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117条记录
不同氮肥运筹对东北春玉米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吉林省榆树市粮食高产示范区,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春玉米的生长、产量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氮肥运筹方式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氮量200 kg/hm2,全部用作基肥不追肥(基追比1∶0)处理前期氮素供应过量,导致氮素向子粒转运量减少,过多保留在营养体中,致使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相对其他处理较低;氮肥1/5基施,2/5拔节期追施,2/5大喇叭口期追施(基追比为1∶2∶2)的处理有较高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玉米生育期田间氮肥的表观损失主要由一次性过量施肥造成,增大拔节后追肥比例增加了收获后土壤的无机氮残留。对氮肥的调控应结合作物养分不同阶段需求及土壤养分供应,达到玉米高产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损失对环境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 玉米 氮肥运筹 产量 氮素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生态区玉米单倍体浸芽加倍效果的初探

作物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诱1号诱导的玉米单倍体子粒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浸芽的方法进行人工加倍。结果表明:秋水仙素浓度、浸芽的温度和浸芽时间对玉米单倍体加倍有明显的影响,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0.05%秋水仙素和5%二甲基甲砜混合药剂在15℃下浸泡9h,单倍体的加倍效果最好,加倍率可达38.1%。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加倍 浸芽 东北生态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栽培条件下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根系时空分布动态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平展大穗型品种鲁单981(LD981)和紧凑中穗型品种鲁单818(LD818)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根系时空分布动态,以期为玉米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2个品种的根系总体积、总表面积、活跃吸收面积与总干重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多为开花期至乳熟期达最大。随种植密度递增,LD981和LD818的根层数与数量、总体积、总表面积、活跃吸收面积以及水平与垂直方向各分布区域的干重均呈递减趋势,LD981的递减速率明显大于LD818。生育期内,不同种植密度下LD981和LD818的根系干重水平方向0~6cm、6~12cm和12~18cm分布表现为高密度区、中密度区和低密度区;垂直方向0~20cm、20~40cm、40~60cm和60~80cm土层分别表现为高密度层、中密度层、低密度层和稀密度层;LD981水平方向0~6cm范围根系干重所占比例比LD818的低2.96%,6~18cm则高14.33%,垂直方向0~40cm土层根系干重所占比例前者比后者高3.71%,40~80cm土层则低35.97%。本研究说明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对根系伸展空间方向和大小的要求存在差异,平展大穗型品种LD981单株根量多,吸收能力强,根系分布较浅,对种植密度递增导致的水平方向空间受限制的反应更为敏感,宜适当增大株距稀植;紧凑中穗型品种LD818单株根系呈现"横向紧缩,纵向延伸"的特点,更能适应随着种植密度递增导致的水平方向空间受限制的"拥挤",宜适当减小株距密植。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根系 时空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受精胚囊的离体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研究

玉米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授粉后1 d的玉米胚囊为外植体,通过改进胚囊分离方法、优化培养基激素成分,开展玉米受精胚囊的体外培养研究,建立玉米受精胚囊的离体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胚囊外植体获得形态正常胚的比例、胚再生为植株的比例均大大提高。经离体培养,约20%的玉米受精胚囊可以获得完整植株,建立了玉米受精胚囊的离体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体系。

关键词: 玉米 受精胚囊 离体胚胎发生 植株再生 组织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梅花鹿天然Toll样受体9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Trizol法提取梅花鹿肝脏总RNA,采用ORF两端兼并引物,RT-PCR方法克隆梅花鹿天然Toll样受体9基因(TLR9)并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RT-PCR结果显示,梅花鹿TLR9基因的mRNA长4 043bp,含有800bp左右的5’UTR,完整ORF编码1 081个氨基酸(GenBank序列号为:HQ260632)。同源性分析显示梅花鹿TLR9基因编码区与其他物种高度同源,但5’UTR区存在基因结构的变异。功能结构域分析显示不同物种间TLR9结构域相对保守但也存在细微差别,结构域的差别导致梅花鹿TLR9蛋白胞外区马蹄形弧顶内侧空间结构由人类TLR9蛋白的弧形改变为梅花鹿TLR9蛋白的三角形。进化分析显示TLR9基因分子进化关系与物种间真实进化相一致。

