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温胁迫对草菇菌株VG39生理及转录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对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菌株VG39和V23(对照)的菌丝进行低温(4℃)处理,检测处理前后多糖、赖氨酸、可溶性蛋白、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并进行红外检测、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未经低温处理时,与菌株V23比较,菌株VG39多糖和赖氨酸含量较高;与未经低温处理比较,两个菌株多糖、赖氨酸、可溶性蛋白、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降低。与未经低温处理比较,菌株VG39红外光谱中的吸收峰明显减少;有882个上调差异表达基因(DEGs),核糖体中的DEGs数量(2个上调表达基因和12个下调表达基因)最多,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通路的DEGs数量(8个上调表达基因)较多。研究结果为分析菌株VG39对低温耐受机制提供参考。


不同碳源对双孢蘑菇菌株A15和W192菌丝生长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碳源对双孢蘑菇商业菌株A15和W192菌丝生长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了解其对碳水化合物的生理需求。以不同单糖、双糖、低聚糖、多糖为试材,测定双孢蘑菇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物量、胞外木质纤维素酶活性。结果显示,单糖中葡萄糖、果糖对W192菌丝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比A15显著,使A15菌丝生物量增加7.7%~30.8%和23.1%~38.5%,使W192的菌丝生物量增加21.1%~36.8%和26.3%~57.9%。海藻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提高了菌丝生长速度,海藻糖、麦芽糖、蔗糖、低聚木糖、淀粉、纤维素增加了菌丝生物量,0.5%纤维素使A15和W192分别增加3.3、2.3倍。分别有10个碳源提高A15和W192的漆酶、C1及Cx活性,12个碳源均抑制A15的β-GC活性,除木聚糖、木质素外,其余10个碳源可以提高W192的β-GC活性。研究发现,双糖(海藻糖、麦芽糖、蔗糖)、低聚木糖、多糖(淀粉、微晶纤维素)对促进双孢蘑菇菌丝生长作用显著,且促进作用优于单糖,微晶纤维素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W192可能比A15有更高的碳源需求或耐受性。研究旨在为两个菌株的栽培生理研究积累数据,可以基于W192和A15的偏好,设计不同碳源原料的培养基配方。
关键词: 双孢蘑菇 商业菌株 A15 W192 碳源 菌丝生长 胞外酶


不同羊肚菌菌株菌丝体和子实体蛋白质营养评价及粗提物体外活性
《食用菌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5株羊肚菌(Morchella spp.)菌丝体和子实体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含量,比较分析菌丝体和子实体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利用超声辅助碱提酸沉法提取菌丝体和子实体蛋白质粗提物,对其抗氧化活性、消化特性及降脂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子实体蛋白质含量高于菌丝体,子实体总必需氨基酸占比为43.5%~48.8%,菌丝体与之相近,占比为38.8%~41.4%;而5株羊肚菌菌丝体的主要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占比高于子实体;蛋白质粗提物体外活性表明,子实体蛋白质抗氧化、消化特性及对胰脂肪酶抑制率高于菌丝体,具有更好的抗氧化、蛋白质消化能力及体外降脂活性。研究结果为羊肚菌菌丝体和子实体蛋白质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羊肚菌 蛋白质 营养评价 抗氧化活性 胰脂肪酶抑制率


长三角地区西红花良种繁育与高效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 2025
摘要:西红花不仅是我国批准的药食兼用植物,也是名贵的香料和着色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国内市场上西红花的消费量持续增长,但国产西红花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20%,高度依赖进口。因此,加强西红花的良种繁育与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西红花种球繁育系数低、种球退化严重、病害频发、水肥管理不合理等问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通过病毒病原检测、脱毒技术优化、完善繁育技术体系、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总结了西红花良种繁育与高效栽培技术,以供长三角地区种植户参考。


