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717条记录
新疆南部棉区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抗性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植物保护学报 2012 CSCD

摘要:采用ELISA检测和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测定6个转Bt基因棉花品种(系)不同生育期叶片中的Bt毒蛋白含量及其对各世代棉铃虫的抗性水平。转Bt基因棉花叶片中的Bt毒蛋白含量总体上随着棉花生育期的推进而逐渐下降,6个品种(系)叶片的Bt毒蛋白含量子叶期最高,达1 210.03~1 733.15 ng/g,与子叶期相比,三叶期、七叶期、盛蕾期、花铃期、吐絮期Bt毒蛋白含量减少幅度为2.5%~96.0%。6个品种(系)对第4代棉铃虫幼虫抗虫性较低,毒杀效果仅为19.0%~41.3%。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逐代下降,各棉花品种对第4代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仅为12.0%~36.2%。

关键词: 转Bt基因棉花 抗虫性 Bt毒蛋白 季节性变化 棉铃虫

含血红蛋白基因(VHb)的铜绿假单胞菌重组菌的构建及鼠李糖脂表达条件的研究

工业微生物 2012 CSCD

摘要:将RDR(ribonucleotide diphosphate reductase)启动子驱动下的透明颤菌(Vitreoscilla sp.)血红蛋白(Vitreoscilla hemoglobin,VHb)基因的表达载体pSETRDR-VHb转入铜绿假单胞(Pseudomonasaeruginosa)S301菌株中。并对其中阳性转化子AY26菌株进行了鼠李糖脂表达条件的研究。正交实验L_9(4~3)优化培养基,最佳组分为:硫酸镁0.075%、硝酸钠0.5%、清油3 mL/L、酒石酸钠0.4%。在限碳培养条件下,转化子SY26鼠李糖脂产量达到12.9 g/L,比对照菌株S301(8.4 g/L)提高150%,5 L发酵罐放大实验验证,重组菌AY26的表面活性剂产量达到33.12 g/L。

关键词: 透明颤菌 血红蛋白基因 铜绿假单胞菌 表面活性剂 鼠李糖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南芥木糖异构酶在酿酒酵母的成功表达(英文)

新疆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酿酒酵母是工业上乙醇发酵的首选目标微生物,但是不能代谢木糖等五碳糖。通过导入外源木糖异构酶基因,可以赋予酵母利用木糖的能力。但是长期的研究发现很难将细菌木糖异构酶转入酿酒酵母得到活性表达。研究成功的在酿酒酵母里表达了拟南芥木糖异构酶,其活性可达到0.51 U/(mg protein)。拟南芥木糖异构酶与成功在酵母里表达的真菌木糖异构酶相比更加耐受木糖醇抑制(Ki=13.21 mM)。本研究为改善酵母利用木糖提供了新的可用的木糖异构酶。

关键词: 木糖异构酶 拟南芥 酿酒酵母 木糖发酵

不同葡萄品种加工绿葡萄干的适宜性分析

食品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6个新疆绿色葡萄品种为试材进行感官、理化指标的检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其主要性状与"理想品种"性状之间的密切程度进行综合分析,依据各品种的加权关联度对参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加工绿葡萄干的适宜性。结果表明:无核白、底莱特、京早晶、波尔莱特、无核白鸡心等葡萄品种适宜加工绿葡萄干,而苏珊玫瑰、谢克兰格、匈牙利之光等则不适宜加工成绿葡萄干,其他品种居中。此结果与各品种实际表现基本一致,说明该方法可用于我国葡萄干产业加工品种的筛选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 绿葡萄干 灰色关联度分析 适宜性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预冷对哈密瓜采后乙烯释放和呼吸强度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研建哈密瓜预冷工艺为目标,依据预冷对果实采后呼吸与内源乙烯的影响,确定哈密瓜采后预冷工艺的基本参数。【方法】测定中熟品种抗病86哈密瓜预冷过程果实温度、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的变化。【结果】3℃条件通风预冷过程中,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与温度同步下降,果实各部位降温速率大小顺序为:果皮>近果皮果肉>近种腔果肉>种腔;温度、呼吸强度与乙烯释放量下降的最快时段为预冷的前4h,果实各部位降温幅度为39.55%~66.42%,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降幅分别达到82.69%和56.41%,随后各指标降幅明显减小。【结论】预冷12 h左右,果实各部位的温度、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下降幅度均超过70%。

关键词: 哈密瓜 预冷 乙烯释放 呼吸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小麦黄色素含量基因等位变异的分子检测及其分布

