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日本平腹小蜂滞育幼虫的表型研究
《植物保护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是多种蝽类害虫的优势卵寄生蜂,以老熟幼虫滞育。本研究比较了日本平腹小蜂非滞育、滞育、滞育解除老熟幼虫的体重、体长、体宽及体色的变化,并通过尼罗红染色来观察滞育幼虫体内脂滴的变化。结果表明:滞育期间老熟幼虫体重逐渐减轻,体长逐渐缩短,体宽无显著变化,体色灰度值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相较于非滞育个体,随着滞育时间的延长,滞育老熟幼虫体腔内脂滴数量逐渐减少,同时出现表皮附近脂滴聚集现象,表明脂质是日本平腹小蜂滞育期间主要的能源物质,随着滞育时间延长,脂质被逐渐消耗。而脂滴向日本平腹小蜂老熟幼虫表皮附近大量聚集,有助于增强滞育个体的抗冻能力。本文为深入研究日本平腹小蜂滞育机制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sPUB54与PmRXLR1互作负向调控黄瓜对疫病的抗性
《园艺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感疫病的黄瓜B80和瓜类疫霉菌(Phytophthoramelonis)为材料,从B80黄瓜中克隆了1个含有U-box功能域的PUB蛋白家族基因CsPUB54,从P. melonis中克隆到1个RXLR效应蛋白基因,命名为PmRXLR1。B80接种P.melonis24h的转录组和q RT-PCR的试验结果均显示,P.melonis对B80黄瓜的侵染能够诱导CsPUB54和PmRXLR1表达量的快速提升。通过基因瞬时沉默方法将CsPUB54进行沉默,能够增加黄瓜子叶对P. melonis的抗性。另外,酵母双杂交和Pull-down的试验结果证实CsPUB54与PmRXLR1在体内和体外均可互作。利用碱基突变的方法将PmRXLR1的W和Y功能域分别进行突变,产生7个突变体。这些突变体分别与CsPUB54的互作检测显示,PmRXLR1中的W和Y功能域是PmRXLR1和CsPUB54互作所必需的,而W功能域中的异亮氨酸(I)是互作必需的关键氨基酸。CsPUB54与已发表的植物免疫负调控PUB蛋白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CsPUB54与拟南芥AtPUB22、AtPUB23的遗传变异率较小,亲缘关系最近。这些研究数据表明CsPUB54能够通过与PmRXLR1互作负向调控黄瓜对瓜类疫霉的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种质基腐病抗性鉴定和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甘薯基腐病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和筛选抗病种质,该研究对经过1~3 a试验筛选的81份甘薯(Ipomoea batatas)抗性或其他性状优良的种质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并分析甘薯不同生育时期的病情变化,以及不同抗性等级对鲜薯产量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1份种质中,表现为高抗和抗的种质分别有24和11份。生长期从90到120 d的病情变化明显,尤其是感病种质的4级病级比例迅速提高。鲜薯产量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78 1**),每下降1个抗性等级,鲜薯平均产量损失率将增加19.35%。生长期120 d时发病率与病情指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2 5**),除病情指数外,发病率也可作为甘薯基腐病抗性鉴定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植物保护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辣椒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基于病原菌致病性、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分离获得形态特征一致的17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绿色,分生孢子器暗褐色、球形或扁球形,直径为72.50~158.80μm。分生孢子无色、透明,椭圆、圆柱形,单孢或双孢,大小为(3.15~7.84)μm×(1.58~3.45)μm。基于rDNA-ITS、LSU、RPB2和TUB2基因序列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病原菌与Stagonosporopsis pogostemonis单独聚成一支。15%咪鲜胺微乳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在0.2~0.4 mg/L之间。研究结果可为辣椒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地及肥料对新会茶枝柑果实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产地及肥料对茶枝柑果实综合品质的影响,为新会茶枝柑果实的品质提升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以梅江茶枝柑(核心产地,MJ)、南坦茶枝柑(非核心产地,NT)和南坦仙草柑(非核心产地施加中药肥料,XC)为研究对象,测定同一成熟度果实的理化性状、营养成分以及抗氧化特性,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三种茶枝柑果实不同部位的品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茶枝柑果实(包括果皮、渣、籽和汁)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XC果实的平均单果重和横径指标最高,果形最大。三种茶枝柑果汁固酸比、主要有机酸和主要可溶性糖含量范围分别是15.83~17.41、25.82~29.35 mg/mL和122.28~133.63 mg/mL;与NT果汁相比,MJ和XC果汁中固酸比分别显著高出9.92%和9.98%(P<0.05)。三种茶枝柑果实鉴定出8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橙皮苷含量最高。与NT果皮相比,MJ和XC果皮中总黄酮、总酚、ABTS值和FRAP值分别显著高出11.28%和5.38%、20.17%和8.94%、9.00%和7.92%、6.49%和5.60%(P<0.05)。茶枝柑果皮中橙皮苷、柚皮苷、甜橙黄酮、总黄酮、总酚和果汁中抗坏血酸、总酚、总黄酮分别与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聚类分析表明MJ与NT果实之间的成分差异较大,与XC果实成分差异较小。综上,MJ果实的品质特性较为优异,可为核心产地广陈皮的高品质高价格提供科学依据,而施加中药肥料对非核心产地茶枝柑果实品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压联合DMDC和Nisin处理对杨梅汁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增强超高压处理对杨梅汁的杀菌效果,比较了热杀菌(Thermal sterilization,TS)(90℃,5 min)、超高压(Hydrostatic pressure processing,HPP)杀菌(500 MPa,5 min)、HPP联合抑菌剂处理(HPP联合二烷酸二甲酯(Dimethyl dicarbonate,DMDC)处理、HPP联合乳酸链球菌素(Nisin)处理以及HPP联合DMDC和Nisin处理)对杨梅汁4℃贮藏过程中微生物数量、色度、花色苷、聚合色素、褐变度、总黄酮、总酚、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HPP处理对杨梅汁杀菌效果有限,在贮藏10 d后,杨梅汁中菌落总数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100 CFU/mL。TS处理与HPP联合抑菌剂处理的杨梅汁,4℃贮藏40 d,微生物数量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贮藏过程中,不同处理组杨梅汁的花色苷含量呈下降趋势,聚合色素、褐变度呈上升趋势,总黄酮、总酚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色差变化不明显,其中TS处理组贮藏过程中聚合色素、总花色苷、褐变度、总酚含量均低于HPP处理组和HPP联合抑菌剂处理组,而4组非热杀菌的杨梅汁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在贮藏40 d后,各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相比于未杀菌杨梅汁均减少,其中热杀菌组和非热杀菌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非热杀菌更好地保留了杨梅汁中芳樟醇(玫瑰花香)与2-戊基呋喃(蔬菜味青香)这两种积极风味物质。