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889条记录
海南茶区茶角盲蝽形态发育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属于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角盲蝽属(Helopeltis),是海南热区茶园最重要的吸汁类害虫之一。茶角盲蝽主要以若虫和成虫刺吸茶梢幼嫩组织为害,形成黑斑坏死,导致茶叶产量降低、品质下降。针对海南茶区茶角盲蝽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本研究描述了茶角盲蝽的外部形态,重点记录卵孵化、若虫蜕皮、成虫羽化以及取食、交尾、产卵等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茶角盲蝽卵呈长椭圆形,顶端具两根长短不一的呼吸突,卵初产白色,后逐渐变橙色,临孵化为橙红色;若虫分为5龄,初孵若虫橘红色,后渐变为淡绿色至绿色;成虫头部较小,复眼为黑色,触角呈丝状,分为柄节、梗节、鞭节Ⅰ和鞭节Ⅱ,触角长度约为体长的2倍,背板以淡黄色或黑色为主,腹部呈绿色或蓝绿色。茶角盲蝽孵化过程的时长为(53.25±9.00)min,在室内条件下,卵孵化率仅为69.9%。茶角盲蝽若虫的蜕皮和成虫的羽化主要在叶片的背面,呈倒挂状态,时长分别为(6.20±0.97)min和(8.40±1.33)min;其中,临近蜕皮和羽化时,取食频率明显变少、活动变弱。茶角盲蝽喜欢吸取茶梢嫩叶和嫩茎的汁液,取食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成虫交尾则集中在9:00—10:00和17:00—18:00,每次交尾持续时间为(117.75±18.70)min,此外,当雌虫拒绝雄虫求偶要求时,一般会将腹部向身体内侧卷起。茶角盲蝽孕卵期较短,交尾完成24 h后即可产卵。雌虫产卵时,腹部拱起,头朝下,整个身体呈弯弓状态;卵主要产在嫩茎表皮内,少部分在叶柄和叶脉,卵期为6~8 d。本研究结果为海南茶区茶角盲蝽的形态鉴定与行为生态学相关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角盲蝽 茶树 形态发育 生物学 行为习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营养调控改善猪肉品质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肉品质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猪肉意愿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猪肉的经济价值。相较于育种手段,通过营养调控手段改善猪肉品质具有时间短、见效快、成本低、易于操作等优势。本文就近年有关营养调控猪肉品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养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肉品质 营养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CAPS标记的PARMS转换及其应用

核农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o1Mod1-CAPS是一个可广泛应用于筛选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源的CAPS分子标记。为了将其转化为可高通量检测的分子标记以提高选择效率,本研究以Co1Mod1-CAPS标记扩增10份不同类型的辣椒三系材料,分析其扩增产物在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间的序列差异,从而基于序列差异将其转化为PARMS高通量检测标记并对321份辣椒种质材料进行恢复源筛选。结果表明,在Co1Mod1-CAPS标记扩增产物第601个碱基处存在一个T→C碱基的变异,即不育系和保持系材料在该处的碱基均为T,而恢复系材料在该处的碱基为C,后基于该碱基变异成功将Co1Mod1-CAPS转化为高通量标记Co1Mod1-PARMS,并在321份种质材料中筛选出146份资源携带纯合恢复基因RfRf,其中小果形且辣味重的辣椒类型携带RfRf基因型的个体占比高,指形椒的占比最高,为59.5%,樱桃椒占比次之,为56.5%,甜椒类型辣椒(灯笼椒)携带RfRf基因型的个体占比最低,为8.3%。该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较为一致,表明该标记有效。因此,Co1Mod1-PARMS高通量检测标记可应用于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从而促使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选育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 辣椒 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系 高通量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9个冬种甘薯不同发育时期品质变化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9个黄肉甘薯品种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型及主要品质变化,为鲜食甘薯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以9个冬种黄肉甘薯品种为试材,测定5个发育时期甘薯的直径、薯长、单薯重、颜色、干率以及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薯直径、薯长、单薯重、干率等在发育过程中不断增加,'广薯79'在45~105 d、'安娜'在135~165 d薯长增速最快;直径、单薯重增加速度最快的是'玛莎莉';'广薯79'干率增速最快.可溶性糖含量在发育中呈现下降趋势,'广薯72'降速最快.淀粉含量增加,'广薯72'在生长前期45~105 d快速增加,'安娜'在135~165 d增速最快.研究发现黄肉甘薯块根薯长、直径、单薯重、干率、总淀粉含量随着生长发育时期逐渐增加,可溶性糖的含量逐渐下降,不同品种甘薯快速发育和增长时期不同.

