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牛源化脓隐秘杆菌的分离鉴定与黔中金荞麦体外抑菌试验
《中国兽医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分离致病性牛源化脓隐秘杆菌并探究黔中金荞麦对该菌的体外抑制作用,本试验对采集于贵州省凯里市某养殖场疑似患牛呼吸道综合征的病死牛肺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药敏试验和致病性试验,并运用打孔法探究黔中金荞麦提取物对分离菌株的体外抑制效果。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革兰阳性短棒状杆菌,结合生理生化和PCR鉴定结果,确定该菌为化脓隐秘杆菌,系统进化树分析也显示,分离菌株与化脓隐秘杆菌的模式菌株处于同一分支;该分离菌株可致10只小鼠于24 h内全部死亡;其对头孢他啶、利福平、青霉素等7种抗菌药敏感,对环丙沙星中介,对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8种抗菌药耐药;黔中金荞麦不同组织部位、不同处理方法的提取物对该分离菌株均具有一定抑制效果,其中地下部分70%乙醇超声30 min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8.13±0.25) mm,与头孢喹肟的抑菌效果相当。本试验首次从贵州地区分离到致病性牛源化脓隐秘杆菌,黔中金荞麦对该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抑制效果。本试验结果可为该肉牛养殖场疫病防控以及牛化脓隐秘杆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利用离体小孢子培养技术培育叶用芥菜耐抽薹新品系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快速选育叶用芥菜耐抽薹新品种,以贵州本地资源威宁青菜和修文青菜2个基因型为供体材料进行离体小孢子培养。结果表明,2个基因型均诱导出胚,产胚量分别为29.5胚/蕾和15.6胚/蕾;选取子叶形胚接种到再生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形成再生植株,成苗率达88.33%。2个基因型诱导出的单倍体在秋水仙素质量浓度为100.0 mg/L时加倍效率最佳,分别为52.00%、67.40%;对260株再生株进行倍性鉴定,检测到单倍体、双单倍体、非整倍体、单倍体+二倍体嵌合体、二倍体+四倍体嵌合体5种类型,其中,威宁青菜单倍体占87.50%,双单倍体占8.75%,其他倍性占3.75%;修文青菜单倍体占77.50%、双单倍体占17.50%,其他倍性占5.00%。不同倍性材料田间表现,单倍体无花粉,不结实,植株矮小;单倍体+二倍体嵌合体正常开花结实,植株长势强,但有部分空荚;非整倍体虽有花粉,但是结荚小,种子较小、不饱满,植株长势较弱;双单倍体、二倍体+四倍体嵌合体长势较好,有花粉,并且种子饱满,量多。因此,可先根据植株田间表现判断倍性,再选择性进行倍性检测。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了威宁青菜和修文青菜优良叶用芥菜耐抽薹新品系,新品系均耐抽薹性强,分蘖性弱,纯合度100.00%,解决了常规种经常出现纯合度不够、田间表现不整齐、影响大规模生产的难题。
关键词: 叶用芥菜 耐抽薹 小孢子 双单倍体 倍性 秋水仙素 再生 嵌合体


基于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稻谷粒重QTL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稳定遗传的稻谷粒重性状QTL,本研究以V20B/CPSLO17组合衍生的150个重组自交家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为作图群体,在3个环境(2019贵阳, 2020贵阳, 2019三亚)对稻谷粒重性状进行QTL检测及其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3个环境共检测到6个稻谷粒重QTL,其中QTL qTGW5-1在2种环境被重复检测到;QTL qTGW5-2和qTGW5-3具有较大遗传效应,表型变异贡献率高达139.796%和99.414%,两者的LOD值分别为35.113和28.411。qTGW5-2的加性效应源自亲本CPSLO17;qTGW5-3的加性效应源自亲本V20B。本研究结果为挖掘新的稻谷粒重性状基因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环境 粒重 作图群体 基因


