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植原体引起雪花木小叶病在中国的首次报道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22年首次在广州市发现园林植物雪花木小叶病病株,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植原体的种类鉴定。以雪花木叶片总DNA为模板,利用植原体16S rRNA通用引物P1/P7进行PCR扩增,获得广东雪花木小叶病植原体(BLL-GD2022)16S rRNA基因片段(1 811 bp, GenBank登录号为OQ625536)。16S rRNA序列相似性显示,BLL-GD2022与16SrVI组植原体株系的相似性最高,为97.05%~99.83%,其中与隶属于16SrVI-D亚组的10个植原体株系相似性为99.21%~99.8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BLL-GD2022与16SrVI组各植原体株系聚类在一个大分支,其中与16SrVI-D亚组成员聚类在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基于16S rRNA序列的iPhyClassifier限制性内切酶虚拟RFLP分析表明,BLL-GD2022与16SrVI-D亚组的参考株系Brinjal little leaf phytoplasma (GenBank登录号为X83431)的酶切图谱一致,相似系数为1.00。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明确广州市雪花木小叶病植原体隶属16SrVI-D亚组成员。本研究首次在园林植物雪花木上检测到植原体,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明确为16SrVI-D亚组成员,为开展16SrVI-D亚组植原体在蔬菜、花卉和园林植物的发生监测及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我国预制菜产业瓶颈制约与路径选择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推进我国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国内预制菜产业发展现状、制约瓶颈及主要头部企业的优劣势、客群特点、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并剖析国外预制菜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研究发现,我国目前预制菜产业尚未形成完全竞争市场,产品壁垒低、缺乏国家标准、行业格局高度分散,预制菜龙头及标杆企业严重缺乏,市场参与主体"小、散、弱"问题普遍.根据美 日等国先发经验,提升我国预制菜行业集中度及全产业链协同能力势在必行;预计此后3~5年内我国预制菜行业将出现竞合并购,尤其龙头企业上下游业态整合、大单品打磨、精细化、绿色化生产将是预制菜高质量长效发展的主要路径.政策方面,建议从"三产融合""三链耦合"层面对预制菜全产业链发展进行机制设计,在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还应关注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机制的完善,不断消除预制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产品壁垒、产品同质化等不确定性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录因子在水稻干旱胁迫响应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口不断增长,以及农业用水的增加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减少,干旱胁迫已成为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最重要的非生物逆境胁迫。选育抗旱品种是应对干旱胁迫最有效且相对经济的措施,而挖掘抗旱基因是进行水稻抗旱育种的基础。研究表明,水稻的抗旱性是由众多基因共同调控的复杂数量性状,涉及的基因网络错综复杂。在这一调控网络中,转录因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转录因子是指能够特异性结合某基因启动子区域顺式作用元件的蛋白质,它在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过程及生物、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在水稻中鉴定出多种参与干旱胁迫响应的转录因子,包括bZIP、MYB、NAC、DREB、WRKY、锌指蛋白、SPL、bHLH、MADS、热激蛋白和GRAS等家族成员。当水稻遭受干旱等逆境胁迫时,这些转录因子通过特异性调控一系列下游靶标基因的表达,进而调节水稻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该文就近年来转录因子在水稻响应干旱胁迫中的功能进行综述,通过深入分析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有助于加强人们对水稻抗旱性分子基础的认识,同时为培育具有更强抗旱能力的水稻新品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 干旱胁迫 转录因子 表达调控 功能机制 抗旱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棉粕等量替代豆粕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肉质性状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饲粮发酵棉粕水平对1~63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肉质性状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旨在为发酵棉粕在黄羽肉鸡养殖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试验选用1日龄快速型岭南黄羽肉公鸡96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和低、中、高水平添加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4组小鸡阶段(1~21日龄)发酵棉粕添加水平分别为0、5%、7.5%、10%;中鸡阶段(22~42日龄)为0、6%、9%、12%;大鸡阶段(43~63日龄)为0、10.5%、14.0%、17.5%.试验期共63 d.试验期间,按重复记录每天采食量,于1、21、42和63日龄称重,计算生长性能;每个重复选取2只试验鸡采血,然后屠宰采样,测定免疫器官指数、血浆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和肉质性状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1~21日龄阶段,高水平添加组肉鸡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在43~63日龄阶段,低水平添加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但料重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整个试验期(1~63日龄),添加低水平发酵棉粕显著降低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但料重比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发酵棉粕对63日龄黄羽肉鸡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胸肌剪切力、滴水损失、pH(45 min和96 h)、肉色(45 min和96 h)均无显著影响(P>0.05),肝脏切片分析未见明显病变.中水平添加组肉鸡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低和中水平添加组肉鸡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快速型黄羽肉鸡小鸡、中鸡和大鸡阶段饲粮中分别添加10%、12%和17.5%发酵棉粕(游离棉酚含量为12.21 mg/kg)替代等量豆粕不会影响黄羽肉鸡的生长和肉品质;分别添加7.5%、9.0%和14.0%发酵棉粕可以获得最低的料重比.
