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吉林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吉林省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生物质能资源对缓解吉林省能源危机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吉林省生物质能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吉林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促进吉林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乳杆菌C88对小鼠急性毒性和细菌易位实验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和细菌移位实验,评价1株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C88的安全性,为该菌株的安全应用提供依据。对小鼠连续14d灌胃不同剂量的植物乳杆菌C88,结果表明C88各剂量组小鼠一般体征、脏器指数、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植物乳杆菌C88各剂量组小鼠血液和其它组织样本中均未检测到活的植物乳杆菌C88细胞,说明无细菌移位发生,植物乳杆菌C88安全,无毒副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6.7%噻酮磺隆·异噁唑草酮悬浮剂对玉米田杂草防效及安全性
《农药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验证26.7%噻酮磺隆·异噁唑草酮悬浮剂对玉米田杂草的药效、杀草谱及对玉米的安全性。[方法]采用茎叶喷雾、定期调查的方法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药剂26.7%噻酮磺隆·异噁唑草酮悬浮剂的杀草谱较广,包括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大部分阔叶杂草。施药后30 d调查,其对各种杂草株数综合防效为89.0%~99.5%。鲜质量防效达94.5%~99.9%。[结论]26.7%噻酮·异噁唑SC适宜使用剂量为141.75~165.38 g a.i./hm2,对水375 L/hm2茎叶喷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品种对双蛋白干酪得率和品质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8种不同品种大豆制作的豆乳与牛奶混合,按照切达干酪生产工艺制作双蛋白切达干酪,以同批次纯牛奶制作的干酪为对照组,对产品的得率、色泽、质构和感官特性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各组双蛋白干酪均比纯牛奶干酪的得率高,各组双蛋白干酪之间得率存在较大差异。质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生产的双蛋白干酪在硬度、弹性和粘聚性等指标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感官评价中,除添加小粒豆8号豆乳的双蛋白干酪带有较浓豆腥味外,其余组与对照组相差不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蛋白中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的比值(11S/7S)与双蛋白干酪的硬度和粘聚性显著相关,而大豆的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和植酸含量等指标与双蛋白干酪的品质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条小麦保守MicroRNAs的表达谱分析及其靶基因预测
《麦类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与小麦发育相关的MicroRNA(miRNA)及了解其调控作用,在前期构建小麦5叶期幼苗、抽穗期旗叶及花后5、10和20 d籽粒的小RNA库并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从小麦样品间有差异表达的miRNAs中选取4条丰度较高且差异表达明显的保守miRNAs序列(miR168、miR167、miR396和miR159),进行表达模式的半定量和实时定量RT-PCR验证及靶基因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4条miRNAs的表达量在旗叶中最高,在幼苗中次之,在正在发育的籽粒中较低,与测序数据大致相符。预测得到的靶基因都是可能参与小麦生长发育的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僵菌菌株毒力与Pr1蛋白酶活性相关性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专一性短肽底物Suc-Ala-Ala-Pro-Phe-pNA对不同突变体菌株进行Pr1蛋白酶活性测定,同时应用玉米螟3龄幼虫对不同突变体菌株进行毒力测定,求算LT50值。以不同突变体菌株的Pr1蛋白酶比酶活为自变量,菌株毒力LT50值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突变体菌株的Pr1蛋白酶比酶活与毒力LT50值的线性回归方程:y=-2.411 6x+31.405,r2=0.521 6。由线性回归方程可以得出:不同突变体菌株的Pr1蛋白酶比酶活与菌株毒力LT50值呈负相关趋势,说明菌株的Pr1蛋白酶活性越高,菌株的LT50值就越低,菌株的毒力也就越大。两者相关系数r=-0.722 2,在0.05水平上相关显著,因此建议将Pr1蛋白酶的酶活性作为菌株初筛时的一个补充指标,但由于Pr1蛋白酶比酶活与菌株毒力LT50值相关性未达极显著水平,所以不建议将Pr1蛋白酶的酶活性作为菌株初筛时的替代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K2.9基因绒山羊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体系的优化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制备转毛角蛋白Ⅱ型中间丝K2.9基因的高绒质绒山羊胚胎,为绒山羊优良品种的培育提供一种全新的技术材料。【方法】以含有Neor基因标记的K2.9毛囊特异表达载体pcDNA3.1-K转染绒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转K2.9基因细胞,将获得的转基因阳性细胞与体外成熟的绒山羊卵母细胞进行核移植,并对生产的重构胚进行了体外培养。本文分别进行了激活方法、供体细胞和卵母细胞来源的筛选,且对获得的囊胚进行了PCR鉴定。【结果】(1)Iono+6-D对成年羊卵母细胞的孤雌激活效果好于A23187+6-D,显著提高了胚胎的卵裂率。(2)羔羊孤雌胚的卵裂率显著低于成年羊,但囊胚率差异不显著。(3)来自2只绒山羊胎儿的转基因成纤维细胞对核移植胚的发育没有显著影响,但2号羊的转基因细胞显著提高了融合率。(4)以羔羊卵进行核移植,显著降低了核移植胚的发育率。(5)对获得的囊胚进行PCR鉴定,成功扩增到目的基因。【结论】将K2.9毛囊特异表达载体pcDNA3.1-K转染的绒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核移植到成年羊卵母细胞中,以Iono+6-D进行激活,首次成功、高效地获得携带K2.9基因的绒山羊囊胚。
关键词: 绒山羊 毛角蛋白Ⅱ型中间丝基因 胎儿成纤维细胞 转基因 体细胞核移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