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285条记录
密度对面条专用型小麦品种宁春35号的产量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为大面积推广,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设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粒/hm25个密度处理,研究密度对面条型小麦品种宁春35号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密度处理下,宁春35号各阶段发育进程和株高的遗传性相对稳定;除450万粒/hm2处理外,其他处理结实小穗数随密度增加而下降;有效穗数随密度增大而增加,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450万粒/hm2处理的千粒重最高36.8g,产量也最高,为5965.5kg/hm2,密度为600万粒/hm2的产量次之,其余处理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下降的趋势。[结论]中等肥力水平下,宁春35号较为理想的密度是450万~600万粒/hm2,有利于提高群体和个体质量,夺取高产。

关键词: 密度 面条型小麦品种 宁春35号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运用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进行馒头气孔结构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提取馒头结构的气孔特征,以评价计算机视觉分析在馒头品质评价中的作用。【方法】试验1选用强筋品种Weaver、中筋品种宁春4号和弱筋品种京411,按粉质仪吸水率采用3个加水量处理,共计9个不同样本。图像分析中,采用K-均值算法将气孔从背景中分割出来,提取了3个气孔特征,即气孔总面积、气孔平均面积和气孔总数目,用于数据分析。试验2利用图像分析对11个样本进行馒头品质评价,并与实验室人工主观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试验1结果表明所取的3个特征能够较好反映加水量和筋力强弱对馒头气孔结构的影响,随着加水量增加和面筋强度增强,气孔总面积增加,这与馒头体积增大一致。试验2中馒头气孔图像特征的评价与人工评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计算机图像分析能够较好反映馒头内部结构优劣。【结论】利用图像分析进行馒头品质评价是可行的。

关键词: 图像处理 k-均值算法 馒头品质 加水量 面筋强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土壤抗蚀性能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的纸坊沟小流域为例,对小流域内退耕地植被恢复后各群落土壤抗蚀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从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标讲,老荒坡和狼牙刺群落抗侵蚀能力最强,其次是刺槐、沙棘等人工林地,以猪毛蒿为优势种的群落和农耕玉米地抗侵蚀能力最弱;(2)从土壤团聚度、分散率和分散系数指标看,刺槐和黄刺梅群落抗侵蚀性能最强,农耕地和以猪毛蒿为优势种的群落抗侵蚀性能最差,人工林地和其它退耕还草地抗蚀性能居中;(3)从土壤生物结皮盖度讲,抗蚀性能为以茭蒿为优势种的群落>以铁杆蒿为优势种的群落>以猪毛蒿为优势种的群落;(4)从土壤侵蚀量来看,刺槐和沙棘群落抗侵蚀性能最强,以猪毛蒿为优势种的群落抗侵蚀性能最弱.综合分析得出抗蚀性能为:老荒坡,狼牙刺>刺槐,黄刺玫,沙棘>柠条>白羊草,茭蒿>铁杆蒿>猪毛蒿,农耕地.随着退耕时间的延伸,退耕还林还草地的抗蚀性较农耕地不断提高,而与当地老荒坡群落的抗蚀性越来越接近.狼牙刺群落、刺槐和沙棘群落抗侵蚀性能最好,猪毛蒿群落群落抗侵蚀性能最弱,老荒坡各群落抗蚀性能较强,农耕地抗蚀能力有待提高.

关键词: 退耕地 植被恢复 抗蚀性 水土保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恢复系数量性状的因子分析

种子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在粳型杂交稻育种中选择的78份恢复系的10个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0个数量性状中可提取实粒数因子(F1)、粒重因子(F2)、结实因子(F3)、株高因子(F4)、穗长因子(F5)等5个公因子,其累计可表达总变异的92.03%。其中F1因子同F4因子间为正相关,同其他因子间均为负相关,F2因子与F3、F4、F5因子间为正相关。F3因子与F4间为正相关,与F5因子间为负相关,F4与F5因子间为负相关。78个恢复系材料根据因子得分进行系统聚类,共分为5个不同遗传差异的类群。

