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不同土层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耕作和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旱地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2000 μm粒径大团聚体影响较大,连续 5 年翻耕显著降低了表层(0~20 cm)土壤>2000 μ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占比,增加了53~250 μm微团聚体和<53 μm黏粉粒的比例.浅翻(ST)和秸秆浅翻还田(STS)与深翻(DT)和秸秆深翻还田(DTS)分别对10~20和20~30 cm土层黏粉粒的增加影响较大,其中,10~20 cm土层ST较免耕(NT)和DT处理分别增加86.21%和14.65%,20~30 cm土层DT较NT和ST处理分别增加113.82%和59.68%,差异显著(P<0.05);连续翻耕由于对亚耕层(20~40 cm)的频繁扰动,导致 250~2000 μm粒径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DT较NT和ST与DTS处理较覆盖免耕(NTS)和STS处理分别平均降低 19.43%与 20.57%,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相同耕作方式或秸秆还田方式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建议今后生产中采用轮耕轮还等保护性耕作方式调整秸秆还田深度,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培肥土壤的目标.


黑龙江省大豆田苘麻田间发生动态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黑龙江省大豆田苘麻的危害也显著加重。掌握苘麻在大豆田中的发生规律,抓住防除苘麻的关键时期,可以更好地制定科学有效的综合防除策略。本研究通过田间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初步分析了苘麻的田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拔除处理的苘麻种群数量达79.0株/m~2,显著高于不拔除处理的苘麻累计出苗数18株/m~2,且不拔除处理苘麻累计出苗数比其最高值33.8株/m~2减少了46.75%。5月下旬到9月初苘麻的株高及鲜重变化曲线呈S形,即表现“慢-快-慢”的基本规律。大豆播种后10~20 d为苘麻出苗高峰期,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为苘麻快速生长期,7月下旬苘麻进入开花结实期,8月中旬苘麻种子逐渐成熟,9月初苘麻种子大部分成熟。单株苘麻的生物量和结籽量随着出苗时间的推迟而降低。5月下旬到7月上旬出苗的苘麻均能开花结实完成整个生长繁殖过程,且出苗越早的苘麻开花期越长,苘麻蒴果的平均直径更大,单蒴果平均种子数更多,结实能力更强。7月中旬以后出苗的苘麻不能开花无生殖生长。


全株玉米青贮对泰州鹅肠道长度、器官指数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全株玉米青贮对泰州鹅肠道长度、器官指数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80只35日龄的泰州后备母鹅,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Ⅴ组利用全株玉米青贮替代10%、20%、30%、40%和50%的基础饲粮。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49 d。结果表明,71日龄时,试验Ⅱ组和Ⅳ组空肠、试验Ⅴ组盲肠、试验Ⅳ组直肠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92日龄时,试验Ⅳ组直肠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1日龄时,试验Ⅴ组肝脏指数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Ⅳ组(P<0.05),肌胃指数大于对照组(P<0.05);92日龄时,试验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高于试验Ⅱ组、Ⅴ组(P<0.05)。研究表明,全株玉米青贮替代基础饲粮对43~92日龄泰州鹅心脏和肝脏发育无负面影响,可以促进消化器官发育,提高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和沉积,替代量为20%~30%效果较好。
关键词: 菌酶协同发酵 全株玉米青贮 泰州鹅 肠道长度 器官指数 血清生化指标


寒地早熟玉米单倍体诱导系LY3-6的选育及诱导效果研究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单倍体育种可以显著缩短选系时间,加快育种进程,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单倍体诱导系是开展单倍体育种的必备前提,在我国北方高纬地区能够高效生产单倍体的诱导系十分匮乏。为了选育适宜寒地生态条件的优良诱导系,利用诱导系CAU5和从乌克兰引进的EMK-1杂交后代的分离群体为基础材料,经过连续6代的自交选择和诱导率测定,育成了优良诱导系LY3-6。对17个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单倍体诱导效果试验表明,LY3-6的平均诱导率为12.95%。LY3-6具有熟期早、诱导率高、抗玉米主要病害、抗倒伏、子粒遗传标记明显等优良特点,是寒地开展早熟玉米单倍体育种的理想诱导系。


羊草品质性状遗传变异及主成分分析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鉴定羊草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试验对42份羊草材料的22个品质性状检测分析,并进行一般描述统计、遗传变异、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参试羊草各品质性状中,粗蛋白、钙、木质素和糖类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3%、25%、27%和39%。对22个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提取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0.196%,分别为羊草的饲用价值、微量元素及粗蛋白成分。研究表明,羊草的粗蛋白、钙、木质素和糖类等性状在品种遗传选育进程中有较大的改良空间,而消化率及能量品质相关性状难以得到遗传改良。


