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贵州五地辣椒矿物质含量及果实品质分析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贵州5个地方采集的辣椒为试材,测定其3个品质指标和8种矿物质元素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贵州5个地方辣椒矿物质元素含量与品质指标的关系,并筛选出影响辣椒品质的主要矿物质元素,以期为区域性施肥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5个种植区辣椒矿物质含量和品质随土壤养分差异呈现显著性变化.木孔地区土壤和辣椒中矿物质含量最丰富,其中富含Ca和Mo;同时,木孔地区辣椒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达11.00%,百宜地区辣椒中的粗脂肪含量和大方地区辣椒中的粗纤维含量高于其他地区,但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对辣椒矿物质元素和辣椒品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辣椒中Ca和Mo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Ca和Mo含量的升高可能是辣椒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辣椒中矿物质元素Mo对可溶性糖和粗脂肪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Ca.对粗纤维影响最大的是Mg,其次是Ca.综上可知,辣椒品质的形成受Mg、Ca、Mo等的影响较大.


有机肥对芒果果实糖酸含量与品质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有机肥对芒果果实糖酸含量与品质的影响,为改善和提升芒果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煌芒为试材,于2020—2022年进行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常规施肥(CK)、羊粪有机肥(T1)、菜籽饼有机肥(T2)、沸力佳生物有机肥(T3)和巴迪生物酵素肥(T4),研究不同有机肥对芒果果实不同种类糖和有机酸含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有机肥施用后的当年和第2年不同有机肥处理下金煌芒果实的总糖和蔗糖含量均显著升高,T1和T2处理显著提高第2年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T3处理显著提高第2年的葡萄糖含量,T4处理显著提高当年和第2年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有机肥施用的2年间T1处理的总酸含量均显著低于CK,而T2处理第1年的总酸含量显著高于CK,第2年总酸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T3和T4处理的总酸含量在肥料施用的当年和第2年均与CK无显著差异。有机肥对柠檬酸和苹果酸含量的影响与总酸的影响趋势相似;甜酸比在有机肥施用的2年间结果相似,T1和T4处理的甜酸比较CK显著增加,T2和T3处理与CK无显著差异。以T1处理的金煌芒果实糖酸品质最佳。【结论】不同有机肥均提高金煌芒果实总糖与不同种类糖含量,其中,对总糖和蔗糖的影响显著;对总酸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羊粪有机肥对金煌芒果实的品质改善作用最佳。


菌酶协同正交试验对3种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影响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菌酶组合对3种饲草原料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菌酶制剂与饲草组合.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4因素分别为纤维素分解菌(A)、乳酸菌(B)、酶制剂(C)和原料(D),每个因素3水平.试验共9个组,每组3个重复.1组为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纤维素酶+甜高粱,2组为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木聚糖酶+多年生饲草玉米,3组为枯草芽孢杆菌+鼠李糖杆菌+淀粉酶+象草,4组为泛菌+粪肠球菌+木聚糖酶+象草,5组为泛菌+植物乳杆菌+淀粉酶+甜高粱,6组为泛菌+鼠李糖杆菌+纤维素酶+多年生饲草玉米,7组为草螺菌+粪肠球菌+淀粉酶+多年生饲草玉米,8组为草螺菌+植物乳杆菌+纤维素酶+象草,9组为草螺菌+鼠李糖杆菌+木聚糖酶+甜高粱.各组青贮60 d后对营养成分含量、发酵参数以及微生物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组、5组和9组的干物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组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2组和6组(P<0.05),3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1组和9组(P<0.05),4组和8组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4组的pH和丙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组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组、7组和8组的乙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组的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1组、2组和5组的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9组的霉菌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5组的酵母菌数量显著低于除9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综合平衡法正交分析结果表明,4因素对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由大到小顺序为原料>酶制剂>乳酸菌>纤维素分解菌,正交筛选最优组合为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木聚糖酶+甜高粱.


