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674条记录
珠三角赤红壤常年菜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草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红壤是广东省地带性土壤,研究位于该地带性土壤的菜地肥力变化特征,以客观评价耕作施肥管理的科学性,助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广州市、江门市、肇庆市、惠州市惠阳区选取了89个蔬菜常年种植菜地,测定了耕层(0~20 cm)土壤理化指标,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评价土壤肥力状况。珠三角赤红壤常年菜地土壤质地以壤土、砂质壤土、粉壤土为主,分别占比46.1%、23.6%和19.1%;pH 5.83,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23.83 g·kg-1,为中等水平;阳离子交换量8.67 cmol(+)·kg-1,为中等偏下水平;全氮(N)、全磷(P)、全钾(K)含量分别为1.19、1.47、12.53 g·kg-1,其中全氮和全磷含量均属中等水平,全钾含量为中等偏下水平;有效态养分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35.24、120.24、222.48 mg·kg-1,属于丰富(碱解氮和速效钾)和极丰富水平(有效磷)。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珠三角赤红壤常年菜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为1.69,属良好等级。相比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广东省赤红壤普查结果,土壤全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均不同程度提高,增幅分别为16.6%、23.5%、38.4%和62.5%;阳离子交换量、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大幅增加,增幅分别达1.29、6.00、65.80和3.07倍,其中土壤有效磷累积较为普遍。全氮和全磷的年均累积量分别为8.46、32.31 mg·kg-1,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年均累积量分别为1.20、3.04、4.30 mg·kg-1。总体上,经过近40年耕种,珠三角赤红壤常年菜地肥力水平不同程度改善,土壤pH由酸性改善为微酸性,阳离子交换性能、有机质、全氮含量提升1个等级,碱解氮和有效钾含量提升2个等级,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提升3和5个等级。各肥力指标总体上由原来的极度缺乏至中等偏下状态改善为目前的中等偏下至极丰富水平,总体肥力状况良好。在实施蔬菜有机无机肥配施技术基础上,合理施用氮、钾肥,降低磷肥投入量,可以进一步提升珠三角赤红壤区菜地地力水平,维持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赤红壤 土壤肥力 常年菜地 阳离子交换量 耕地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尿素配比对华南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2种不同释放期控释尿素不同配施模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华南双季稻区优化施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6个处理:T1,不施氮处理;T2,速效氮肥单施处理;T3,60 d控释尿素单施处理;T4,90 d控释尿素单施处理;T5,60 d控释尿素配施处理(30%60 d控释尿素+70%速效氮肥);T6,90 d控释尿素配施处理(30%90 d控释尿素+70%速效氮肥)。动态分析不同处理的水稻叶片SPAD值,灌浆后地上部、剑叶、穗部氮含量及干物重;收获期测定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计算不同施肥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结果】由早、晚稻年平均产量可知,施用控释尿素的T3~T6处理较速效氮肥单施的T2处理产量显著增加(P<0.05,下同),增幅为4.7%~8.5%。其中,T5处理产量(5.8 t/ha)最高,显著高于T3和T4处理,但与T6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与T1处理相比,施用氮肥提高了早稻剑叶SPAD值,T6处理的剑叶SPAD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始终高于T5处理,T3处理的剑叶SPAD值总体高于T4处理。T5处理产量较高归因于其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同时保持较高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植株地上部氮含量逐渐下降,而干物重逐渐增加,且各处理不同部位干物重存在明显差异,至收获期,T5和T6处理穗干物重均显著高于T2处理,但T5处理地上部氮素累积量相对低于其他施氮处理。各控释尿素处理的氮素表观回收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显著高于T2处理,其中氮素表观回收率以T3处理最高(35.7%),氮肥农学利用率以T5处理最高(7.3%)。【结论】等氮肥用量下,30%60 d控释尿素配施70%速效氮肥处理在提高籽粒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方面具有优势,可作为华南双季稻区的推荐施肥模式。

关键词: 控释尿素 养分配施 氮素吸收积累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益生菌发酵对荔枝汁品质及润肠通便功能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选取干酪乳酪杆菌、乳酸乳球菌、嗜酸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植物乳植杆菌和肠膜明串珠菌乳脂亚种六种菌株作为发酵菌种,旨在探究发酵对荔枝汁的理化特性、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抗氧化能力及对小鼠排便和小肠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益生菌发酵均能降低荔枝汁pH,提高总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发酵后荔枝汁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多糖含量提高9.38~13.31倍,其中以干酪乳酪杆菌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发酵的荔枝汁能较好地保留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小鼠实验结果表明,经干酪乳酪杆菌发酵的荔枝汁组较便秘模型组首次排便时间缩短47.39%,6 h红便粒数、重量和粪便含水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曙红推进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干酪乳酪杆菌发酵荔枝汁具有较好的润肠通便作用,为进一步开发荔枝汁的功能性发酵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益生菌 荔枝汁 发酵 抗氧化活性 润肠通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专业镇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扩张驱动机制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专业镇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就地城镇化水平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探究专业镇建设用地的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有助于理解镇域国土空间的均衡可持续发展趋势.该文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批量化测算模型与Tobit回归分析方法等,考察分析1985-2020年中国专业镇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及其扩张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涵盖东北和华东的"第一象限区"是中国专业镇的主要集聚区,而以华南和西南为主的"第四象限区"为次集聚区;各地区专业镇建设用地规模总体呈不断增长态势,但"十三五"期间的增速明显减缓;专业镇建设用地的景观聚合度和景观形状指数均有所上升,表明其建设空间不断趋向融合和集聚,但同时也存在无序蔓延的风险.此外,专业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主导驱动因子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其中镇域人口密度、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区域路网密度等变量均表现为正向驱动.