贮藏40 d后的热处理组总香气活力值低于HPP处理组和HPP联合抑菌剂处理组,香气损失较大。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能够区分原汁、热杀菌组与非热杀菌组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性,而4组非热杀菌杨梅汁彼此之间距离接近,表明抑菌剂的使用不会对贮藏后期的杨梅汁风味产生明显影响。综上所述,HPP联合DMDC和Nisin可以提升HPP对杨梅汁的杀菌效果,延长杨梅汁货架期,且能较好地保留杨梅汁的品质。该研究结果可为杨梅汁的非热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超高压 杨梅汁 DMDC nisin 花色苷 挥发性化合物 香气活度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缩合单宁、水解单宁和单宁酸对海鲈的饲喂效果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缩合单宁、水解单宁和单宁酸对海鲈生长性能、血清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以及肠道和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选取480尾初始体重为(4.24±0.26) g的健康海鲈,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4组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对照,G1组)、缩合单宁饲料(含0.1%缩合单宁,G2组)、水解单宁饲料(含0.1%水解单宁,G3组)和单宁酸饲料(含0.1%单宁酸,G4组)。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各组间海鲈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G1组相比,G2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G2组和G4组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G1组相比,G4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G2组和G4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G1组相比,G2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5)与G1组相比,G2组、G3组和G4组肠道绒毛长度显著降低(P<0.05),G2组绒毛宽度显著提高(P<0.05),G2组、G3组和G4组肌层厚度显著降低(P<0.05);6)G2组肝细胞形态正常,而G1组、G3组和G4组呈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脂质空泡化现象。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0.1%缩合单宁、水解单宁和单宁酸不影响海鲈生长性能,但降低了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丙二醛含量,以及肠道胰蛋白酶活性、绒毛长度和肌层厚度;其中,缩合单宁对海鲈肝脏组织和功能的影响较小,但对肠道胰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以及肠道组织的破坏作用较强,单宁酸对增强海鲈抗氧化能力的效果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唑醚菌酯在三种特色小宗作物上降解行为及安全评价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科学评价吡唑醚菌酯在黄皮、番石榴、火龙果这3种特色小宗作物上的安全性.依据"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进行了一年四地的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田间残留试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检测了吡唑醚菌酯在3种水果上的残留消解与最终残留量,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样品采用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UPLC-MS/MS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黄皮全果、黄皮果肉、番石榴、火龙果全果、火龙果果肉添加浓度为0.01~5.0 mg/kg时,添加回收率分别为:104%~107%、80%~96%,93%~100%,83%~91%、90%~107%,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9%~3.8%、2.7%~5.3%、3.0%~10.7%、1.1%~4.3%、2.2%~6.3%,定量限(LOQ)均为0.01mg/kg.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以250 mg/kg的剂量施用3次,黄皮、番石榴和火龙果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2.8~4.8 mg/kg、0.36~1.0 mg/kg、0.48~1.40 mg/kg,半衰期分别为8.8~11.4 d、5.6~13.9 d、3.0~3.8 d;黄皮、番石榴采收间隔期为7、10 d,火龙果采收间隔期为5、7d时,黄皮全果、黄皮果肉、番石榴、火龙果全果、火龙果果肉中吡唑醚菌酯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24~2.8 mg/kg、0.016~0.73 mg/kg、0.20~0.46 mg/kg、0.12~3.6 mg/kg、<0.010~0.072 mg/kg.膳食风险评估发现,吡唑醚菌酯风险商(RQ)为77.0%,表明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研究结果为指导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3种特色小宗作物上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制定最大残留限量(MRL)值提供依据.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黄皮 番石榴 火龙果 农药残留 残留消解 膳食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芋头代谢物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芋头作为一种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其地下球茎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本研究旨在探索芋头哪些活性物质参与影响其食用价值,以期为芋头品质改良提供参考。本研究以红芽芋和香芋为试材,利用液质联用方法测定代谢物成分,结合农艺学性状变化,阐明影响其活性物质的关键代谢通路。相对于香芋,红芽芋的Vc含量增加13.0%,SOD和CAT分别增加63.8%和43.2%。通过代谢组学分析鉴定到244种差异代谢物,包括192种上调代谢物和52种下调代谢物。KEGG分析表明,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途径显著富集。其中,丰度上调幅度最大的代谢物包含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等9种黄酮。本研究强调这9种黄酮物质对于提高红芽芋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开发芋头产品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芋 代谢组学 营养物质 差异代谢物 抗氧化物质 黄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