不同驯化时间对马鞍型白及驯化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马鞍型白及驯化苗在不同驯化时间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为科学规范培育白及优质种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鞍型白及贵芨 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Li-6400光合连续动态测定方法,测定其驯化苗 6个驯化时间(30 d、60 d、90 d、120 d、150 d和 180 d)的生长指标、生物量指标、光合-光响应曲线拟合指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不同驯化时间对马鞍型白及驯化苗生长和叶片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马鞍型白及的根长、单叶面积和株高随驯化苗时间增加呈正比增长,叶片数在驯化 120 d时趋于稳定,为 4片;随驯化时间不断增加,白及驯化苗更多地向地下部分分配,根生物量从对照 30d时的 0.07 g增长到 180 d时的 0.55 g,显著增加 6.86倍;白及光饱和点明显大于光补偿点,对强光的利用率较高,表观量子效率为 0.04~0.07 μmol/(m2·s);马鞍型白及的叶绿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qP、ETR、Fo'、Fm'、Fv/Fm值在驯化 180 d时达最大值,分别为 0.30、0.60、88.17、467.25、901.97和 0.48,驯化 180 d时的qN值为 0.73,较对照(30d时的 0.82)显著降低 10.98%.[结论]马鞍型白及驯化苗早期,随驯化时间增加,叶片光合能力不断增强,光合作用效果越明显,驯化 180 d时,叶片光合能力达顶峰,具有较强的光合潜力和较高生产率,可培育出优质的马鞍型白及驯化苗.
关键词: 马鞍型白及 贵芨1号 驯化时间 光合特性 生理特性


花生种质资源品质性状分析及综合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来源花生种质资源品质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为挖掘优异的鲜食花生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以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分等方法,对287份不同来源花生种质资源的11个品质性状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1个品质性状变异系数介于1.286%~19.506%,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046~2.073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蔗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71.467%.通过聚类分析,287份材料被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脂肪、硬脂酸含量较高,共计100份材料;第Ⅱ类群共有61份材料,油酸含量较高;第Ⅲ类群含126份材料,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基于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权重,构建了综合评分公式:F=0.588F1+0.277F2+0.135F3,据此公式筛选出了综合评分大于1的材料51份,其中大于5的材料有3份,可为今后花生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在辣椒根系定殖形态及对植株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揭示辣椒疫霉菌对丛枝菌根真菌(AMF)在辣椒根系定殖能力以及专性内生细菌(MRE)在宿主AMF促进辣椒抗病害胁迫中的潜在作用,选择摩西斗管球囊霉(Fm)、明根孢囊霉(Rc)和幼套球囊霉(Ce)3种与MRE共生的AMF和根内根孢囊霉(Ri)无MRE的AMF种类为试材,通过盆栽建立AMF与辣椒植株的共生定殖体系,然后采用挑战接种方法将辣椒疫霉菌接种于辣椒根系周围,并检测根系中几丁质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能够影响AMF在辣椒根系的侵染定殖,不同种类AMF在辣椒根系侵染定殖能力不同,挑战接种辣椒疫霉菌6 d后,MRE共生的Fm、Rc、Ce对辣椒植株的侵染率显著高于无MRE共生的Ri,AMF定殖的辣椒根系中几丁质酶与PAL活性均较对照显著增强;挑战接种辣椒疫霉菌6 d后,接种MRE共生的Fm、Rc和Ce的辣椒几丁质酶活性比接种Ri的分别提高了10.54%、17.00%和13.20%,PAL活性则分别提高了12.49%、3.84%和10.03%.MRE与AMF共生并相互作用,可能是造成不同种类AMF在宿主植物根部侵染率以及诱导宿主抗病害胁迫等方面差异的潜在因素.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专性内生细菌 定殖 侵染率 几丁质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贵州大树茶形态学特征及生化成分综合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不同地域贵州大树茶种质形态学特征及生化组成特性,为贵州特色大树茶种质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21份来源于贵州7个县(市)的大树茶种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形态学性状及生化性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贵州大树茶种质。【结果】贵州大树茶生化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较形态学性状高,7个形态学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30%(长宽比)—145.61%(子房茸毛),平均变异系数为41.12%,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47(腋芽茸毛)—2.07(长宽比),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43;14个生化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3.15%(儿茶素总量)—99.54%(没食子酸),平均变异系数为54.71%,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36(表儿茶素,EC)—2.07(儿茶素总量),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9。多数贵州大树茶的形态学特征为腋芽有毛,子房无毛,大叶或中叶,叶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贵州大树茶生化成分含量分布相对均匀,咖啡碱、茶叶碱、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生物碱总量、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等8个生化性状呈平缓且对称的正态分布趋势。