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9种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菌的室内抑制作用及田间防治效果
《贵州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田间防效及使用量,为各杀菌剂的精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离体叶段法测定生产中常用的25%吡唑醚菌酯SC、250 g/L嘧菌酯SC、250 g/L丙环唑EC等19种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评价不同药剂、有效药剂不同剂量对条锈病的田间防效.[结果]19种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菌的EC50为0.143~35.986 mg/L,其中,25%吡唑醚菌酯SC、50%叶菌唑WG、250 g/L嘧菌酯SC、430 g/L戊唑醇SC、250 g/L丙环唑EC、12.5%氟环唑SC、30%丙硫菌唑SC、30%氟菌唑WP和250 g/L粉唑醇SC等9种药剂对小麦条锈病菌的EC50<1 mg/L.19种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防效为13.33%~91.26%,其中,250 g/L丙环唑EC、430 g/L戊唑醇SC、50%叶菌唑WG、25%三唑酮WP和30%丙硫菌唑SC等5种药剂平均防效高于80%.[结论]结合室内毒力测定EC50与田间防效,筛选出250g/L丙环唑EC、430 g/L戊唑醇SC、50%叶菌唑WG、30%丙硫菌唑SC、12.5%氟环唑SC和250 g/L粉唑醇SC等6种药剂为小麦条锈病的有效防治药剂,推荐最低使用量依次分别为62.55 g/hm2、80.70 g/hm2、62.55 g/hm2、75.00 g/hm2、23.40 g/hm2和93.75 g/hm2.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菌 杀菌剂 毒力 防效 用量


酒糟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喀斯特山区朝天椒生物效应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酒糟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贵州喀斯特山区朝天椒的应用效果,采用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化学肥料(CF,N-P2O5-K2O为15-15-15)、有机无机复混肥1(OIF1,N-P2O5-K2O为12-5-10,有机质≥30%)、有机无机复混肥2(OIF2,N-P2O5-K2O为 8-3-6,有机质≥40%)对贵州朝天椒产量、品质、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施用OIF1 和OIF2 两款有机无机复混肥使朝天椒鲜椒产量和干椒产量分别提高 5.86%~21.93%和3.34%~16.36%.同时,2023年OIF1和OIF2处理的还原糖含量较CF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41.05%和31.88%,而且2023年OIF1和OIF2处理的硝酸盐含量也显著降低了26.41%和32.24%,差异均显著.此外,有机无机复混肥OIF1和OIF2的施用在促进辣椒养分积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改善土壤肥力水平方面也起到了积极影响.综合来看,施用酒糟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朝天椒生产能力和肥料效应具有积极作用,可作为贵州喀斯特山区朝天椒提质增产的一种有效技术途径.
关键词: 酒糟有机无机复混肥 朝天椒 产量 品质 肥料利用率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Cd积累型辣椒根系Cd固持及辣椒生长的影响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可增强宿主植物对镉(cadmium,Cd)的耐受性.然而,AMF对不同Cd积累型作物Cd吸收的影响尚不清楚.采用沙培方法,在Cd胁迫下,以Cd高积累型辣椒品种辣研101和Cd低积累型辣椒品种辣研 201 为研究对象,设置 2 个接菌水平,即接菌(Fm)和不接菌(CK),研究接种AMF对不同Cd积累型辣椒品种生长指标、根系形态指标、木质部伤流液Cd浓度、根系Cd离子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下,接种AMF促进了辣椒生长.与CK相比,接种AMF使得辣椒根系干质量显著增加,辣研101、辣研201分别提高了99.71%、82.61%;辣研201的地上部干质量及辣研101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均显著增加.两个辣椒品种伤流液Cd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在30 d时降幅最大,辣研101、辣研201分别下降32.12%、45.83%;根系Cd2+平均流速也大幅下降,且辣研101降低幅度(81.8%)大于辣研201(77.2%).AMF可抑制两个辣椒品种根系对Cd的吸收,且对Cd高积累型品种辣研101的抑制效果强于Cd低积累型品种辣研201.