关键词: 发酵棉粕 黄羽肉鸡 肉质性状 生长性能 抗氧化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顶复门原虫多胺合成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胺是一类聚阳离子脂肪族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其在顶复门原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多个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顶复门原虫的多胺合成途径存在多样性,其与宿主细胞的经典路径不同,且顶复门原虫多胺生物合成限速酶(鸟氨酸脱羧酶与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的半衰期与宿主细胞限速酶的半衰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顶复门原虫多胺合成限速酶及转运载体成为抗原虫药物研发的候选靶标,以顶复门原虫多胺合成限速酶及多胺转运载体为靶标的抗寄生原虫抑制剂研究取得一定进展.论文综述了顶复门原虫多胺的生物学功能、生物合成途径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以期为抗原虫药物靶标研究及新型抑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水浴法解除蚕卵滞育的条件优化及应用效果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热水浴法解除蚕卵滞育的处理条件,并测试以不同来源水处理蚕种的孵化效果,为热水浴法在蚕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出可替代传统盐酸孵化法且更安全环保、成本低廉的蚕种人工孵化方法。【方法】选用两广二号为供试蚕种,以卵龄(A)、处理时间(B)和处理温度(C)为变量,以蚕卵实用孵化率(Y)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热水浴法解除蚕卵滞育的处理条件;选择自来水、纯净水及矿泉水等不同来源的水,并选取萨尼斯、932、湘晖和春5等4个蚕种品种,分别采用优化后的条件对蚕卵进行热水浴处理,检验热水浴法解除蚕卵滞育的效果。【结果】蚕卵实用孵化率对3个变量因素的二项式拟合方程为:Y=91.03-2.01A-4.60B+22.89C+0.040AB+4.03AC+0.89BC-10.46A~2+3.25B~2-19.60C~2,响应面设计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各因素对蚕卵实用孵化率的影响排序为处理温度(C)>处理时间(B)>卵龄(A),其中,处理温度影响极显著(P<0.01),处理时间影响显著(P<0.05,下同),卵龄影响不显著(P>0.05,下同);两因素间交互作用对蚕卵实用孵化率的影响排序为AC>BC>AB。修正后的热水浴法最佳处理条件:卵龄17.5 h,处理时间13 s,处理温度50℃,此条件下的实际蚕卵实用孵化率为97.94%,与理论预测值(98.81%)接近。不同来源水对两广二号正、反交种进行热水浴处理后的实用孵化率均在95.00%以上,仅阳山自来水和纯净水1在热水浴处理两广二号正交种时的实用孵化率显著低于盐酸即时浸酸法,但其实用孵化率仍高于93.00%;萨尼斯、932、湘晖、春5等4个家蚕品种的热水浴实用孵化率与盐酸即时浸酸法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表明热水浴法具有较强的普适性。【结论】热水浴法能有效解除蚕卵滞育,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且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可作为蚕业生产上替代传统盐酸孵化法的新方法。
关键词: 热水浴法 二化性家蚕品种 蚕卵 解除滞育 人工孵化 响应面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酸菌半固态发酵对沙田柚果粉苦味及活性成分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乳酸菌半固态发酵对沙田柚果粉苦味及活性成分的影响,建立沙田柚果粉的脱苦技术,制备富集黄酮和膳食纤维(DF)的低苦味沙田柚果粉,为沙田柚果粉在健康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分别对由沙田柚囊衣和果肉匀浆热风干制成的果粉及其中对应含量的主要黄酮糖苷(柚皮苷和melitidin)进行苦味评定,明确沙田柚果粉的苦味物质基础.分别采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GIM 1.1516,LP1.1516)、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GIM 1.411,LC1.411)、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IM 1.325,LR1.325)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GIM 1.731,LA1.731)发酵沙田柚匀浆,动态监测发酵过程中匀浆的还原糖含量、pH和酸度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发酵过程中沙田柚匀浆柚皮苷和melitidin降解率的变化,结合对发酵后匀浆的苦味评定,明确沙田柚匀浆最佳发酵脱苦条件.对发酵后干制的沙田柚果粉进行苦味评定,并分别测定发酵前后果粉总酚、总黄酮、总DF(TDF)、可溶(SDF)及不溶性DF(IDF)的含量,并评价其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持水力(water retention capacity,WRC)、持油力(oil adsorption capacity,OAC)和吸水膨胀力(water swelling capacity,WSC).[结果]由沙田柚囊衣和果肉制备的果粉滋味较苦,苦味主要由其黄酮主组分柚皮苷和melitidin共同呈味引起.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在发酵沙田柚囊衣和果肉匀浆的前12 h,均可利用匀浆中还原糖并代谢产酸,但发酵12-24 h,只有鼠李糖乳杆菌可持续利用匀浆还原糖并代谢产酸;经鼠李糖乳杆菌发酵12 h沙田柚匀浆的柚皮苷和melitidin总降解率及感官脱苦率均最大,分别为41.1%和66.0%,此时干制成的果粉滋味由发酵前的较苦(苦度值5.64)降低至少许苦和稍苦之间(苦度值2.21),感官脱苦率可达60.8%.与发酵前相比,经鼠李糖乳杆菌发酵12 h后的沙田柚果粉总黄酮含量显著提高19.8%,IDF含量降低9.6%,SDF含量增加19.6%,但TDF含量无显著变化.此外,发酵后果粉的ORAC抗氧化活性提高24.1%,持水力和吸水膨胀力分别提高20.8%和32.0%.[结论]采用鼠李糖乳杆菌发酵沙田柚匀浆12 h可用于制备富集黄酮和DF的低苦味沙田柚果粉,该果粉可用于相关功能食品的开发.