贵州大树茶形态学性状和生化性状大多与地理信息及气候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随着海拔、纬度的上升及年平均气温的下降,贵州大树茶叶片越阔圆,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等嘌呤生物碱类物质含量越高。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筛选出10个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大于1的关键性状:儿茶素总量、没食子酸、生物碱总量、酯型儿茶素、EC、咖啡碱、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EGCG、可可碱和腋芽茸毛,可用于区分不同县(市)大树茶种质。基于10个生化组分可将121份贵州大树茶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为20份来自惠水的大树茶种质,其EC和ECG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类;第Ⅱ类包括16份大树茶种质,其EC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类;第Ⅲ类包括9份大树茶种质,多数来自惠水,其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类;第Ⅳ类包括76份大树茶种质,主要来自习水、桐梓、道真和务川,其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EGCG、C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3类。以14个生化性状开展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94%,第1主成分中的决定生化因子EGCG、生物碱总量和酯型儿茶素是评价贵州大树茶生化品质的关键。【结论】贵州大树茶种质形态学性状及生化性状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来自黔南的惠水大树茶种质与黔北6县(市)大树茶种质形态表型及生化表型均差异较大;GT-XS-08、GT-TZ-11、GT-DZ-06、GT-DZ-13和GT-TZ-03是生化品质综合评价较优且生化成分含量优异的大树茶种质,可作为高潜力育种材料以选育茶树新品种。
关键词: 贵州 茶 大树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基于改进YOLOv8n的茶树嫩芽识别
《茶叶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复杂自然环境下对茶树嫩芽进行精确识别是实现农业机器人智能化采摘茶树嫩芽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茶园复杂环境下茶树嫩芽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8n的茶树嫩芽检测方法。使用荣耀80手机采集茶树嫩芽图片,并对图片进行标注,按照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8∶1∶1的比例划分数据集。为有效提取嫩芽特征并减少模型冗余计算和内存访问,采用FasterNet模型替换YOLOv8n网络结构的骨干网络进行特征提取;为抑制茶园环境背景信息、增强模型对嫩芽的特征提取能力,在主干网络尾部(SPPF模块后)引入全局注意力机制(Global attention mechanism,GAM);在Neck网络中引入上下文引导(Context guided,CG)模块,学习茶树嫩芽局部特征和周围环境的联合特征,进一步提高茶树嫩芽的识别准确率。利用构建的茶树嫩芽数据集对改进的YOLOv8n算法进行训练和测试。消融试验验证结果显示,FasterNet网络、GAM注意力机制和CG模块均有效提高了YOLOv8n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改进的YOLOv8n模型在多类别的茶树嫩芽数据集上平均准确率(Mean average accuracy,mAP)为94.3%;相较于原YOLOv8n模型,对茶树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识别mAP分别提高了2.2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以YOLOv3-tiny、YOLOv3、YOLOv5m、YOLOv7-tiny、YOLOv7和YOLOv8n模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改进的YOLOv8n模型对茶树嫩芽识别的效果最佳,说明改进的YOLOv8n模型能有效提升茶树嫩芽识别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为智能化茶叶采摘机器人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茶树嫩芽 图像识别 YOLOv8n 注意力机制 采摘机器人


贵州南明区和云岩区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中药材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贵州省南明区和云岩区域内药用植物资源的本底资料,为今后建立良好的资源保护与城市化建设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照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采用样地和样线(带)相结合的实地调查方法,获得药用植物资源相关的调查资料。结果:两区共有药用植物140科402属548种;物种结构大多以小型科和单种科为主,科占比分别为46.43%和38.57%;多年生草本为主要生活型。重点调查了79种药用植物,均为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蕴藏量超过1 000 t的药用植物有艾、千里光、野菊、何首乌、车前、天冬等;共有125种分别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常用药,如苗药、布依药、水族药、毛南药、侗药等,其占比为22.81%。结论:该研究对两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也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合理建议。


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相关性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建立甘蓝型油菜理想株型,系统分析了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2017—2019年度连续2年试验种植600份来源于主要生态区域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材料,采集主要农艺性状指标,分析各性状与实收产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油菜一次分枝数、主序角果数、单株产量与实收产量间呈直线回归关系,其余性状与实收产量间呈一元二次回归关系,且各性状与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角粒数对单株产量和实收产量的贡献最大。【结论】依据各性状与实收产量间的回归关系求极值,得出其理想株型,理想单株产量约为24.21 g,理论产量可达314.73 kg/667 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