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30条记录
低温贮藏时间对紫苏种子发芽与品质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低温贮藏不同时间紫苏种子活力与品质的变化规律,为紫苏种质保存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 20份紫苏种子为材料,在-15℃低温贮藏条件下,于贮藏 1年、2年和 3年时间定期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和品质,分析紫苏种子活力与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与对照(贮藏前种子)比较,紫苏种子在-15℃低温贮藏 1年时,平均发芽率提高 9.99%,贮藏 2年和 3年降低约 30%.种子含油量、亚麻酸含量随贮藏时间增加呈增加趋势,蛋白质、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含量随贮藏时间增加呈降低趋势.亚油酸含量呈先增后降趋势.紫苏种子发芽率与含油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蛋白质、亚油酸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15℃低温条件下,贮藏 1年紫苏种子发芽率较高,宜用作种质资源保存繁殖或田间种植;贮藏2~3年紫苏种子品质相对较好,适宜进行食品加工利用.

关键词: 紫苏 贮藏 种子活力 发芽率 品质 含油率 蛋白质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叶部性状的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片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为玉米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影响耐密性等影响产量提升。本研究选用QR273和T32为亲本,构建150份F2、F2∶3家系材料,结合基因型和不同环境中叶部性状的表型评价数据,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定位。结果发现,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85个叶部性状相关QTL,其中有12个全株叶片数相关QTL、14个穗上叶片数相关QTL、22个叶长相关QTL、17个叶宽相关QTL、20个叶夹角相关QTL。结合公共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共筛选出7个候选基因。其中Zm00001d013612编码微管蛋白,参与调控细胞骨架结构组成;Zm00001d053543参与油菜素甾醇介导的信号通路;Zm00001d031291编码的蛋白质具有组蛋白乙酰化功能;Zm00001d031292参与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家族基因表达的调控;Zm00001d031296调控钾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Zm00001d031300、Zm00001d031303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蛋白质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这7个候选基因均参与细胞分化,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本研究结果将为深度揭示玉米叶部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玉米 叶部性状 数量性状座位(QTL)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不同比例黔金荞散对育肥猪饲喂效果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饲粮中添加黔中金荞麦块根提取物(黔金荞散)对育肥后期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在育肥猪上的应用效果。选取24头体质量相近的外三元育肥猪(杜×长×大),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对照组R1饲喂猪场基础饲粮,试验组R2、R3、R4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0.6%、1.2%黔金荞散,试验期为70 d。结果表明,与R1组相比,R2、R3、R4各组育肥后期猪平均日增质量(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R1组相比,各试验组肌肉中呈味氨基酸、饱和脂肪酸总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R3组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降低(P<0.05)。不同比例黔金荞散对屠宰率、背膘厚、pH1 h、pH24 h、眼肌面积、熟肉率及肌内脂肪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R1组相比,R2组尿素氮(BUN)显著降低(P<0.05);R3、R4组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R2、R3、R4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8.04%、2.66%和9.91%(P>0.05)。与R1组相比,R3、R4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干扰素-γ(IFN-γ)均高于R1组,其中R2组最大,显著提高37.43%(P<0.05)。综上,在育肥后期猪饲粮中添加0.3%~1.2%的黔金荞散对其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无显著影响,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关键词: 育肥猪 黔金荞散 生长性能 肉品质 免疫指标 功能性饲料添加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水稻资源抗病性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贵州省不同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情况及筛选可用于抗纹枯病品种选育的水稻资源,本研究采用人工接种方法,以‘遵优三号’为感病对照,对分离自贵州省9个地区的131个纹枯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并对178份水稻资源材料的抗纹枯病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水稻纹枯病菌强、较强及极强致病力菌株占比分别为48.85%、21.14%和9.92%,强致病力菌株为优势菌群。地区间菌株群体其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安顺、黔西南、铜仁、遵义4个地区的菌株致病力稍强于其他地区。178份水稻资源材料的纹枯病抗性鉴定表明,不同材料间抗性存在差异,其中10份表现抗病,71份为中抗,54份中感,37份感病,6份高感。本研究对来自贵州省不同地区的纹枯病菌进行致病力测定,并对收集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抗纹枯病性鉴定评价,旨在为生产上水稻纹枯病绿色防控及抗病种质创制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致病力分化 水稻种质资源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糯米酿酒特性及风味物质的评价分析