高羊茅光合作用与激素信号对低氮胁迫的转录组响应
《中国草地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分胁迫直接影响高羊茅的生长发育,为研究高羊茅对低氮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利用Illumina技术从高羊茅幼苗中获得了超过6000万个序列信息,拼接得到72666个unigenes并进行了分析.差异性分析显示,共检测到13112个响应低氮胁迫的基因,其中2346个上调基因,10766个下调基因.GO注释和KEGG显著性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RNA转运、mRNA监测、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及胞吞作用通路中.在低氮胁迫下,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被显著抑制,特别是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这些基因的下调导致光合活性下降,有机质积累减少;植物激素相关基因大规模上调,表明氮信号与植物激素之间存在反馈调节.qRT-PCR分析表明,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与高通量测序结果基本一致.


大白菜BrFLC及BrFRI-LIKE基因对低温的响应及其与抽薹性状的关系研究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5 份不同耐抽薹性的大白菜为试材,通过自然低温春化对其进行耐抽薹性鉴定并研究人工低温春化对现蕾期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低温处理不同时间下,参试材料中 4 个BrFLC基因及 4 个BrFRI-LIKE 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ZCB-3 属强耐抽薹材料,ZQB-5 属耐抽薹材料,ZQY-75 属一般耐抽薹材料,ZRY-2、ZLQ-1 均为不耐抽薹材料;4℃低温处理幼苗 50d能使现蕾时间缩短 40d以上,说明低温时间的延长能缩短现蕾期.在低温处理不同时间下,不耐抽薹的 2 个材料(ZRY-2 和ZLQ-1)中,BrFLC及BrFRI-LIKE 基因在任何处理时期的相对表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显著低于其他 3 份材料,说明BrFLC或BrFRI-LIKE 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大白菜的耐抽薹性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参试材料中BrFLC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BrFRI-LIKE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BrFRI-LIKE 基因与BrFLC基因未存在明显的共表达趋势.ZQY-75 和 ZCB-3 幼苗在人工低温处理 50d后,现蕾期分别较自然低温春化提前 43.1 d、46.65 d,现蕾期缩短天数大于其他 3 份材料,且在低温处理 48h 时,这 2 份材料中 4 个BrFL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降幅最大,推测在短期低温下,BrFLC基因相对表达量的降幅可能与现蕾期缩短天数存在一定相关性.研究还发现,BrFLC5 基因与抽薹开花时间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一个用于初步筛选耐抽薹育种材料的候选基因.
关键词: 大白菜 低温 现蕾 BrFLC基因 BrFRI-LIKE 基因


羊肚菌新品种'黔羊肚菌1号'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黔羊肚菌1号’是在贵州省黔西市收集的野生羊肚菌菌株中通过人工选育获得的新品种。子囊果兼有单生与丛生。子囊果菌盖为暗红褐色,顶端呈钝圆尖顶,棱纹密度适中,竖棱极明显;菌柄表面光滑,洁白。适宜在贵州省除南部低热河谷以外的地区进行栽培。在黔中地区从播种至采收约80~110 d,鲜菇平均产量达4.955 t·hm-2。