关键词: 鲜食甘薯 黄肉甘薯 品质性状 发育时期 表型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四季海棠叶斑病病原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CSCD

摘要:为明确广东省四季海棠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采集病害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基于病菌致病性、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获得13株形态特征相似的单孢分离物。供试菌株可侵染四季海棠,产生与田间相似的叶斑病症状。在PDA上,菌落浅灰绿色,气生菌丝丰富。分生孢子梗多单生,(36.4~102.8)μm×(4.6~8.6)μm(n=50)。分生孢子褐色,单生,倒棒形、倒梨形、卵形或椭圆形,(25.6~72.5)μm×(15.4~26.3)μm(n=50),横隔3~7个,纵隔0~3个。基于21株链格孢属内种的ITS、TEF-1α、GAPDH、Alt a1和RPB2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病原菌与番茄链格菌的4个菌株单独聚成一支。研究表明,广东四季海棠叶斑病菌为番茄链格孢(Alternaria tomato),这是番茄链格孢侵染四季海棠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四季海棠 叶斑 番茄链格孢 病原鉴定 分子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中华鼢鼠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CSCD

摘要:近年来中华鼢鼠在一些省份再次进入种群高发期,为加强中华鼢鼠的基础研究和防治工作,总结分析了中华鼢鼠的生态学特性、危害特征、暴发成因、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加强和完善对中华鼢鼠的种群监测和危害评估工作的建议,以生态优先、环境友好的防控新技术、新产品为核心,探索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有效控制中华鼢鼠种群数量,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研究旨在为中华鼢鼠的防治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华鼢鼠 生物学特性 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 种群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不结球白菜KASP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

南方农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开发不结球白菜KASP分子标记,以期丰富该物种的遗传信息,为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鉴定、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2份不结球白菜高代自交系C40和JY70进行全基因组及DNA重测序及比对分析,挑选出差异SNP位点用于KASP分子标记开发,并对55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DNA指纹图谱构建。【结果】C40和JY70之间基因型不一致、测序深度大于10X且等位基因纯合的SNP位点有460849个。每条染色体上选择分布相对均匀的15个SNP位点设计成KASP引物,利用150对KASP引物对C40和JY70进行基因型分型检测,发现有86对引物成功分型,基于其对55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的基因型分型结果,筛选获得41个在不结球白菜中扩增质量高的KASP分子标记。41个KASP分子标记对55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等位基因频率为0.5000~0.9273,平均为0.6643;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349~0.5000,平均为0.425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1258~0.3750,平均为0.3322,PIC>0.2500的位点占所有位点的94.5%,多态性较高。55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分为三大类群,相同类型的种质资源聚类在一起,其中地理来源相同的资源又聚类在一起,有效地反映了种质间的亲缘关系。利用PIC最高的15个KASP分子标记构建了55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结论】开发获得41个不结球白菜KASP分子标记,可用于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鉴定、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KASP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分析 DNA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肉和黄豆混合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与风味变化规律

食品工业科技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纯黄豆发酵为对照,分析了鸡肉与黄豆混合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态氮、蛋白酶活力、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样品的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氨基酸态氮、蛋白酶活力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不同发酵时期,鸡肉和黄豆混合发酵组中鲜味氨基酸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纯黄豆发酵(P<0.05),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积累也较纯黄豆发酵多。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进一步分析得出,3-甲硫基丙醛、苯甲醛、苯乙醛和1-辛烯-3-醇是鸡肉与黄豆混合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该研究结果为高品质豆基发酵调味品的开发和品质调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鸡肉黄豆酱 发酵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DELLAs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CSCD