关键词: 梅花鹿 Toll样受体9 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辽平原中部地区应对气候干旱变化的土壤耕作技术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30a松辽平原中部地区气候变化显著,该地区玉米生产干旱风险增加。论文利用四平、长春等7个站点的逐日气候数据,分析了近30a松辽平原中部地区玉米季(5-9月)气候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该地区玉米季降雨量呈现减少趋势,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呈增加趋势;整体上玉米季干旱风险加剧,近10a发生频率为60%,增加幅度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该文从土壤耕作技术应对角度分析了免耕(NT)、旋耕(RT)、翻耕(CT)和宽窄行(DL)等技术对土壤蓄水能力、透水性和紧实度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耕层结构的影响,比较了不同耕作技术下玉米产量差异,分析了土壤耕作措施对气候干旱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以免耕和宽窄行技术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松辽平原中部地区应对干旱气候最为合理的土壤耕作技术,对于减小该地区玉米季干旱风险,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 风险评估 玉米 土壤耕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基于PCR技术混合样本高效定性筛查转基因阳性样本的方法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PCR技术与DNA样本混合策略建立一种高效定性筛查大量待检样本中转基因阳性样本的方法。【方法】以480个样本为研究案例,对待检样本DNA模板随机编号后构建虚拟三维混合池,置于5×96孔板中,将各板、各行和各列分别混合,构建所有板各行的X维行池(A,B,C,……G,H)和所有板各列的Y维混合池(1,2,3,……11,12),各板所有样本混合的Z维混合池(I,II,III,IV,V)。利用三维交叉唯一性原理与PCR检测的灵敏性与特异性,高效定性筛查样本中的阳性个体。将浓度为500 ng.μL-1的阳性对照分别用ddH2O和同浓度阴性DNA模板进行96倍(96×)稀释,检测该方法的灵敏性与特异性。5×96孔板480个样本中,双盲法随机掺入13个Bt176转化事件标准样本(Cry1Ab阳性与Bt176特异引物阳性),通过对25个混合池检测,得到候选阳性样本,并进行二次检测,筛查出真正的阳性样本。【结果】96×混合样本未影响检测的灵敏性与特异性。通过该种混合池得到可能的33个候选样本,再对33个候选样本进行二次检测,成功检测出所有与设置相符的盲样,即掺入的13个阳性样本。【结论】该方法适用于从大量的样本中用PCR方法定性筛查少量阳性样本的检测,工作量比普通单样本逐一检测的方法降低了80%左右。

关键词: 转基因阳性个体 筛查 混合 PCR 高效

吉林省龙井原位保护区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大豆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GPS对吉林省龙井原位保护区野生大豆定点采种,种群L(取样距离设计为50 m)覆盖整个龙井原位保护区。按天然地理分布人为分成A、B、C 3个小种群;同时,在小种群B中取小种群B’(包括32份材料,取样距离设计为18m)。聚类结果表明,90份材料主要划分为两大类群,其它材料亲缘关系较远。龙井原位保护区的野生大豆呈斑块分布,而且小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相关性。25个SSR位点的Simpson指数分布范围是0.3072~0.8393,平均值为0.6788;Shannon-weaver指数分布范围是0.5856~1.9348,平均值为1.3663,表明龙井原位保护区的野生大豆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3个小种群的Simpson和Shannon-weaver指数趋势一致,均为A

关键词: 野生大豆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小种群 原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不同大豆品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生态分析

大豆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2007年分别以3个高脂肪、3个高蛋白和3个普通品种为材料,在吉林省6个生态区种植,分析各地点脂肪、蛋白质含量及蛋脂总量的生态效应以及不同生态条件对不同品质类型大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态区间的大豆脂肪、蛋白质及蛋脂总量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同时脂肪与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后将吉林省中部南北平原区和东部盆地区划分为高脂肪区,中东部低山区和东南部山区为高蛋白区,西部干旱区为非优质区。

关键词: 大豆 脂肪 蛋白质 生态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水稻幼苗期低温处理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降低低温对吉林省水稻幼苗期的影响,减少病害的发生,对目前吉林省主要栽培水稻品种幼苗期根系活力进行分析。以吉林省的7个主栽水稻品种(‘长白9’,‘长白16’,‘吉粳803’,‘吉粳105’,‘吉粳88’,‘吉粳83’,‘吉粳81’)为材料,对它们进行8~12℃低温处理,通过线性内插法确定了8~12℃分别处理1~6天条件下的水稻根系活力,进一步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不同温度下处理天数与水稻根系活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根系活力的降低与处理天数成正比,根系活力在相同的温度下,不同的处理天数均呈现:‘吉粳81’>‘吉粳83’>‘吉粳88’>‘吉粳803’>‘吉粳105’>‘长白16’>‘长白9’。因此,根据温度条件可以对水稻幼苗期根系活力进行有效预测,并且得出水稻幼苗期根系耐冷性与水稻品种的属性相关。

关键词: 水稻 低温 幼苗 根系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