湖北海棠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
《贵州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建立苹果砧木湖北海棠离体快繁体系,为苹果砧木苗的周年供应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湖北海棠幼嫩春梢带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6-BA,IBA)浓度对组培苗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筛选最适合其增殖和生根的培养基配方,建立湖北海棠离体快繁体系。【结果】湖北海棠幼嫩春梢带芽茎段经消毒处理后接种至MS+6-BA 2 mg/L+NAA 0.1 mg/L+GA3 0.3 mg/L培养基上,其萌芽率为77.78%;最佳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1.0 mg/L 6-BA+0.1 mg/L IBA+7 g/L琼脂+30 g/L蔗糖,增殖系数为8.13;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 MS+0.45 mg/L IBA+7 g/L琼脂+30 g/L蔗糖,生根率为97.78%,平均根系数量和长度分别为3.28条和3.35 cm;生根培养30 d后,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为85.27%。【结论】湖北海棠的最佳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1.0 mg/L 6-BA+0.1 mg/L IBA+7 g/L琼脂+30 g/L蔗糖,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0.45 mg/L IBA+7 g/L琼脂+30 g/L蔗糖。该组培快繁体系可有效控制湖北海棠的玻璃化现象,提高其增殖率和生根率。
关键词: 湖北海棠 离体快繁 植物生长调节剂 增殖培养 生根培养 外植体消毒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综合评价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指导茶园科学施用有机肥。在贵州省湄潭县开展田间试验,以单施化肥(ON0)为对照,设置有机肥氮替代20%(ON20)、40%(ON40)、60%(ON60)、80%(ON80)和100%(ON100)的化学氮肥,分析各处理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有机肥氮替代比例的增加,茶叶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ON20处理最高,较ON0处理增产21.53%。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显著提升了茶叶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叶酚氨比降低,茶叶品质提升。与单施化肥比较,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能够提升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土壤铵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有所降低。与单施化肥处理比较,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条件下,茶园土壤硝态氮、碱解氮和可溶性总氮含量分别提升21.35%、3.13%和10.73%。因此,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处理,茶叶产量和品质均提升,土壤pH、有机质和氮含量也得到提高,是较优的有机肥配施模式。


贵州丘陵茶园田间管理机设计与试验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贵州丘陵茶园存在地形落差大、地块碎片化,小型茶园田间管理机开沟深度不合格,大型茶园管理机体积较大、茶园通行条件差、生产效率低等问题,研制一种适合贵州丘陵茶园作业的轮式田间管理机.对茶园管理机整体结构进行方案设计,理论计算机具工作的最小实际功率.田间试验前,调整扶手支架装置和仿形限深装置使其适用于不同身高操作者和不同区域茶园开沟作业;田间试验后检测沟深,根据田间试验结果继续优化机具直至定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器开沟深度为174~236 mm,平均沟深为202 mm,开沟深度稳定系数为92.4%.该机具灵活性和通用性好,开沟性能参数均满足茶园田间管理的农艺要求.