食品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不同品种糯米原料所酿蒸馏米酒品质特性变化及其风味成分的对比分析,选取15个不同品种的糯米酿制成蒸馏米酒,利用相关性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酿制的蒸馏米酒品质特性进行评价分析,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GC-MS)解析蒸馏米酒风味物质的组成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糯米所酿蒸馏米酒的各项品质指标间相关性较弱,未达到显著水平,各项受试指标均需参与酒体品质评价分析。同时,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受试糯米品种分为3类,第Ⅰ类糯米品种酿酒品质特性相对较好;第Ⅱ类糯米品种酿制的蒸馏米酒辛辣感相对较为浓烈;‘苟当3号’单独聚为第Ⅲ类,适合用于低度酒酿造的原料。此外,利用GC-MS技术对5个酿酒特性相对较好的糯米品种酒样进行风味物质的测定分析,共鉴定得到27种挥发物,且不同品种糯米所酿蒸馏酒中风味物质含量也各不相同,‘雅水黑糯’蒸馏米酒中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为94.29%。同时,在5种受试酒样中共检出2种酚类物质,其中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含量相对较高,主要赋予酒体特有的丁香味。该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品种糯米酿酒品质特性评价及酒体风味成分定性定量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优质酒用糯稻品种的选育及米制品精深加工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糯米 酿酒 品质特性 风味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区辣椒果实品质差异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产区的不同辣椒品种品质差异,并解析品质指标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为提升辣椒品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3个产区(新疆乌鲁木齐、贵州麻江和湖南长沙)种植2个朝天椒品种(遵辣9号、卓椒新52)和2个线椒品种(辣研12号、大方皱椒),采集果实测定辣椒红素、还原糖、总氨基酸、粗脂肪、粗纤维、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等7个品质指标,结合各产区的8个气象因子,采用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辣椒果实营养品质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同一辣椒品种在不同产区的果实品质指标存在明显差异;3个产区中,线椒的辣椒红素含量以新疆种植最高,朝天椒的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均以贵州种植最高;线椒和朝天椒的粗脂肪含量均以湖南种植最高,粗纤维含量均以新疆种植最高.对4个辣椒品种果实的7个品质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其中辣椒素与二氢辣椒素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相关系数达0.98;辣椒红素与粗脂肪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6.根据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可知,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为2.662、贡献率为38.032%,其中载荷系数最高的是二氢辣椒素,其次是辣椒素.4个品种在3个产区种植的品质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大方皱椒的排序为新疆>贵州>湖南,其他3个品种排序均为贵州>湖南>新疆.果实品质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温度、生长季最低温度、生长季总降水量、生长季相对湿度均与还原糖和粗脂肪呈极显著正相关;生长季日照时数、生长季平均昼夜温差与粗纤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生长季最高温度与辣椒红素、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还原糖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辣椒品质的形成受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影响,生产上应根据各产区生境条件种植适栽辣椒品种以确保果实品质.

关键词: 辣椒 品种 产区 气象因子 品质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宽窄行结合高密度栽培有效提高糯高粱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贵州糯高粱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响应特征,为贵州糯高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贵州高粱主栽品种‘红缨子’,以种植模式为主区进行裂区试验,种植模式设置等行距模式(行距60 cm+60 cm,MD)和宽窄行模式(行距40 cm+80 cm,MK);副区为种植密度:8.25、9.75、11.25、12.75、14.25万株/hm2,分别用D8.25、D9.75、D11.25、D12.75、D14.25表示。调查了糯高粱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量及产量。【结果】与MD模式相比,MK模式下糯高粱平均单产增加10.01%,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或同化量)分别增加10.63%、12.62%和7.59%、8.78%,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分别增加了9.70%和10.88%;MK下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显著增加,分别较MD模式增加3.00%和17.3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糯高粱的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MD和MK模式下各参数分别在D11.25、D12.75处理达到最大,且MK-D12.75处理的产量较MD-D11.25处理增加了9.40%,花前、花后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2.44%、11.76%,花前、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2.08%、13.44%,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4.42%和18.90%。对两个模式下的产量与密度进行二次曲线拟合表明,MK模式下达到最大产量的密度为12.18万株/hm2,高于MD模式的11.75万株/hm2。【结论】与等行距种植相比,宽窄行种植可采用更高的种植密度促进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和转运,进而显著提高糯高粱产量。当前试验条件下,等行距模式下建议控制密度在11.75万株/hm2,宽窄行模式密度可适当提高至12.18万株/hm2,以获得更高产量。

