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潮土区麦田土壤有效钾施肥指标及施钾量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ASI法测定潮土区麦田土壤有效钾含量,按照缺钾素处理小麦产量占平衡施肥处理小麦产量的百分数即相对产量<50%、50%~75%、75%~95%和>95%时分别对应的土壤有效钾含量为极低、低、中和高的标准,建立了土壤有效钾丰缺指标,并据此提出推荐施钾量,为潮土区当前生产条件下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潮土区土壤有效钾临界指标:有效钾含量<48.4mg/L为极低,介于48.4~78.2mg/L为低,介于78.2~114.8mg/L为中,>114.8mg/L为高.根据此麦田土壤有效钾丰缺指标提出的推荐施钾量为:土壤有效钾含量<48.4mg/L时,推荐施钾量为150kg/hm2;有效钾含量在48.4~78.2mg/L时,推荐施钾量为120kg/hm2;有效钾含量在78.2~114.8mg/L时,推荐施钾量为90kg/hm2;有效钾含量>114.8mg/L时,推荐施钾量为45kg/hm2.


小麦湿面筋NIR参数与粉质参数及SDS沉淀值的相关性研究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150份河南小麦作为样品集,使用FOSS Infraxact Lab近红外光谱仪在570~1 850 nm波长下对湿面筋进行扫描,并用常规方法测定小麦的粉质仪参数和SDS沉淀值,探讨湿面筋近红外光谱和小麦品质特性之间的相关性.使用WinISIⅢ软件处理数据,结合修正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定标模型,湿面筋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粉质质量指数、SDS沉淀值定标决定系数r2在0.71~0.86之间,定标标准误差(SEC)范围为0.59~12.63,并且取得了良好的预测相关系数,这表明除吸水率之外,湿面筋近红外光谱和粉质仪参数、SDS沉淀值有较好相关性,并且其模型预测能力明显优于相同定标集下的面粉近红外模型.


芝麻不同部位开花结蒴规律及蒴果发育特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芝麻纵向不同部位的开花结蒴规律和蒴果发育特性,以郑芝98N09为研究对象,于芝麻盛花期将其植株纵向划分为下部节位(8节位以下)、中部节位(9~20节位)和上部节位(20节位以上),调查了各部位的开花结蒴特性和蒴果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节位的增加,郑芝98N09开花和结蒴数目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在第15节位开花数目达最大值,为9.3朵/节;在第12节位结蒴数目达最大值,为4.2个/节位。不同部位结蒴能力比较,中部节位结蒴能力最高,开花结蒴率为45.1%;上部节位次之,为30.1%;下部节位仅为25.0%。中部蒴果的长度、宽度、鲜质量和籽粒的鲜质量、干质量以及果皮干质量均高于下部蒴果和上部蒴果;下、中、上部蒴果平均灌浆速率分别为0.003 5、0.004 4、0.003 0g/(蒴.d),表明在蒴果发育过程中光合物质优先供应中部蒴果。


动物源性食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及检测
《中国公共卫生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TCs)是从链霉菌培养液中提取或经半合成制得的抗菌特性和抗菌谱相似的一类碱性广谱抗生素。TCs广泛用于畜禽、水生生物、药物添加剂等产业领域[1],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给人类疾病控制带来难题,严重威胁到


大豆脂质转运蛋白基因GmLTP3的特征分析
《大豆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芝麻的SiLTP3序列与大豆的核苷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发现大豆含有与芝麻该基因同源性高达94%的序列,克隆该基因并命名为GmLTP3。通过GmLTP3的核苷酸序列推测出其氨基酸序列,利用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该氨基酸序列与已确定功能的大豆脂质转运蛋白同源性高达99%,与蒺藜苜蓿和巴旦杏的进化距离最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GmLTP3基因进行定量检测,组织表达分析表明,GmLTP3属于组成性表达基因,在大豆的根、茎、叶、花、萌发的种子中均有表达,并且在花蕾、茎和萌发的种子中表达量较高,在根、叶中表达量较低。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分析表明,GmLTP3基因能够对IAA、ABA、PEG、NaCl和冷害作出应答。胁迫处理2 h后,GmLTP3表达量均有下调趋势;胁迫处理12 h后,IAA、ABA、PEG、NaCl诱导GmLTP3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冷害处理则继续下调表达量。


施氮量对砂姜黑土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氮肥不同用量条件下砂姜黑土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特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氮肥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农艺性状、成产要素、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提高了0~100cm剖面土壤含水量,尤其是360kg/hm2氮肥处理效果最佳。在玉米不同生育期,360kg/hm2氮肥处理的植株叶片数、株高和茎粗均高于其他处理。在成熟期,随氮肥用量的增加,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再增加的趋势,各处理中以540kg/hm2氮肥处理的生物量最大,较对照(不施氮肥)增加31.9%,而90kg/hm2和360kg/hm2处理显著低于对照。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各处理中以270kg/hm2氮肥处理的产量最高,而水分利用效率以360kg/hm2氮肥处理最高,但其与270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从多因素考虑,270kg/hm2为最佳氮肥用量。


豫南雨养区近15年小麦生产能力提升原因分析与技术对策——以西平县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小麦生产能力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实现小麦生产水平年际间的稳定和持续提高,以西平县为例,通过对15年气象因子和小麦生产情况的系统分析,结合多年定位丰产高效栽培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近15年来豫南雨养区小麦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与气象因子变化和栽培技术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5年来豫南雨养区小麦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品种布局优化和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半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的产量潜力高399.6kg/hm2(增幅5.48%);0~10cm土壤水分含量覆盖比不覆盖和常规翻耕处理均高2.75个百分点,比旋耕3.2个百分点;通过防治蚜虫、赤霉病、纹枯病和叶枯病措施,产量分别提高7.7%、10.2%、5.2%和6.6%。因此,提出以合理品种布局和优化播期播量为基础,自然降水高效利用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为关键技术的豫南雨养区小麦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