关键词: 粳稻 恢复系 数量性状 因子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粳型水稻不同时期抗瘟性及抗谱分析

种子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宁夏筛选的17个小种生理的稻瘟病菌混和菌对即将走向生产的11份材料分别在苗期、成株期接种,鉴定其在不同生育期的抗瘟性,并用筛选出的5个宁夏稻瘟病菌代表菌系进行抗谱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强、抗谱宽的材料有3份:玉优1号、2000-6、2002 XW-913;抗性较强、抗谱较宽的材料有2份:优育7号、农院238,可作抗病亲本和抗源材料应用于育种;抗谱中抗型的材料有4份:花87、吉特605、吉特624、吉生286;抗性较弱、抗谱较窄的材料有2份:G 45、吉2002 L 120。

关键词: 水稻材料 稻瘟病 抗性及抗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彭阳县可持续发展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核算自然资产,测量和比较人类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间差距。[方法]采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对宁夏彭阳县1994~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彭阳县人均生态足迹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从1994年的0.9054383 hm2增加到2004年的1.262146 hm2,增加了39.4%。与全球、全国及西部(12)省分析比较表明,宁夏彭阳县199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高于全国乃至西北(12)省区,低于全球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结论]宁夏彭阳县在全球范围内处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在全国及区域尺度上,彭阳县这些年来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中,生态系统的压力较大。万元GDP生态足迹也远高于全球及全国的水平,说明彭阳县的资源利用效益较低。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宁夏彭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七星瓢虫对苜蓿斑蚜捕食作用的研究

植物保护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捕食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的数量与苜蓿斑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为Na=1.024 2N/(1+0.003 3N),捕食苜蓿斑蚜的数量随斑蚜密度增加而增大,但寻找效应随之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为313头。在10~25℃下,七星瓢虫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2.4 1x+3 0.0 7 5,在2 5~3 5℃间的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1 2 0-1.2x,2 5℃下七星瓢虫捕食率最高,捕食率达9 0.5%。在种内干扰条件下,其捕食作用率E随天敌密度P的增加而减少,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0.4 1 9 3P-0.5 0 1 8。随着叶片数量增多,七星瓢虫和斑蚜之间的距离相对增大,造成捕食率的下降。

关键词: 七星瓢虫 苜蓿斑蚜 捕食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露糖阳性选择系统在水稻遗传转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露糖阳性选择系统是近几年应用较多的一种植物转基因安全筛选体系,该体系是以大肠杆菌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pmi为筛选标记基因,D-甘露糖为筛选剂进行筛选.简要综述了甘露糖阳性选择系统在水稻转基因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银南灌区水资源状况与调控节水探讨

灌溉排水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 银南灌区现状银南灌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多年平均气温8℃,降雨量180 mm,蒸发量1176 mm。灌区多为稻、旱轮作,1979~1998年19年间灌区年平均引水量约为1.75×10~9 m~3,年平均排水量约为9.2×10~8 m~3,年平均引排差约为8.3×10~8 m~3。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引大排,春小麦全生育期:银北灌3水,有的只灌2水,而银南灌4水,有的甚至5水,银南、银北差别很大,跑、冒、滴、漏水现象严重,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

关键词: 银南灌区 水资源状况 控制排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至2005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105、2103、15 kg/hm2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累积、转运、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的子粒、秸秆产量及成熟期地上部总吸氮量,但过量施用氮肥对子粒和秸秆增产不显著;各施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在34.2%3~8.3%之间,随施氮量增加而略有降低。植株中氮素含量随生育期的延长而降低,氮素累积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有显著影响,同一生育时期,氮素含量和累积量都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施氮可显著地促进氮素在子粒中累积,其中69%~87%的氮素是靠营养体的转运而来的。施氮量影响氮素的转运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转运效率降低。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的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1052~10 kg/hm2之间。

关键词: 冬小麦 氮素吸收与累积 氮转运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