摘要:DELLA蛋白是赤霉素信号通路的核心负调控因子,在植物与环境互作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开展龙眼DELLAs基因家族(命名为DlDELLAs)的全基因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前期获得的“鸡蛋本”龙眼基因组数据,搜索鉴定到10个DlDELLAs基因,分别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均含有DELLA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DlDELLAs蛋白在细胞核、细胞质、叶绿体及内质网中均有分布。进化树分析显示10个龙眼DlDELLAs蛋白被分为5个亚族。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DlDELLAs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包含多个光响应、激素反应、胁迫反应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元件;DlDELLAs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器官之间存在差异,大多数DlDELLAs基因在种子、根、茎和花中均有表达,而DlDELLA5、DlDELLA9、DlDELLA10分别只在叶片、种子、根中表达。以上研究丰富了我们对龙眼DlDELLAs基因家族的理解,为后续的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龙眼 赤霉素 赤霉素信号通路 DELLAs基因家族 光响应元件 基因表达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新鲜与腐熟畜禽粪肥土壤溶解性有机质与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及其关联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鲜与腐熟鸡/猪粪长期施用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学组分特征及其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间的内在联系,为红壤区绿色循环农业实施策略的制定提供土壤生态方向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国家土壤质量广州红壤观测试验站连续11年(2011—2022)的玉米-玉米-包菜轮作定位试验,包括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腐熟鸡粪、新鲜鸡粪、腐熟猪粪和新鲜猪粪。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测定微生物群落,同时分析土壤DOM紫外-吸收特征及荧光吸收特征,测定相关化学性质,基于多元分析解析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腐熟粪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122.5%—354.8%),腐熟鸡粪能有效提高土壤速效磷(1 697.2%—3 455.3%)和全磷(587.5%—812.5%)含量,腐熟猪粪主要提高土壤碱解氮(286.6%—311.3%)和全氮(326.4%—373.6%)含量。畜禽粪肥施用均显著提高了土壤DOM含量(60.3%—227.8%),其中猪粪处理对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含量提升效果最佳(118.1%—231.7%),鸡粪处理则增加土壤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含量(293.4%—834.9%),且腐熟粪肥效果更佳(834.9%)。FDOM特征指标中,施肥处理的自生源指数均低于对照组(33.2%—39.2%),但腐殖化指数均高于对照组(40.3%—43.3%)。经平行因子分析拆分出4个荧光组分,施肥处理均主要富集C3(含富里酸和胡敏酸的中分子类腐殖质)和C4组分(含类色氨酸的大分子类腐殖质),促进FDOM类蛋白质成分转化为类腐殖质物质,且腐熟粪肥处理土壤C3与C4组分的最大荧光强度更高。腐熟鸡粪处理土壤具有更高微生物群落丰富度(Chao 1指数:19 065.6)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5.6—6.0),在提高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方面更具优势。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存在差异,鸡粪处理以富营养类群Proteobacteria(31.2%—33.0%)、Gemmatimonadetes(4.1%)为主,猪粪处理以寡营养高效碳利用类群Acidobacteria(21.0%—21.6%)和硝化细菌类群Nitrospirae(2.6%—3.4%)为主。门与科水平共线性网络均以正关联为主,其中关联数最多的菌属为Rhodobacteraceae。冗余分析及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均显示微生物群落主要受速效钾和DOM中C3组分影响,其中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类群的响应较为明显。【结论】长期施用不同来源粪肥主要带来养分和有机物输入介导的腐熟成分差异,腐熟粪肥可更好地提升土壤DOM腐殖化程度,其中土壤速效养分和DOM腐殖化组分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类群对其响应尤为明显,在长期施用畜禽粪肥的土壤中应加以关注。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畜禽粪肥 轮作土壤 微生物群落结构 溶解性有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