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糖蜜和复合菌酶制剂对鲜食玉米秸秆青贮p H及微生物菌落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水平糖蜜和复合菌酶制剂对鲜食玉米秸秆青贮过程中pH和主要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组:对照组(CK)、A组(2%糖蜜)、B组(复合菌酶制剂)、C组(2%糖蜜+复合菌酶制剂)、D组(4%糖蜜+复合菌酶制剂),抽真空袋装青贮,每组3个重复,分别在发酵的第0、15、30、45、60、90天取样,对青贮饲料pH和乳酸菌、好氧性细菌、酵母菌、霉菌进行测定。研究结果显示:添加不同水平糖蜜和复合菌酶制剂发酵鲜食玉米秸秆过程中,pH和微生物菌落均不同程度发生了变化,各处理组pH、乳酸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好氧性细菌、酵母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表明单独添加糖蜜、复合菌酶制剂或是糖蜜与复合菌酶制剂组合添加均可以降低青贮的pH,促进乳酸的发酵,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改善秸秆的发酵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2%糖蜜+复合菌酶制剂效果最好。
关键词: 糖蜜 复合菌酶制剂 鲜食玉米秸秆 青贮 pH 微生物菌落


发酵牡丹籽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发酵牡丹籽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将320头DLY三元杂交阉公猪[(64.26±1.73)kg]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对照组使用基础日粮、试验组Ⅰ使用6%牡丹籽替代豆粕、试验组Ⅱ使用3%的发酵牡丹籽替代牡丹籽、试验组Ⅲ使用6%发酵牡丹籽替代牡丹籽,试验为期3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6%的发酵牡丹籽组终末体重显著降低1.77%、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6.38%、料重比显著提高6.38%(P <0.05);与6%牡丹籽组相比,6%发酵牡丹籽组育肥猪终末体重显著提高2.40%、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6.72%、料重比显著降低7.38%(P <0.05);6%牡丹籽组育肥猪干物质、粗脂肪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 <0.05);与6%牡丹籽组相比,6%发酵牡丹籽组育肥猪干物质、粗脂肪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 <0.05)。6%牡丹籽组育肥猪血清AL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6%发酵牡丹籽组育肥猪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 <0.05);6%发酵牡丹籽组育肥猪血清GSH-Px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0.05);牡丹籽组育肥猪血清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结论 :发酵处理能部分缓解牡丹籽对育肥猪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其促生机制可能与消化率的提高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善有关。
关键词: 发酵牡丹籽 育肥猪 生长性能 养分表观消化率 血清生化指标


干旱胁迫对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选取5个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10%、15%和20%)处理,测定苜蓿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和抗旱指数,并利用隶属函数对供试苜蓿材料的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随着PEG胁迫加剧,供试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及抗旱指数均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重度(20%PEG)胁迫下,龙牧801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抗旱指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赛特和赛迪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抗旱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运用隶属函数法评价得出5份苜蓿材料抗旱性强弱顺序为:龙牧801>草原3号>WL168HQ>赛特>赛迪.研究表明,龙牧801和草原3号的抗旱性较强,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


牛冠状病毒感染新生犊牛肺上皮细胞模型的建立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 BCoV)是犊牛腹泻和上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目前缺少敏感的适合BCoV体外培养的本动物细胞,限制了BCoV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拟从犊牛肺脏组织中分离出牛肺上皮细胞(bovine lung epithelial cell, BLEC)建立BCoV体外感染本动物细胞模型。【方法】采用胰蛋白酶和Ⅰ型胶原蛋白酶两步酶消化法对新生犊牛肺脏组织进行肺上皮细胞初步提取,再利用上皮细胞贴壁时间不同的差异贴壁法纯化BLEC。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检测纯化后细胞中标志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 18,CK-18)的表达来鉴定BLEC,并通过PCR方法对细胞进行病原纯净性检测,包括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BPIV3)、BPIV5、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BCoV和支原体(Mycoplasma)。通过PCR和IFA检测BCoV对BLEC的易感情况,并绘制BCoV在BLEC上的一步生长曲线。【结果】分离纯化培养的BLEC形态均匀稳定、呈菱形或砖块状,无常见病原BRV、BVDV、BPIV3、BPIV5、IBRV、BCoV和支原体污染,上皮细胞标志CK-18呈阳性表达。犊牛腹泻来源的BCoV HLJ-325毒株感染BLEC 24 h后可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PCR能扩增出BCoV N基因;IFA结果显示,BCoV感染BLEC呈现特异性红色荧光。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oV含量建立病毒生长曲线,BCoV在感染BLEC后20 h时病毒载量最高,为4.46×10~5拷贝/mL。【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制备了BLEC,证明BCoV易感染BLEC,构建了BCoV体外感染BLEC模型,为研究BCoV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牛冠状病毒(BCoV) 牛肺上皮细胞 分离纯化 感染模型


