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巴氏蘑菇蛋白质与氨基酸特征分析及营养评价
《上海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我国主产区巴氏蘑菇样品,检测其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含量,分析巴氏蘑菇中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特征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1)蛋白质含量为27.00—52.70 g∕(100 g),平均值为35.00 g∕(100 g),贵州、四川产巴氏蘑菇蛋白质含量与其他省份差异显著;(2)氨基酸总量为16.80—30.30 g∕(100 g),平均值为22.40 g∕(100 g),不同产区氨基酸总量差异性与蛋白质相似;(3) 9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之和平均值为10.40 g∕(100 g),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之比为46.50%,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理想蛋白质模式的比值,属于优质蛋白;(4)氨基酸评分结果显示,亮氨酸是第一限制氨基酸,氨基酸比值系数分显示氨基酸营养平衡性一般,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显示巴氏蘑菇的营养价值较高。


水稻氮高效基因NRT1.1B的KASP标记开发与利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中的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NRT1.1B可以调节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影响水稻产量。为了提升NRT1.1B基因型鉴定和育种应用效率,本研究开发了一个可以高通量鉴定NRT1.1B基因型的分子标记NRT1.1B-KASP。利用NRT1.1B-KASP对籼稻‘9311’和粳稻‘繁14’的回交BC4F2群体进行NRT1.1B基因的分型,发现在BC4F2群体的65个单株的DNA样品中,有14份样品与供体亲本‘9311’同为NRT1.1B-indica基因型,17份样品与‘繁14’同为NRT1.1B-japonica基因型,34份样品显示杂合基因型。对这65份DNA样品的NRT1.1B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与KASP标记分型的结果完全一致。以上结果说明NRT1.1B-KASP标记可以高效、准确地对NRT1.1B进行基因分型,可以应用于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氮高效 NRT1.1B KASP


贝莱斯芽孢杆菌D44对桃采后病害及贮藏特性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贝莱斯芽孢杆菌D44在桃采后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方法]以硬溶质沪油桃018、硬溶质锦绣黄桃、软溶质湖景蜜露水蜜桃为试材,探讨枯草芽孢杆菌A9、贝莱斯芽孢杆菌D44和地衣芽孢杆菌W10对桃粉红聚端胞霉、青霉菌、镰刀菌、褐腐菌、灰霉菌、交链格胞霉、根霉菌7种采后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及其对接种病原菌后3种类型桃果实病斑直径、挥发性物质及防腐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D44对桃采后褐腐菌、根霉菌、灰霉菌、青霉菌、镰刀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常温条件下,可使接种褐腐菌的沪油桃018和湖景蜜露水蜜桃果实的发病时间均较对照组果实延缓2 d,抑制率高达85%~99%;可使接种根霉菌的沪油桃018和湖景蜜露水蜜桃果实的发病时间较对照组果实分别推迟3 d,抑病率高达87.61%~99.82%;可显著抑制采后腐烂导致的挥发性物质变化。D44处理的沪油桃018果实常温安全贮藏期可达6~8 d,较对照组果实延长4~6 d,腐烂率低于5%,失重率低于4.5%,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下降率控制在8%以内;湖景蜜露水蜜桃果实常温安全贮藏期可达4~6 d,较对照组延长2~4 d,腐烂率低于8%,失重率低于8%,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下降率控制在4%以内,商品和食用价值高。[结论]D44可显著延缓褐腐菌和根霉菌的发病速率,并较好地保持果实贮藏品质、延长保鲜期。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油桃 水蜜桃 黃桃 采后病害 贮藏特性 挥发性物质