限制基础饲粮同时补饲水培大麦苗对籽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脏器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限制基础饲粮同时补饲水培大麦苗对籽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脏器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8日龄籽鹅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A组籽鹅自由采食基础饲粮,不补饲水培大麦苗;B、C和D组籽鹅分别以A组采食量的85.0%、72.5%和60.0%饲喂基础饲粮,并自由采食水培大麦苗.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1)A和B组籽鹅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和D组(P<0.05);B组籽鹅的终末体重显著高于C和D组(P<0.05);B组籽鹅的每千克增重成本最低.2)A和B组籽鹅的腹脂率显著高于D组(P<0.05);A组籽鹅的屠宰率显著高于C和D组(P<0.05),半净膛率和瘦肉率显著高于C组(P<0.05);B组籽鹅的屠宰率和胸肌率显著高于D组(P<0.05),瘦肉率显著高于C和D组(P<0.05).3)A组籽鹅的肝脏指数显著高于D组(P<0.05),肌胃指数显著低于D组(P<0.05).4)A和B组籽鹅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C和D组(P<0.05);A组籽鹅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肌酸激酶(CK)活性显著高于C和D组(P<0.05),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B和D组(P<0.05),血清总胆红素(TB)含量显著低于C和D组(P<0.05);B组籽鹅的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C和D组(P<0.05).由此可见,在籽鹅育成期,采取饲喂85.0%基础饲粮并自由采食水培大麦苗的饲喂方案效果较好.
关键词: 籽鹅 水培大麦苗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脏器指数 血清生化指标


五个野生黑木耳菌株的驯化栽培及评价研究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采自黑龙江省内的5株野生黑木耳菌株为试材,采用拮抗试验、液体培养、区域栽培测产试验等方法对黑木耳驯化及评价,研究了5株野生黑木耳菌株驯化条件、耳片形态、产量和生育期等性状,以期筛选出有潜力作为适合当地栽培的黑木耳菌株。结果表明:5株野生黑木耳菌株均可驯化出菇,各菌株在耳片形态、产量和生育期等性状上均存在差异,与对照菌株相比,mn148、mn150、mn29具有较高的生物量,ms36、mn150-1具有较多的色素分泌。菌株mn150为无筋品种,mn150-1、ms1、ms36为半筋品种,mn148和mn29为多筋品种。mn150、mn150-1具有较高的产量,有潜力作为适合当地栽培的黑木耳菌株,这5株野生材料为黑木耳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资源。


露地油豆角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从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方面介绍了露地油豆角的栽培技术,该技术相较以往传统的露地油豆角种植方式,化肥施用量平均减少32.91%,农药平均喷施次数减少2.2次,油豆角667 m2平均纯利润增加575元,该技术为露地油豆角绿色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大豆镰刀菌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生防效果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镰刀菌根腐病是世界范围内大豆生产上最具破坏性的土传病害之一,为获得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方法】从健康大豆根际土壤分离细菌,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胞外酶活性及促生特性对菌株进行鉴定分析,采用盆栽试验进一步测定菌株生防及促生效果。【结果】筛选出的4株芽孢杆菌和1株假单胞杆菌对F.graminearum的抑菌率均达到60%以上,对F.oxysporum,F.solani,F.longifundum以及 F.equiseti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发酵液及挥发代谢物均会影响F.graminearum的生长。5株拮抗菌具有产蛋白酶、纤维素酶以及葡聚糖酶的活性,解磷、解钾、固氮以及产铁载体的能力。综合以上测试结果,菌株20-8具有较强的抑菌及大豆促生效果。根据形态特征及16S rRNA序列分析,将菌株20-8鉴定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该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可以破坏F.graminearum菌丝体结构,无细胞发酵上清液可以显著抑制孢子萌发。室内盆栽防效测定结果表明,20-8的稀释发酵液对F.graminearum引起大豆根腐病的防效可达46.08%,并且促进大豆植株生长。【结论】筛选鉴定的暹罗芽孢杆菌20-8具有解磷、解钾、固氮以及产铁载体及多种胞外酶功能,其稀释发酵液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及大豆促生能力,菌株20-8可以用于防治F.graminearum引起的大豆根腐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