麦类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新疆小麦材料Psy-A1和Psy-B1位点控制籽粒黄色素含量基因的组成和分布以及与黄色素含量的关系,利用7A和7B染色体上Psy-A1和Psy-B1基因的分子标记YP7A和YP7B,对326份新疆冬、春小麦材料中的等位变异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Psy-A1位点,含有等位基因Psy-A1a和Psy-A1b的品种(系)分别占83.74%和16.26%,两种基因型黄色素含量平均值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Psy-B1位点,含有等位基因Psy-B1a和Psy-B1b的品种(系)分别占83.44%和16.56%,但两种基因型黄色素含量平均值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变异组合类型的分布比例表现不同,Psy-A1a/Psy-B1a所占比例最高,为69.63%;其次是Psy-A1a/Psy-B1b组合类型,为14.11%;Psy-A1b/Psy-B1a组合类型为13.8%;Psy-A1b/Psy-B1b所占比例最低,为2.45%,没有扩增出Psy-B1c和Psy-B1d基因位点。总体来看,新疆小麦高黄色素含量的等位变异类型所占比例较高,冬、春小麦黄色素含量基因型存在一定差异;YP7A可以作为一个稳定、高效的功能标记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而YP7B标记则不能独立作为黄色素含量辅助选择的实用性标记。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黄色素含量 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 功能标记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ZmCPK1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新疆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CDPK是一类依赖于Ca~(2+)而不依赖CaM及磷脂的蛋白激酶,或类钙调素结构域的蛋白激酶,是植物和低等动物所特有。研究为玉米CDPK基因家族在抗逆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方法]构建玉米ZmCPK1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是了解玉米中该基因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实验利用RT-PCR技术扩增得到大小为1 533 bp的玉米ZmCPK12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SdI和NotI进行消化,将目的基因与真核表达质粒pREP-5N连接,获得重组真核表达质粒ZmCPK12-5N。[结果]通过菌落PCR、双酶切及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重组真核表达质粒ZmCPK12-5N构建成功。制备酵母感受态,将重组质粒电击转入酵母中,酵母菌落PCR结果显示电击转化成功。[结论]成功构建了玉米ZmCPK1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且成功转化了酵母。

关键词: 玉米 基因 真核表达载体 重组质粒构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个相关群体的玉米雄穗相关性状QTL分析

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析玉米雄穗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利用以黄早四为共同亲本组配的11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玉米雄穗一级分枝数、雄穗主轴长和雄穗干重3个性状进行QTL分析。经过对11个群体及亲本2年3点的田间鉴定,单环境和联合环境下的玉米雄穗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和上位性互作分析,检测到15个在多环境下(5个环境以上)稳定表达的"环境钝感"主效QTL,其中,在染色体bin3.04区域,齐319群体和旅28群体中都定位到1个主效雄穗一级分枝数相关QTL,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7.4%和14.4%,并且2个群体的QTL标记区间高度重叠,在IBM2008 Neighbors图谱上的重叠区间为226.0~230.1。对比不同群体结果发现,在2个群体以上都能检测到的一致性区间21个,其中在第2、第3、第6、第8染色体上的5个一致性区间在3个群体中可稳定表达。这些多环境和多个遗传背景下稳定表达的位点可作为玉米雄穗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精细定位及基因克隆的候选位点。

关键词: 玉米 雄穗相关性状 QTL

南疆高产棉田土壤养分现状调查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十一五"期间南疆高产棉田土壤养分现状,以巴州典型高产棉田为研究对象,对籽棉产量在6750~7500kg/hm2的棉田进行连续2年的定点取样,测试分析大、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48.33%的样品全氮含量属低水平;63.33%的样品碱解氮含量属中等水平;46.67%的样品有效磷含量属中等水平;61.67%的样品的有效钾含量属低水平;100%的样品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属于极高水平;81.48%的样品的有效硼含量属中等水平;88.88%的样品有效铜含量属中等水平;77.78%的样品有效铁含量属于低水平;92.59%的样品有效锌含量属于低水平。要在"十二五"期间保持棉花高产优质,生产中要重视钾肥的使用,同时要保证有机肥充足施用,合理配施氮磷肥,微量元素中要重视锌肥、铁肥施用,对硼肥、铜肥根据棉花长势适量配施。

关键词: 南疆 高产棉田 土壤养分 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喀什地区设施栽培条件下丽蚜小蜂扩散功能的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喀什设施蔬菜种植区人工繁殖丽蚜小蜂的扩散功能,为利用人工繁殖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试验设置三个重复处理,放蜂数量均为2 000头,放蜂点设在温室大棚的中部,以放蜂点为中心点,对距离中心点东西方向2、4、6、8 m处植株作插牌标记,放蜂后3 d,采集标记植株叶片,带回室内观察寄生率,分析扩散距离与寄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丽蚜小蜂释放后第3 d,寄生率由中心点向东西两侧呈降低趋势,放蜂中心点和距中心点2 m处被丽蚜小蜂所寄生的白粉虱若虫寄生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中心点83.94%、2 m处为80.79%和77.36%,而与距中心点4、6和8 m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距中心点8 m处平均寄生率最低,为11.46%和3.17%。[结论]在温室条件下,人工繁殖丽蚜小蜂由放蜂中心点向两侧扩散距离越远,寄生率越低。放蜂后3 d丽蚜小蜂的扩散范围集中在半径2 m的范围内,有部分个体扩散距离可以达到4~6 m,有极少数个体扩散距离可以达到8m。

关键词: 丽蚜小蜂 新疆 白粉虱 扩散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