关键词: 专业镇 建设用地 景观格局指数 驱动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温下不同包装方式对甘薯抑芽作用及品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保鲜包装方式对甘薯抑芽效果和贮藏品质的影响,开发一种安全、环境友好的采后保鲜技术,为甘薯的采后抑芽和贮运保鲜提供新思路。【方法】以西瓜红甘薯为试验材料,在常温(16~20℃)贮藏条件下,分别采用聚乙烯薄膜保鲜袋(CK)、聚乙烯醇(PVA)透湿袋和MP20自发气调包装袋包装经愈伤处理后的甘薯,每袋装大小均匀果实3个,分别在贮藏的第0、10、20、30和40 d时取样,测定甘薯的发芽率、硬度、失重率、气体成分、维生素C(Vc)、淀粉、还原糖、蔗糖、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等与采后品质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CK的甘薯在常温下贮藏10 d后,根部已出现明显的芽,发芽率为77%,而经PVA包装处理的甘薯在贮藏40 d后仍未出现芽,发芽率为0。与CK相比,PVA包装处理能明显抑制甘薯芽的生长,保持较高的硬度,维持包装袋内较稳定的O2和CO2含量,提供低O2高CO2有利于甘薯贮藏保鲜的气体环境。贮藏至第40 d,PVA和MP20包装处理的甘薯淀粉含量分别为11.67和10.25 mg/g,Vc含量分别为144.53和125.28 mg/g,极显著高于CK(P<0.01,下同);此外,PVA和MP20包装处理均可维持采后甘薯较高的还原糖和蔗糖含量,贮藏至第40 d,PVA包装处理的还原糖和蔗糖含量分别为5864.52μg/g和37.82 mg/g,分别较CK提高20.61%和15.62%。PVA包装处理还可明显抑制PPO和POD活性的增加,至贮藏期结束,均较CK极显著降低。【结论】PVA包装处理可有效抑制甘薯芽萌发。MP20自发气调包装和PVA包装处理均能延缓甘薯营养物质含量和硬度的下降,有利于保持营养物质和商品价值,提高甘薯的耐储性,以PVA透湿袋保鲜效果更佳。

关键词: 甘薯 芽抑制 包装 采后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原酸的生物活性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原酸是从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保护血管等多种生物活性的缩酚酸。近年来发现,绿原酸能够调控营养物质代谢、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提高繁殖性能、改善产品品质、降低环境污染。本文综述了绿原酸的化学结构和来源、生物活性与作用机制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为开发绿原酸作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绿原酸 生物活性 动物健康 生产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添加维生素D3对产蛋后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脂质代谢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维生素D3(VD3)对产蛋后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脂质代谢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选用432只健康、产蛋率相近的产蛋后期(58周龄)龙岩山麻鸭,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VD3),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800、1 600、2 400、3 200和4 000 IU/kg VD3的饲粮。预试期2周,正试期16周。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VD3可显著提高产蛋后期蛋鸭产蛋率和日产蛋重(P<0.05),并显著降低料蛋比(P<0.05)。其中,第1~16周,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产蛋率和日产蛋重(1 600 IU/kg VD3添加组除外)均显著提高(P<0.05),料蛋比均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 600 IU/kg VD3显著降低产蛋后期蛋鸭第12周蛋黄重和整个试验期蛋黄重平均值(P<0.05),且整个试验期蛋黄比例和蛋清比例平均值随饲粮VD3添加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3)饲粮添加VD3具有降低产蛋后期蛋鸭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的趋势(P>0.05),且肝脏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随饲粮VD3添加水平的提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变化(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 400 IU/kg VD3显著降低产蛋后期蛋鸭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绒隐比(P<0.05),且十二指肠绒隐比随饲粮VD3添加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变化(P<0.05)。5)饲粮添加VD3对产蛋后期蛋鸭盲肠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在属水平上,饲粮添加VD3能够显著提高短链脂肪酸(SCFA)合成菌如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另枝菌属(Alistipes)和Lachnoclostridium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VD3可改善产蛋后期蛋鸭产蛋性能、脂质代谢和肠道形态,促进盲肠SCFA合成菌富集,建议产蛋后期蛋鸭饲粮VD3添加水平为2 400~3 200 IU/kg。