集装箱养殖生态净化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水产科技情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集装箱养殖排放水污染状况及其生态净化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动态,于2020年对“集装箱+生态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生态净化池塘水体进行了调查采样,运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运用密度和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和聚类分析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的受干扰程度及其时间聚类差异,运用冗余分析揭示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期间生态净化池塘水体中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49属80种,以绿藻门为主,占比为47.5%,其次是硅藻门,占17.5%;各月份浮游植物物种数的平均值为21种,其中7月份物种数最多(26种),10月份最少(13种)。赖氏泽丝藻(Limnothrix redekei)、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和丛球韦斯藻(Westella botryoides)为优势种。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3.31×10~6 cells/L、7.16 mg/L、1.93、0.64和1.26。ABC曲线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受中等干扰,群落组成主要以密度和生物量占优势的物种为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群落呈现不显著的季节分异特征。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水体氨氮含量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显著相关。
关键词: 水产养殖 生态池塘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pH指示剂法检测火龙果糖转运蛋白HpSWEET1a和HpSWEET4a的转运活性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酵母生长互补方法的缺点,利用pH指示剂指示酵母胞外酸化,建立一种检测候选SWEET(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基因转运活性的新方法。使用0.006%溴甲酚紫(BCP)作为pH指示剂,获得不同pH值下波长589 nm和432 nm的光吸收值A589和A432,建立pH值与A589/A432比值(R589/432)的相关性函数方程。从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果实中分离HpSWEET1a和HpSWEET4a基因,两者编码蛋白序列与拟南芥AtSWEET1和AtSWEET4分别具有66.67%和55.36%的一致性,分别属于SWEETⅠ和Ⅱ类成员。利用酵母糖吸收缺陷株系EBY.VW4000表达HpSWEET1a和HpSWEET4a基因,糖饥饿处理后添加葡萄糖或果糖,HpSWEET1a、HpSWEET4a和AtSWEET1(At1g21460,阳性对照)均促使酵母胞外BCP颜色在3~16h由紫色变为黄色,说明发生明显的胞外酸化。进一步的试验表明HpSWEET1a、HpSWEET4a和AtSWEET1促进酵母胞外pH值在3~16 h下降约1.00,载体对照仅下降约0.10。酵母胞外酸化和pH值的明显下降,证明了HpSWEET1a、HpSWEET4a与AtSWEET1功能类似,均具有葡萄糖和果糖转运活性。使用基于超微量分光光度的比色法检测R589/432值,进一步简化检测步骤和缩短时间。添加葡萄糖后培养0.5 h,HpSWEET1a的R589/432值的下降水平远大于载体对照,证明该方法有效。本研究中建立的方法从耗时、准确性、操作和通量等方面均优于目前常用的酵母生长互补检测,可广泛应用于定位细胞膜的SWEET转运蛋白研究。


贵州省高粱田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迁飞性的重大农业害虫,近年来在贵州高粱田发生为害严重。明确其在高粱田中的发生规律及空间分布,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年6-7月在贵州省安顺、贵阳、黔西、金沙和仁怀5个地区开展田间调查,采用6个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和Iwao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田间调查发现,在高粱6-9叶生长期,草地贪夜蛾幼虫主要啃食叶片,导致叶片出现不规则孔洞或缺损;5个调查地区高粱田中多为低龄幼虫(1-3龄),高龄幼虫(4-6龄)较少,且南部地区(安顺、贵阳)的幼虫数量和密度显著(P<0.05)高于偏北部地区(黔西、金沙和仁怀)。空间分布指数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高粱田中呈聚集分布。高粱植株受害率与幼虫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2 9,P<0.01),回归方程为y=54.646x+5.232 8(R2=0.946 5)。基于空间分布型分析,提出幼虫密度的理论抽样模型N=(3.84/D2)(1.945 8/x-0.664 9),明确了在不同虫害密度和允许误差范围下的抽样高粱株数;根据幼虫密度防治指标,得出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序贯抽样区间计算公式为■。【结论】在贵州高粱6-9叶期,草地贪夜蛾幼虫以1-3龄为主,呈聚集分布,南部虫害较为严重。研究还提出了基于虫害密度的序贯抽样模型和防治指标,为田间监测及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5种诱杀产品对桔小实蝇诱捕效果评价及种群消长动态监测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桔小实蝇诱杀产品,并明确贵州省镇宁县柑桔园桔小实蝇种群消长规律,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在贵州省镇宁县大雅柑、明日见和爱媛28柑桔园分别开展诱蝇醚、诱蝇酮、绿色诱蝇球、黄色诱蝇球、黄板田间诱捕桔小实蝇试验,分析不同诱杀产品处理在3个品种柑桔园诱集桔小实蝇成虫数量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诱蝇醚诱捕效果最佳,黄色诱蝇球和绿色诱蝇球次之,黄板诱捕效果一般,诱蝇酮诱捕效果最差;桔小实蝇种群全年均有发生且下半年高于上半年,其为害盛期9—11月,不同柑桔品种受桔小实蝇为害程度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明日见>爱媛28>大雅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