金针菇Fvpal1基因的RNAi降低PAL酶活及菌丝色素分泌
《菌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构建了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1(F. filiformis PAL gene1,Fvpal1)的RNAi载体,以黄色的单核体菌株0990-(5)为受体,通过遗传转化获得5个基因沉默的单核转化子(RNAi-Fvpal1 1–5)。5个单核转化子再分别与白色的单核体菌株Dan3进行杂交,获得5个基因沉默的双核转化子(ZRNAi-Fvpal1 1–5)。考察并分析了单核转化子和双核转化子在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的PAL酶活、菌丝在培养基上的色素分泌及Fvpal1基因表达量情况,以验证Fvpal1基因具有调控金针菇颜色的功能。结果显示,10个转化子的Fvpal1基因表达较野生菌株相比都显著下调(P<0.05),其中转化子RNAi-Fvpal1 1–5分别下调83.41%、75.92%、79.69%、66.49%和43.22%,转化子ZRNAi-Fvpal1 1–5分别下调80.26%、45.24%、34.09%、84.05%和79.62%;除转化子ZRNAi-Fvpal1 4外的9个转化子的PAL酶活力都显著低于出发菌株(P<0.05)。10个转化子的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色素分泌都比出发菌株浅,双核转化子的菌丝在木屑培养基中的颜色也显著变浅,以及双核转化子的子实体颜色也比出发菌株浅。本研究构建了金针菇Fvpal1基因的RNAi体系,发现该基因对金针菇菌丝和子实体的颜色具有正调控作用,为进一步开展金针菇Fvpal1基因的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做好稻田杂草防控 助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
《上海农业科技 》 2025
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推进,水稻栽培方式逐渐向精量机(穴)直播和机械插秧转变,稻田杂草的防控方案也须跟随栽培方式以及稻田杂草发生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为了进一步做好稻田杂草防控工作、全面提升水稻单产,现对不同栽培方式下稻田杂草的发生特点和当前稻田杂草防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依此提出了稻田杂草“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科学防控策略,倡导农业、物理、生物与化学措施协同的稻田杂草绿色防控体系。其中,农业防控强调采用“养草灭草”技术来降低杂草基数;物理防控是通过覆膜、机械耘草及水层管理来抑制杂草生长;生物防控是结合稻鸭共育模式来减少杂草种子存留;化学防控是以土壤封闭处理为核心,辅以精准茎叶处理,科学使用除草剂。


生物炭或铁矿石添加对人工湿地脱氮效率的影响及微生物机制分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 2025
摘要:农业径流普遍存在碳氮比(C/N)较低的问题,人工湿地对这类污水的脱氮效率不高。利用生物炭、三氯化铁(FeCl3)改性生物炭和铁矿石作为基质在提高人工湿地总氮(TN)去除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其内在微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构建了5组不同基质人工湿地,包括石英砂人工湿地、生物炭人工湿地、FeCl3改性生物炭人工湿地、铁矿石人工湿地和铁矿石+生物炭人工湿地,研究其对农业径流的脱氮效率,并分析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揭示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均能提高人工湿地的脱氮效率,但铁矿石组的脱氮效率最高,其中,生物炭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通过吸附氨氮(NH4+-N)来提高人工湿地的脱氮效率。FeCl3改性生物炭组主要通过提高人工湿地中放线菌门、假单胞菌属和黄杆菌属等反硝化菌的相对丰度,提高人工湿地的TN去除率;铁矿石组主要通过提升人工湿地中的地杆菌属(铁氨氧化细菌)和变形菌门、拟杆菌门、脱氯单胞菌属等硝酸盐依赖型铁氧化细菌的相对丰度,提高人工湿地的TN去除率;铁矿石+生物炭组主要通过增加厚壁菌门和鞘氨醇菌属等反硝化菌的相对丰度,提高人工湿地的TN去除率。铁氨氧化细菌和硝酸盐依赖型铁氧化细菌协同作用使铁矿石人工湿地对低C/N农业径流的TN去除率最高。研究表明,铁矿石人工湿地在拦截净化低C/N农业径流方面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生物炭 三氯化铁改性生物炭 铁矿石 脱氮效率 微生物群落