关键词: 沙田柚果粉 黄酮 膳食纤维 乳酸菌半固态发酵 脱苦 抗氧化 水合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肥料用量和养分配比对蔬菜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选择深圳市郊区常年连作菜地,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对照、常规施肥、减量施肥10%、优化施肥(减量施肥50%,氮磷钾优化配比)等不同处理,研究不同肥料用量和养分配比条件下减施化肥对蔬菜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以叶菜为供试蔬菜,连续种植2茬.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显著增加蔬菜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肥料增产贡献率为32.3%~37.7%,且化肥减施与常规施肥处理之间肥料贡献率无显著差异.常规施肥模式下蔬菜氮、磷、钾养分利用率分别为13.98%、5.39%、31.95%,优化施肥相比常规施肥显著提高蔬菜磷肥和钾肥利用率1.87倍、26.3%.施肥对土壤pH、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影响,常规施肥、减量施肥10%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12.27%~27.83%、有效磷含量26.49%~44.24%、速效钾含量13.17%~35.30%.与常规施肥相比,优化施肥显著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19.96%~23.65%、速效钾含量22.29%~23.23%.各处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为1.34~1.43,均属于Ⅱ级水平,连续2茬短期施肥管理对土壤肥力指数无显著影响.总体上,常年连作菜地系统优化施肥即化肥减施50%并优化氮磷钾养分投入比例,可在蔬菜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维持土壤肥力水平,降低土壤有效磷累积导致的面源污染风险.
关键词: 养分配比 肥力系数 土壤肥力 肥料贡献率 常年连作 菜地 化肥减施 养分利用率 面源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内外碳金融研究进展及热点计量化可视文献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使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国内外碳金融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以期为国内外碳金融的创新研究提供依据。该文基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直到2023年底在中国知网(1 020篇)和Web of Science(481篇)两个数据库共计1 501篇的碳金融相关文献,对其年度发文量、国家/地区、作者、机构合作网络以及被引文献、被引期刊、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突现关键词等进行计量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研究发现,国内的研究紧跟政府的政策调整,研究热度波动非常大,研究领域与政策导向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和机构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状态,目前的研究集中在金融、环境与资源、经济管理、投资、证券、市场研究等学科领域上,发文多在金融类期刊上。国际的研究从学术研究的特点出发,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基于前期的启蒙研究,后期成果丰硕,目前研究集中在金融、可再生能源、能源转型、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上,发文期刊类型丰富。该文预期未来研究方向将继承过去的研究热点,在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学科研究本身规律上寻找平衡点,帮助解决实际中出现的碳排放市场、碳汇市场、双碳目标和交叉学科联动等问题。该文建议未来在碳货币、碳基金、碳信贷、碳衍生品、碳保险等领域进行深入的补偿式研究,在碳定价权本土化、碳金融体系构建、气候变化投融资与全面经济发展等领域进行开创性研究。
关键词: 碳金融 低碳经济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罗坑鸡遗传结构分析及特征位点挖掘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新资源罗坑鸡与其他著名广东地方品种鸡的遗传关系和挖掘罗坑鸡的特征性位点.对20个罗坑鸡血样进行DNA提取和30×全基因组重测序.同时,将这些数据与本课题组已有的5个广东鸡种(共77 只)样本的数据相结合,采用系统进化树、主成分分析和祖先血缘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群体结构,采用群体分化指数分析方法挖掘罗坑鸡的特征位点.结果表明:系统进化树显示所有罗坑鸡在进化上明显聚为一类,与其他广东鸡种有明显分群;主成分分析发现罗坑鸡的遗传成分与其他广东鸡种有明显区分,但群体内的均一性较差;祖先血缘成分分析揭示罗坑鸡存在血缘混杂现象,纯血个体占比较少;群体分化指数分析发现罗坑鸡具有特异性的分化位点,可用于品种鉴定和提纯.本研究结果表明,罗坑鸡与其他 5 个品种在核基因组水平上有明显差异;存在血缘混杂现象;有独特的特异性位点.本研究结果将填补目前对于罗坑鸡研究的空白,并为未来罗坑鸡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做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 罗坑鸡 全基因组重测序 系统进化树 主成分分析 血缘成分分析 群体分化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