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育雏期饲喂丁酸梭菌对育肥期番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育雏期饲喂丁酸梭菌对育肥期番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120只健康的1日龄番鸭,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丁酸梭菌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分2个阶段进行饲养试验:第1阶段为育雏期(1~21日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丁酸梭菌组饲喂基础饲粮+500 mg/kg 丁酸梭菌(有效活菌数为lx109 CFU/g);第2阶段为育肥期(22~70日龄),2组均饲喂基础饲粮.结果显示:1)在7日龄时,丁酸梭菌组番鸭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1~7日龄时,丁酸梭菌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日龄阶段,2组番鸭的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育雏期饲喂丁酸梭菌对育肥期番鸭胸肌重、腿肌重、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降低育肥期番鸭的腹脂率(P<0.05),并有降低育肥期番鸭腹脂重的趋势(P=0.066);育雏期饲喂丁酸梭菌对育肥期番鸭胸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提高育肥期番鸭腿肌屠宰后45 min的pH(P<0.05);育雏期饲喂丁酸梭菌能显著提高育肥期番鸭胸肌中谷氨酸、组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和总氨基酸的含量和腿肌中组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和总必需氨基酸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育雏期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可以提高育雏期番鸭的生长性能,改善育肥期番鸭的肉品质,提高育肥期番鸭肌肉中部分氨基酸含量,说明育雏期饲喂丁酸梭菌对番鸭是有益的.


中药材中肝毒性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的净化富集和分析技术
《药物分析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肝毒性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hepatotoxic pyrrolizidine alkaloids, HPAs)是植物产生的一类天然毒素,可在人体内蓄积,对肝脏产生副作用。HPAs具有种类多样,含量低,广泛存在于基质复杂的中药材等特点,故而高效的前处理技术和高灵敏度的仪器分析是实现中药材中HPAs分析检测的关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材中HPAs的净化富集和分析技术,对比并探讨了不同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技术优缺点,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便为中药材限量标准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并为中药材中内源性毒性成分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材 肝毒性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 固相萃取 吸附剂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大白菜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BrLCYB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大白菜中克隆了唯一的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BrLCYB),编码序列长度为 1 482 bp,BrL-CYB只在5 ′UTR所对应的基因序列中存在一个内含子,导致其转录后形成2 种类型的转录本(BrLCYB-1 和BrLCYB-2),其中BrLCYB-1 类型占98.26%.BrLCYB广泛表达在多种器官中和整个胚胎发育阶段,其中在花和成熟胚胎中有着较高的表达.系统进化树显示,高等植物的LCYB起源于蓝藻,LCYB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内含子获得和内含子丢失事件,最终在高等植物的编码序列中丢失全部内含子.BrLCYB蛋白包含番茄红素β-环化酶结构域,为了进一步验证BrLCYB的功能,构建了pET-BrLCYB原核表达载体.pACCRT-EIB和pET-BrLCYB共转化到大肠埃希菌中,可使得大肠埃希菌富集橙黄色的β-胡萝卜素,证明大白菜BrLCYB具有番茄红素β-环化酶的催化功能.


浙江省不同生态条件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浙江省不同生态条件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择11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以扬麦20为对照,分别种植在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省3个生态环境(嘉兴秀洲、绍兴上虞和丽水缙云),对不同生态环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品种(系)及二者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生态环境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最大(80.54%)。由北向南,秀洲的小麦平均产量最高,上虞次之,缙云最低,不同生态环境间差异均极显著。缙云的小麦产量与有效穗呈显著的正相关,秀洲和上虞的小麦产量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12个小麦品种(系)中,缙云、上虞和秀洲分别有8、6和1个品种(系)品质完全符合弱筋小麦标准,秀洲有4个品种(系)的品质达到中筋水平。从高产优质角度看,浙南和浙中地区适宜弱筋小麦生产,浙北适宜中筋小麦生产;浙南可选择分蘖强、有效穗多的品种种植,而浙中和浙北可选择种植千粒重高的品种。


miR?146b过表达对脂多糖刺激仔猪肠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4基因表达和促炎因子产生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46b过表达对脂多糖(LPS)刺激仔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基因表达和促炎因子产生的影响.首先利用LPS刺激IPEC?J2细胞,然后使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检测LPS刺激对IPEC?J2细胞中TLR4和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干扰素-γ(IFN?γ)等的mRNA表达以及对分泌到细胞培养液中促炎因子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miR?146b mimic细胞转染试验,探讨miR?146b过表达对LPS刺激的IPEC?J2细胞中TLR4的mRNA表达和促炎因子产生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与未刺激处理相比,LPS刺激处理的IPEC?J2细胞中TLR4、IL?1β、TNF?α、IL?8和IFN?γ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8和IFN?γ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2)与LPS处理相比,LPS+miR?146b mimic处理的miR?146b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IPEC?J2细胞中TLR4、TNF?α、IL?8和IFN?γ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8和IFN?γ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由此可见,miR?146b在LPS刺激的IPEC?J2细胞中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产生发挥抗炎作用.
关键词: 脂多糖 miR-146b 仔猪 肠上皮细胞 促炎因子