草莓空心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植物保护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莓空心病是近年来草莓栽培过程中的一种新发的细菌性病害,其典型症状与草莓角斑病明显不同。本研究对不同地域来源的草莓种苗上分离的草莓空心病病原菌Xanthomonas fragariae的16S rRNA、gyrB、rpoD、dnaK、fyuA等5个核心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多基因联合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上海、山东、四川、浙江和河南的草莓空心病菌菌株与国内已报道的空心病菌菌株YL19聚成一簇,国外报道的草莓角斑病菌菌株聚为另外一簇,表明国内空心病病原菌种类基本一致,但是和国外报道的草莓角斑病菌菌株在进化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选取其代表性菌株SHQP01,开展了草莓空心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及防治药剂筛选。生理生化指标检测表明,该病原菌能利用D-海藻糖、蔗糖、α-D-葡糖等碳源。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47℃。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测试的13种试剂中,中生菌素、溴菌腈、络氨铜、申嗪霉素、碱式硫酸铜、氯溴异氰尿酸、王铜、噻唑锌、春雷霉素、噻森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而噻菌铜、氢氧化铜和井冈霉素A对该菌没有抑制作用。其中,中生菌素、溴菌腈、络氨铜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137.465 2、210.961 0μg/mL和585.350 3μg/mL。选取抑菌活性最强的前5个药剂进行草莓苗期药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对草莓空心病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80.78%;碱式硫酸铜和络氨铜次之,分别为74.71%和62.27%,但是碱式硫酸铜存在药害风险;申嗪霉素和溴菌腈防效较差,仅有18.52%和3.08%。本研究结果明确了草莓空心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今后该病害的防治化学药剂登记推荐和科学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数据。
关键词: 草莓空心病 Xanthomonas fragariae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研发便携式贝贝南瓜品质无损检测仪
《食品科学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贝贝南瓜内在品质的快速无损检测,搭建以微型光谱仪为核心部件的便携式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装置,使用该装置采集不同发育期和贮藏期贝贝南瓜的光谱数据,采用一阶导数、卷积平滑(Savitzky-Golay,SG)、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及以上方法组合的方式进行光谱预处理,筛选最佳的光谱预处理方法。采用连续投影算法提取特征波长,分别建立贝贝南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和硬度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多元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预测模型,然后筛选出最优的SSC和硬度预测模型并导入装置,用于贝贝南瓜SSC和硬度的快速无损检测。结果显示,贝贝南瓜SSC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SG+MSC,最优预测模型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其预测集的决定系数Rp2、预测均方根误差和残差预测偏差分别为0.895 5、0.874 4°Brix、2.809 7;贝贝南瓜硬度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SG+MSC,最优预测模型为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其预测集的决定系数Rp2、预测均方根误差和残差预测偏差分别为0.910 7、3.029 4 kg/cm2、3.214 4。以上结果表明,该检测装置能够较好地预测贝贝南瓜的SSC和硬度,可用于贝贝南瓜SSC和硬度的快速无损检测。
关键词: 贝贝南瓜 可见-近红外光谱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硬度 无损检测


皖南地区"克氏原螯虾-再生稻"轮作的生产性试验
《水产学杂志 》 2025
摘要:为研究“克氏原螯虾-再生稻”轮作模式在皖南地区应用的可行性,2021年3月14日—5月1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上海海洋大学稻渔科研基地3口面积分别为3 068.00 m2(B1)、3 268.00 m2(B2)和2 935.00 m2(B3),具有宽2.50~3.00 m、深0.30~0.40 m的“回”字型环沟的池塘中,放养平均体质量为(3.65±0.23)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密度为(7 316.27±81.70)ind.·667 m-2,种植“甬优4901”再生稻。环沟提前种植直径约为0.50 m的大颗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每天16:30左右,投喂3%~5%的螯虾配合饲料,评估该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养殖性能、两季水稻的生长、产量、质量及经济效益。结果显示:(1)收获时克氏原螯虾规格分布服从正态分布,主要集中于20.00~34.99 g,占(61.51±5.05)%。最终平均规格为(28.13±2.62)g,平均产量为(138.66±6.93)kg·667 m-2,饲料系数为1.23±0.12,最终成活率为(75.10±2.62)%;(2)第一季稻的有效分蘖、穗粒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高于第二季(P<0.05),但两季水稻的千粒重无显著差异;(3)克氏原螯虾养殖的净利润为(1 971.06±262.99)CNY·667 m-2,再生稻种植的净利润为(265.71±60.40)CNY·667 m-2,其中克氏原螯虾养殖的投资回报率为(63.48±9.47)%,而水稻种植的投资回报率仅为(20.93±4.78)%;(4)本试验的产值为(6 618.19±289.40)CNY·667 m-2,净利润为(2 236.77±323.05)CNY·667m-2,投资回报率为(51.12±9.08)%。本研究结果可为皖南地区推广“克氏原螯虾-再生稻轮作”模式提供生产性技术参考。
关键词: 稻虾综合种养 再生稻 克氏原螯虾 养殖性能 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