率 净初级生产力 总初级生产力 光合作用 时空分布 植被覆盖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糯玉米新品种郑黄糯2号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种业导刊 2019

摘要:培育和推广高支链淀粉玉米,对于满足淀粉加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提高玉米商品化利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以高产优质糯玉米新品种郑黄糯2号为例,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广大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玉米淀粉 高支链淀粉 郑黄糯2号 糯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小麦品种郑麦925的选育策略与栽培要点

农业科技通讯 2019

摘要:重点介绍了小麦新品种郑麦925的育种策略和特点,包括育种目标、亲本选育原则、后代的处理、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等。并结合小麦常规育种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见解和建议,拟为黄淮麦区的高产小麦育种及栽培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郑麦925 育种策略 栽培要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河南省主播小麦生长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河南省主播小麦品种的安全性,对河南省主播小麦品种进行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示范试验,调查其对小麦发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在推荐剂量(4 mL 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1 kg小麦种子)下使用对供试小麦品种均无不良影响。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处理可明显提高秋乐2122、周麦27、西农979、豫麦158、矮抗58、济麦4号、开麦21、泛麦8号、丰德存麦1号的出苗率,其出苗率分别为90%、98%、89%、96%、96%、70%、83%、98%、81%,未经药剂处理的出苗率分别为75%、86%、82%、72%、89%、62%、76%、78%、69%;基本苗数调查结果显示,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处理对各小麦品种出苗无不良影响;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处理可明显提高豫麦158、百农207、天民198等的分蘖数、地上鲜质量,经药剂处理后分蘖数分别为5、4、4个,未经药剂处理的分蘖数分别为4、3、3个,经药剂处理后地上鲜质量分别为8.31、8.25、7.10 g,未经药剂处理的地上鲜质量分别为6.62、6.11、5.72 g,说明该种衣剂对小麦植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处理可明显提高西农979、周麦22等的根数(经药剂处理后根数分别为11、10条,未经药剂处理的根数分别为9、8条)、根长(经药剂处理后根长分别为11.8、11.4 cm,未经药剂处理的根长分别为10.2、10.1 cm)、地下鲜质量(经药剂处理后地下鲜质量分别为0.91、0.65 g,未经药剂处理的地下鲜质量分别为0.81、0.45 g),说明该种衣剂对小麦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综上,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在推荐剂量(4 mL 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1 kg小麦种子)下使用对供试的河南省主播小麦品种安全,且对小麦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小麦 种子包衣 吡虫啉·戊唑醇 种衣剂药害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植物精油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广东饲料 2019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类型植物精油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选择1日龄、健康白羽肉鸡900只,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对照组为基础日粮,试验1-4组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500 g/t植物精油Ⅰ、300 g/t植物精油Ⅱ、500 g/t植物精油Ⅱ和1000 g/t植物精油Ⅱ。试验期为42天。试验结果表明:在白羽肉鸡日粮中添加两种类型植物精油,与对照组相比,在0-21日龄阶段均具有提高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的效果(P>0.05),且植物精油Ⅱ表现更好;与对照组相比,在22-42日龄阶段均可显著提高平均日增重和降低料肉比(P<0.05);从饲养全期看,添加300 g/t植物精油Ⅱ即可达到添加500 g/t植物精油Ⅰ的效果;当植物精油Ⅱ的添加剂量逐渐增加,并不能进一步改善白羽肉鸡生产性能。

关键词: 植物精油 白羽肉鸡 生长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穗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穗部性状是小麦重要的产量性状,在小麦产量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开展小麦穗部性状遗传研究、分析其遗传机制,对制定高产育种策略、提高育种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以主茎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小穗粒数为指标,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来自母本品冬34与父本BARRAN及其衍生的F7:8、F8:9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穗部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与遗传参数估计,以确定控制各性状的基因数目,估计遗传效应值及遗传率。【结果】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是B-2-1(PG-AI),符合2对连锁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穗长的多基因遗传率是90.64%,小穗数的多基因遗传率是89.52%,穗长的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9.39%,小穗数的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10.50%;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是G-1(MX3-AI-A),符合3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多基因+加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是69.39%,多基因遗传率是29.94%,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2.18%。控制穗粒数的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和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数值相等,同是4.56,具有正向效应。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与加性效应和第1对主基因×第2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相同,均是-1.64,且为负向效应。加性和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与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加性×第3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相等,均是-6.02。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3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18,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15,表现为较低的正向遗传效应;小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是H-1(4MG-AI),符合4个主基因+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是81.50%。第1至4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22、0.18、-0.20和0.24,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170,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240,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20,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与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加性×第4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绝对值相同,效应相反,前者值是0.03,后者值是-0.03。加性和第3对主基因×第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06。【结论】小麦穗部性状以多基因遗传效应为主,符合数量遗传特征,易受环境影响。小穗粒数存在着主基因遗传特性,主基因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小,小穗粒数可作为有效改良穗部性状早期选择的直接指标,实现单株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关键词: 小麦 穗部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豫南沿淮稻区不同播期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摘要: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包括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籼5种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用毯状小苗机插栽培方式,在豫南沿淮稻区罗山县分6个时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豫南沿淮稻区不同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实产(Y)与播期推迟天数(t)符合线性方程Y=a+bt+ct~2,决定系数r~2在0.991 7~0.999 8之间,均达极显著水平。播期对产量构成影响程度表现为每穗颖花数>结实率>有效穗数,对千粒质量影响不明显。豫南沿淮稻区水稻品种播期应在5月11—20日之间,以杂交迟熟中粳为主,搭配常规早熟晚粳和常规粳稻品种类型,不但可以表现较好的丰产性,而且可大幅度改善稻米品质。

关键词: 水稻 豫南沿淮稻区 播期 产量 产量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