向日葵HaKASI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ASI编码β-酮脂酰-ACP合酶Ⅰ,主要催化C4-ACP生成C16-ACP.为了解向日葵HaKASI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功能,本研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模式分析,预测HaKASI为酸性且为亲水性蛋白;结果显示二级结构主要是无规则卷曲,预测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系统进化分析发现,HaKASI与拟南芥及其他物种的KASI聚在一个大分支上,与莴苣(Lactuca sativa L.)KASI进化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高达92%.HaKASI表达分析结果表明,HaKASI在向日葵种子中表达最高,其次为管状花和茎,在叶、舌状花和根中不表达,HaKASI在高、低油酸种子发育不同时期表达趋势大体一致,表达量均从7~12DAF升高,之后降低,但在37 DAF,HaKASI在低油酸种子中表达量极高,明显高于高油酸种子,这暗示HaKASI在油酸含量不同的向日葵种子发育后期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达调控机制.本研究为HaKASI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无秸秆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CK相比,FM处理0~40 cm土层SOC含量提高7.87%~29.54%,FG处理0~30 cm土层SOC含量增加1.91%~18.61%,30~40 cm土层SOC含量降低7.67%;FM和FG处理0~40 cm土层土壤WSOC含量分别提升13.42%~39.42%和0.28%~26.34%.(2)通过WSOC三维荧光光谱发现,各土层CK(Ex/Em=300/34、Ex/Em=300/340、Ex/Em=240/340、Ex/Em=300/340)处理WSOC荧光特征峰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荧光峰;FM(Ex/Em=340/430、Ex/Em=340/430、Ex/Em=340/435、Ex/Em=340/435)和FG(Ex/Em=270/440、Ex/Em=270/435、Ex/Em=340/435、Ex/Em=340/430)处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荧光特征峰,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和FG处理类腐殖酸类物质(Ⅴ)和富里酸类物质(Ⅲ)的积分百分比分别较CK增加12.18%~27.39%、11.98%~30.72%和3.96%~5.73%、2.99%~5.40%.(3)土壤WSOC包含两个组分,C1(Ex/Em=340/435,270/435)组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C2(Ex/Em=290/345,240/345)组分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F max值结果表明,0~40 cm土层的C1组分相对含量表现为FM>FG>CK,表明秸秆翻埋还田更有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和形成更高分子量的有机物.综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提升SOC和土壤WSOC含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翻埋还田处理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荧光结构 东北黑土区


黑龙江省稻田稗草对氰氟草酯抗性研究及药剂筛选
《农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黑龙江地区稻田稗草对氰氟草酯抗性水平,并筛选出轮换药剂。[方法]采用单剂量筛选法、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33个供试稗草种群对氰氟草酯的抗性水平及对其他常用除草剂的交互及多抗性。[结果]单剂量筛选供试33个种群,除采自荒地的HL33以外,其余32个种群的相对鲜质量均大于25%,可以推测为疑似抗性种群。以HL33为敏感型计算抗性指数,9个供试种群:3个种群RI>10,表现为高水平抗性,占比33%;4个种群RI在5.28~9.96之间,表现为中水平抗性,占比44%;2个种群RI<5,表现为低水平抗性,发生频率为22%。生物活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稗草种群对氰氟草酯与唑酰草胺、敌稗、二氯喹啉酸存在极强相关性,与五氟磺草胺存在强相关性,与嘧啶肟草醚存在弱相关性。[结论]研究发现黑龙江地区稻田稗草对氰氟草酯已产生普遍抗性,且对多种常用除草剂存在交互和多抗性,嘧啶肟草醚可以作为合适的替代轮换药剂。


低温对民猪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基因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低温环境下民猪肌肉组织内与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化情况,以解析民猪抗寒特性的遗传机制.将9头体质量相近的母猪随机分成3组,每组3头,在冬季将其中2组置于室外半敞篷舍内饲养,分别处理3 d(急性低温处理组)和58 d(慢性低温处理组),1组置于常规舍内饲养,作为对照组.以背肌为试验材料,采用PCR array方法,对90个与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急性低温处理组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但慢性低温处理显著改变 ATP5H、 ATP5L、 ATP6V1G3、 COX5A、 COX7A2、 COX7A2L、 NDUFS4、 SDHB、 UQCRQ和 GADD45B基因的表达水平,尤其是 GADD45B,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这些基因均为编码OXPHOS系统亚基基因,推测慢性低温诱导了背肌ATP的生成.对 GADD45B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基本符合分子进化规律,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急性低温处理对民猪背肌内ATP的生成影响不显著,但慢性低温处理诱导ATP的生成,以维持体温恒定.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基因R8分子标记检测与田间抗性评价
《作物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最具危害性的病害之一,种植广谱和持久抗病马铃薯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有效和绿色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特异性分子标记对102份资源进行R8基因检测,结合田间晚疫病抗性鉴定,筛选出84份表现抗病并且含有R8基因的马铃薯材料,为选育抗病品种提供丰富的资源材料;根据分子标记与田间抗性鉴定结果,分子标记抗性符合度为84.8%,因此R8分子标记可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大麦抗蠕孢叶斑病遗传资源鉴定及主要抗病类型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麦蠕孢叶斑病是由兼性寄生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的重要叶部病害,在世界大麦种植区域均有发生,尤其在气候温暖湿润地区最具破坏性,能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也是我国东北春麦区目前首要真菌流行病害。蠕孢叶斑病主要在大麦生育中后期流行为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利用2个来自东北麦区强致病力优势菌株Z 12028和Z 15525对350份大麦种质资源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仅1份材料2013F61903苗期高抗Z12028菌株,未发现对叶斑病免疫的材料。针对2个强致病力菌株,从中获得9份全生育期抗病材料,即ZDM00009、ZDM00013、ZDM00094、ZDM08888、ZDM01414、ND14049、ND B112、Newdale和垦啤麦9号;ZDM00074、Bowman、Stander等14份材料(4.3%)仅在苗期抗病,成株期却感病;72份材料(28.3%)属于成株抗病类型。对Z 12028和Z 15525菌株具有成株抗性的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8.1%和29.5%。因此,抗蠕孢叶斑病的大麦种质资源中保留成株抗性的材料明显多于全生育期抗性类型。本研究结果能为发掘大麦抗叶斑病新基因提供重要抗源材料。
关键词: 大麦 叶斑病 生育期 苗期抗性 成株抗性 全生育期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