关键词: 糯高粱 种植模式 种植密度 干物质积累转运 氮素积累转运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igm导入对稻瘟病高感水稻品种大粒香的抗性改良

贵州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水稻品种中大粒香于 2002年通过籼粳杂交方式选育而成,其香味浓郁、米质优(米质达国标一级)、口感佳,至今生产上仍广泛应用,但高感稻瘟病,对其开展稻瘟病抗性定向改良,以降低生产应用风险.[方法]以含有广谱抗性基因Pigm的金香玉 1号为父本,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将Pigm导入大粒香.[结果]株叶形态与大粒香基本一致的BC4F2 改良株系 78个,其中,大粒香(Pigm)-17、大粒香(Pigm)-26、大粒香(Pigm)-41的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等与大粒香无明显差异,千粒重、穗粒数明显提高,米质达到国标二级,具有香味;14个改良株系稻瘟病抗性明显提升,综合抗性指数5.67~7.00,4个株系为中感,10个株系为感,均达品种生产应用的抗性标准.[结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传统育种结合,把广谱抗性基因Pigm导入大粒香,在改良株系中获得米质优(国标二级)、具香味、稻瘟病抗性为中感的 3个株系[大粒香(Pigm)-17、大粒香(Pigm)-26和大粒香(Pigm)-41],实现了在保证大粒香优质和香味的同时快速对大粒香稻瘟病抗性的定向改良.

关键词: 大粒香 稻瘟病 MAS 广谱抗性基因Pigm 抗性鉴定 定向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茶园土壤酸化现状、问题及调控途径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酸化问题正在成为限制茶园土壤健康和茶叶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对茶园土壤酸化的现状、机制及调控途径尚缺乏系统性总结,制约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茶园土壤酸化现状进行重点分析,系统阐述茶园土壤酸化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因素,解析了土壤酸化对茶树生长、土壤元素转化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针对茶园酸化土壤改良目标,提出酸化土壤的有效调控途径,旨在为茶园土壤健康管理和茶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土壤 酸化 茶园 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茶中主要儿茶素、氨基酸单体呈味分属性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建立

食品与机械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绿茶主要滋味单体混合后的呈味强度.[方法]采用电子舌检测技术,以绿茶中主要的3种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3种氨基酸单体(天冬氨酸、谷氨酸、茶氨酸)为研究对象,结合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构建绿茶滋味属性评价模型.[结果]所配比溶液中智能感官强度遵循鲜味>涩味>苦味.ECG、EGCG与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互作与苦味具有正效应;天冬氨酸、谷氨酸分别与茶氨酸的互作对苦味强度有负效应;GCG、ECG对涩味有正效应,儿茶素与氨基酸间互作和谷氨酸分别与天冬氨酸、茶氨酸互作对涩味有负效应;谷氨酸、茶氨酸、儿茶素与氨基酸间互作及儿茶素间互作对鲜味有正效应,ECG、茶氨酸、儿茶素与氨基酸的互作、天冬氨酸与茶氨酸的互作、谷氨酸与茶氨酸的互作对鲜味有负效应.构建单体滋味属性评价模型为Y(苦)=17.033 1+0.927 0X4+0.002 5X23+0.000 2X26+0.001 9X2X5+0.009 3X4X5-0.003 7X4X6-0.000 7X5X6;Y(涩)=-32.097 5+0.199 8X2+0.455 3X3+1.222 9X4+0.000 6X22+0.004 4X25-0.000 1X1X6-0.002 6X2X3-0.008 1X3X4-0.017 3X4X5+0.001 4X5X6;Y(鲜)=80.221 8-0.703 7X3+0.555 6X5-0.355 4X6+0.000 7X26-0.001 6X1X2-0.002 7X1X5+0.000 8X1X6+0.007 9X2X3-0.009 7X2X5+0.014 3X3X5-0.002 4X4X6-0.004 8X5X6;模型相关系数均>0.890 1,决定系数均>0.792 2,参考模型滋味强度鲜味为15.17~53.58,苦味为3.03~15.76,涩味为5.94~16.52.[结论]以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EGCG、GCG和ECG单体组成的溶液,一定程度上能模拟绿茶茶汤滋味强度,根据3个模型能匹配出绿茶滋味属性的最高强度和最低强度.

关键词: 绿茶 呈味单体 滋味表征 数字模型 智能感官 呈味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