关键词: 维生素D3 蛋鸭 产蛋性能 脂质代谢 肠道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营养型阻控剂影响菜园土中水稻生长及其Cd吸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以钙硅钾等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土壤调理剂(营养型阻控剂)对镉(Cd)超标菜园土旱改水时水稻(Oryza Sativa L.)生长及其Cd吸收的影响,于2014年下半年在Cd超标菜园土中施用营养型阻控剂,对不同用量(分别为0、1.5、3.0、4.5、6.0 g·kg-1,分别记作CK、T1、T2、T3、T4)营养型阻控剂的水稻盆栽试验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型阻控剂对菜园土中水稻生长没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没有提高稻谷产量.供试水稻品种黄超占各部位Cd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根>茎叶>稻米>稻壳,且各部位间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所有处理稻米Cd质量分数均低于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Cd限量指标;与CK相比,营养型阻控剂显著降低糙米、水稻茎叶、水稻根的Cd质量分数,且呈现随营养型阻控剂用量增加而降低效应更佳的剂量效应;与CK相比,处理T4对稻米、水稻茎叶、水稻根三者Cd质量分数的降低效应最佳,降幅分别为32.8%、39.7%、24.4%;营养型阻控剂显著降低水稻根、茎叶和稻谷中Cd的累积量.施用营养型阻控剂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提高的最大值为0.3个单位,但对土壤DTPA-Cd质量分数有提高作用(处理T1的DTPA-Cd质量分数显著大于CK、T3)、对土壤有效态硅质量分数有降低效应(处理T2、T3的有效态硅质量分数显著小于CK).营养型阻控剂可适用于Cd超标菜园土,通过降低根Cd生物富集系数来显著降低水稻根、茎叶和稻米Cd质量分数,本盆栽试验中营养型阻控剂降低稻米Cd质量分数的最佳用量为6.0 g·kg-1.

关键词: 调理剂 Cd 水稻 土壤 重金属钝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火蚁觅食行为及其在防治中的应用

环境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极具危害性的入侵生物,已在我国多个省份地区扩散成灾。近年来,国内外在红火蚁觅食行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为红火蚁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回顾了红火蚁觅食行为的相关研究,综述了红火蚁觅食的过程、行为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觅食行为与防治的联系。红火蚁可广泛地采集和利用不同类型、大小和成分的食物。其觅食过程分为食物搜寻、搬运与处理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伴随着食物埋藏、铺路越障和工具利用等行为。目前已报道多种跟踪信息素和关键基因可以调控红火蚁的觅食行为。此外,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也会影响红火蚁的觅食行为和策略。基于红火蚁特殊的觅食行为模式,有望开发出专一性更强、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监测和防控技术。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红火蚁觅食行为的模式及其分子和化学机制,更好地将理论研究与防治实践相结合,控制红火蚁疫情蔓延危害。

关键词: 红火蚁 入侵生物 觅食行为 食物搬运 诱饵 监测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广泛代谢组学解析不同品种李果实代谢物的差异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对广东5个不同品种/系李果实进行代谢物分析,共检出951种代谢物,其中初级代谢物489种、次级代谢物315种。5个品种李果实初级代谢物中脂类含量最高,其次是糖类、醇类、氨基酸类、有机酸类,核苷酸和维生素含量相对较少;次级代谢物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其次是植物激素、生物碱和萜类,苯丙素和木脂素类含量较少。大蜜李果实中脂类含量最高的是十一烷酸,占脂类总量的92.9%;糖类含量在大蜜李果实中仅次于脂类,其中松二糖含量最高,其含量为蔗糖的9.5倍、葡萄糖的8倍及果糖的14.6倍,可能是其具有蜜味的主要贡献因子;初级代谢物种类最多的是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共鉴定到170种;L-苹果酸是主要的有机酸组分,占总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的57.1%;维生素类中VB6含量最高,占比达51.5%;多酚类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类黄酮,占比达77.7%。对其余4个品种与大蜜李果实分别进行代谢物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青皮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84种;小蜜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73种;红线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113种;大果迟熟三华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34种,对差异代谢物富集的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发现,4组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氨基酸、类黄酮、花青素、生物碱等合成代谢途径。大果迟熟三华李与大蜜李差异代谢物主要有C-戊糖基-木犀草素-C-己糖苷、多巴胺、三叶苷等类黄酮和酚类物质,以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β-烟酰胺单核苷酸等核苷酸类,这些物质可能是二者出现成熟期差异的关键物质。

关键词: 果实 代谢物 非靶向代谢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