大螟两个mGST1基因的时空分布及经氯虫苯甲酰胺诱导后的表达情况
《植物保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microsomal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mGST)是否参与大螟Sesamia inferens对氯虫苯甲酰胺的解毒代谢,采用Illumina深度测序技术分析大螟转录组数据获得mGST1基因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其在大螟不同龄期幼虫和4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经不同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处理不同时间后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共获得2个mGST1基因序列,分别命名为SimGST1-1和SimGST1-2(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L770267和OL770268)。SimGST1-1和SimGST1-2的开放阅读框分别为456 bp和447 bp,分别编码152个和149个氨基酸,均具有昆虫mGST的特征序列。SimGST1-1和SimGST1-2在大螟不同龄期幼虫体内均有表达,且在4~6龄幼虫体内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3龄幼虫。SimGST1-1在4龄幼虫中肠和脂肪体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在头部和表皮中的相对表达量,SimGST1-2在头部和中肠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在表皮和脂肪体中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50、100、200、400 mg/L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大螟4龄幼虫后对SimGST1-1和SimGST1-2的表达均有显著诱导作用,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利用400 mg/L氯虫苯甲酰胺处理4龄幼虫后,随着处理时间延长,SimGST1-1和SimGST1-2的表达也呈现较明显的时间效应。表明SimGST1-1和SimGST1-2基因可能参与了大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解毒代谢过程。
关键词: 大螟 氯虫苯甲酰胺 药剂诱导 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 基因表达


新型可移动RND家族外排泵TMexCD-TOprJ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生素被认为是现代医学的基石之一,但包括抗生素在内抗菌药物的滥用也加速了可抵抗多种抗菌药物“超级细菌”的出现。耐药基因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关键因素,可通过质粒、转座子(transposon,Tn)、插入序列(insertionsequence,IS)等可移动元件(mobilegeneticelements,MGEs)进行水平转移,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面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和多黏菌素耐药性的暴发,替加环素被视为人类面临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近期发现了一种主要存在于质粒上的新型可移动外排泵基因簇tmexCD-toprJ,可编码耐药结节细胞分化家族(resistance-nodulation-cell division, RND)外排泵,排出菌体内包括替加环素在内的多种抗生素,大幅提升了细菌的耐药性。tmexCD-toprJ基因簇可以随质粒等可移动元件进行水平转移,已经传播至人、动物和环境中,给公共卫生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然而,目前人们对于其具体结构和功能作用机制等研究仍不透彻。本文系统总结tmexCD-toprJ耐药基因的分布特征、传播机制及外排泵结构等研究现状,并基于同一健康(OneHealth)理念提出了阻遏其扩散的措施,为减缓tmexCD-toprJ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替加环素 耐药结节细胞分化家族外排泵 tmexCD-toprJ 耐药基因 水平传播


膨化豆粕与全脂膨化大豆对仔猪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普通豆粕、膨化豆粕和全脂膨化大豆粗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差异,以及以膨化豆粕和全脂膨化大豆替代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部分豆粕对仔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两步消化法测定体外消化率.动物试验选用108头初始体重为(10.10±0.57)kg的42日龄健康杜×长×大仔猪(公母各半),按区组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膨化豆粕组以9.66%膨化豆粕替代对照组日粮中9.66%的豆粕,全脂膨化大豆组以12% 全脂膨化大豆替代对照组日粮中9.66% 豆粕和2.34% 豆油.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膨化豆粕与全脂膨化大豆的体外粗蛋白质消化率均高于普通豆粕(P<0.05),且膨化豆粕高于全脂膨化大豆(P<0.05);与对照组相比,膨化豆粕组降低了仔猪耗料增重比(P<0.05),其他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膨化豆粕组与全脂膨化大豆组均提高了干物质、总能、粗蛋白质、粗脂肪以及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P<0.05);膨化豆粕组血清中白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和全脂膨化大豆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膨化豆粕组与全脂膨化大豆组血清中总甘油三酯、丙二醛含量均降低(P<0.05).本试验条件下,膨化豆粕、全脂膨化大豆体外粗蛋白质消化率均高于普通豆粕,日粮中以膨化豆粕或全脂膨化大豆替代普通豆粕均可降低仔猪的耗料增重比,提升养分表观消化率,改善仔猪的生长性能,但日粮中添加膨化豆粕和全脂膨化大豆的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仔猪 膨化豆粕 全脂膨化大豆 生长性能 表观消化率


浙江主栽草莓品种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评价草莓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为品种改良和亲本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20份草莓种质资源的2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和分类.结果表明,浙江省主要草莓品种包括自育品种5个、国内品种8个以及进口品种7个,各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0.421~1.497之间,对于不同群体而言,群体间描述性状存在较大差异.相关分析发现,大部分数值型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性状聚类结果是植株伸展相关性状和果实伸展性状均聚类成簇,而其他综合性性状均单独成簇.聚类分析将20份资源划分为五个类群,大部分材料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性和不同的表型特征,可以作为草莓新品种选育和改良的优异亲本材料.


咪鲜胺对葡萄表面赭曲霉毒素产毒活性的影响
《农药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咪鲜胺对水果储藏期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明确咪鲜胺是否可以抑制采后葡萄中炭黑曲霉和黑曲霉菌落生长。[方法]以查氏酵母膏培养基与葡萄为基质,研究咪鲜胺在不同温度下对炭黑曲霉和黑曲霉生长以及产毒的影响。[结果]20℃时,咪鲜胺对炭黑曲霉和黑曲霉的EC50分别为0.031、0.017 mg/kg。28℃时,咪鲜胺对炭黑曲霉和黑曲霉的EC50分别为0.058、0.067 mg/kg;在CYA培养基上,不同温度、浓度的咪鲜胺均会导致炭黑曲霉产生赭曲霉毒素A(OTA)量显著增加。在葡萄上,冷藏条件下咪鲜胺会显著刺激炭黑曲霉产生OTA,在室温条件下咪鲜胺对炭黑曲霉产生OTA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不同温度下咪鲜胺对炭黑曲霉和黑曲霉的生长抑制效果较好,但对其产生毒素的抑制效果不理想,且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结论]在药剂防治真菌产生毒素方面,并非是药剂浓度越高防治效果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