贵州25个辣椒主栽品种品质分析与评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探究贵州主栽辣椒的品质差异,并进行样品品质综合性评价.方法 对 25 种贵州主栽辣椒的营养指标进行测定,针对品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25 种辣椒果实的含水量、辣椒红素、还原糖、总氨基酸、粗脂肪、粗纤维、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0.53 g/g、56.68 μg/g、11.08 mg/g、34.86 μmol/g、14.95%、22.41%、2.20 g/kg、1.11 g/kg.各个品质在不同材料间的差异明显,其中以二氢辣椒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达 70.24%,最小的为粗纤维,只有 13.19%.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可知,综合品质最优的品种为黔椒 11 号.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辣椒红素与还原糖、总氨基酸显著负相关(P<0.05),与辣椒素、二氢辣椒素显著正相关(P<0.05);还原糖与总氨基酸、辣椒素显著负相关(P<0.05),与粗脂肪、粗纤维、二氢辣椒素显著正相关(P<0.05);总氨基酸与粗脂肪、含水量、辣椒素、二氢辣椒素显著正相关(P<0.05);粗纤维与辣椒素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聚类分析将所有样品分为4类.第1类与第 4 类,辣椒素含量较高,企业可据此研发出辣度较高的辣椒制品供食辣群体选择;第2类,辣椒素含量最低,可为品种选育研究者提供低辣度材料;第3类,辣椒红素含量最高,可为辣椒红素研究者提供材料参考.结论 本研究为贵州辣椒选种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对辣椒品质分析、培育优良品种、促进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高香茶树新品种'格绿'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格绿’是从贵州‘都匀毛尖’茶树群体种中经单株选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灌木型,中小叶类,中偏早生种。适制优质高香绿茶,香气清高有花香,滋味甘醇鲜爽。适宜在贵州黔北、黔南等气候相似茶区种植。


海拔对盐肤木花朵及叶片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海拔地区药用植物盐肤木(五倍子树)花朵和叶片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差异,为盐肤木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海拔地区(海拔600~800 m、1 000~1 200 m、1 200~1 400 m)盐肤木花朵和叶片中单宁酸、杨梅素、芦丁、没食子酸、木犀草素和槲皮素等6种黄酮类物质的成分含量,分析海拔与各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花朵黄酮类总含量在海拔600~800 m区间最高,平均为7.48μg/mL;叶片黄酮类总含量在海拔1 200~1 400 m最高,平均为5.9μg/mL。不同海拔区,盐肤木花朵中芦丁、杨梅素、单宁酸含量差异不显著,没食子酸、木犀草素和槲皮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盐肤木叶片中芦丁、没食子酸、杨梅素和单宁酸含量差异不显著,木犀草素和槲皮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花朵中杨梅素和槲皮素含量与海拔呈正相关,其余4种黄酮成分的含量都与海拔呈负相关,其中,木犀草素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中芦丁、没食子酸和木犀草素含量与海拔呈正相关,其余3种黄酮成分的含量与海拔呈负相关,其中,芦丁含量同海拔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海拔对盐肤木花朵及叶片黄酮类物质含量有一定影响,在不同海拔区间叶片中各黄酮类物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海拔1 200~1 400 m的芦丁、没食子酸、单宁酸、木犀草素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0.66μg/mL、0.48μg/mL、0.28μg/mL、2.12μg/mL;海拔1 000~1 200 m的杨梅素、槲皮素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0.69μg/mL、2.17μg/mL。


外源硫诱导苦荞镉胁迫响应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d(镉)含量超标是影响苦荞(Fagopyrum tararicum)安全生产的主要重金属污染.为揭示外源添加硫(S)对苦荞耐Cd胁迫影响的分子机理,通过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手段,分析根施 100 mg/kg(NH4)2SO4(S)处理与 5 mg/kg CdCl2(Cd)处理后苦荞叶片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结果显示,共获得 393983500 条干净序列,鉴定到 19875 个基因,其中差异表达基因共有 1760 个.通过GO注释和KEGG pathway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表明,外源S添加增强谷胱甘肽还原酶途径,抑制氧化还原途径,并诱导水杨酸响应、脱落酸响应以及生长素响应途径应对Cd毒害.转录组数据鉴定到苦荞FtbHLH68 受Cd+S处理特异诱导表达,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同源基因突变体Atbhlh68表现出Cd+S处理缺陷表型,且Atbhlh68中叶绿素含量、净光合、GR活性和GSH活性变化均不响应Cd+S处理.研究结果揭示了苦荞响应Cd胁迫转录水平调控过程,阐明外源添加S增强植物抗Cd胁迫的分子机理,为外源S在苦荞抗Cd胁迫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了作用靶点.
关键词: 镉胁迫 外源S 苦荞 比较转录组 基因功能验证 氧化还原途径 脱落酸 生长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