猪萨佩罗病毒VP4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功能验证
《畜牧与兽医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深入揭示猪萨佩罗病毒(porcine sapelovirus, PSV)致病机制,以毒株SHCM2019为研究对象,原核表达VP4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根据VP4氨基酸序列进行PSV遗传进化分析,然后将VP4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连接,经诱导表达得到可溶性VP4蛋白。纯化后的VP4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行ELISA、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验证其反应性。ELISA结果显示,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128 000;Western blot和IFA结果表明,其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PSV,说明重组VP4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本研究成功表达了VP4蛋白并制备了多克隆抗体,为VP4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稳定同位素技术溯源羊肚菌产地
《食用菌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采集自不同产地的140个羊肚菌(Morchella spp.)样品为材料,基于不同产地羊肚菌碳、氮、氢和氧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δ2H和δ18O)的分布差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箱线图进行产地差异描述性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学习向量量化神经网络(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 neural network,LVQNN)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进行产地溯源判别。结果表明,羊肚菌的δ13C均值,河南与四川差异显著;羊肚菌的δ2H均值,云南分别与重庆、福建、贵州差异显著;羊肚菌的δ18O均值,重庆与甘肃差异显著。PCA依据不同产地δ2H、δ15N和δ13C值差异,初步将云南与四川、重庆、贵州羊肚菌区分;云南羊肚菌排他性产地溯源最优模型为RF,预测准确率94.29%,δ2H和δ13C值是云南羊肚菌溯源的主要依据;河南、四川、贵州和重庆羊肚菌排他性产地溯源最优模型分别为RF、网格搜寻法优化的SVM、遗传算法优化的SVM和遗传算法优化的SVM,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7.14%、85.71%、80.00%和97.14%,δ18O值是这4个产地羊肚菌溯源的主要依据。研究表明,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为羊肚菌产地溯源提供技术支撑。


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在芦笋上的残留及长期膳食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在芦笋上的残留膳食风险,分别开展了1年6地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的规范残留试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在芦笋中的消解动态、残留水平和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0.005~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的平均回收率在86%~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11%,定量限均为0.005 mg/kg。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的半衰期分别在1.1~1.9 d之间和1.3~2.1 d之间,呈现较快的消解趋势;在3 d采样间隔期下,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在芦笋上的残留量分别在<0.005~0.194 mg/kg之间和<0.01~0.041 mg/kg之间。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平均膳食和97.5%分位值膳食消费量下,芦笋中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残留量对一般人群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均不超过0.2%,说明通过芦笋摄入的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残留对人体产生长期膳食摄入的风险较小。本研究为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为我国制定其在芦笋上的最大残留限量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氟啶虫胺腈 乙基多杀菌素 芦笋 残留 长期膳食风险评估


上海地产猪肉品质主要评价指标的筛选及分级标准的建立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5
摘要:目的 对猪肉分等分级和优质优价构建合理的猪肉品质评价体系。方法 本研究以市面常见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为对照,采集中国上海地产7种猪背最长肌进行肉质外观、质构、营养、风味物质等各项指标测定,并确定地产猪肉品质的13项主要评价指标。为进一步构建上海地产猪肉品质分级标准,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层次分析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在选定的13项指标中确定7项指标(水分含量、电导率、剪切力、铁、脂肪、肌苷酸和天冬氨酸)作为主因子,其方差贡献率高达83.829%。利用聚类分析及层析分析,按照所得的7个品质指标建立3个不同等级的评分标准。结论 本研究建立上海地区完整的猪肉品质评价模型和分级评分标准,实现了上海地区猪肉品质的精准把控,也为地方猪肉品质评价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猪肉 聚类分析 层次分析 品质评价模型 分级评分标准


葡萄园行间土壤覆盖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树体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探究设施条件下不同土壤覆盖方式对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及葡萄树体生长的影响,为葡萄园选择最佳的土壤覆盖方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设施避雨栽培模式,以‘阳光玫瑰’为试材,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自然生草、黑麦草、紫花苜蓿、三叶草和园艺地布,以园艺地布为对照处理,于果实成熟期测定不同土壤覆盖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树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园艺地布相比,自然生草可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黑麦草可显著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度、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叶片全氮和全碳含量,紫花苜蓿可显著提高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以及降低果实可滴定酸含量,三叶草可显著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以及降低土壤容重。综合来看,自然生草和紫花苜蓿在提高葡萄园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及果实品质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但从人工成本投入方面考虑,紫花苜蓿优于自然生草。
关键词: 葡萄园 行间土壤覆盖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养分 果实品质 叶片生长 叶柄生长


液质联用在三种灵芝鉴定中的应用
《菌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收集国内外灵芝属26个灵芝品种,基于ITS+tef1序列矩阵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其分别归属为灵芝Ganoderma lingzhi、紫芝Ganoderma sinense和无柄灵芝Ganodermasessile。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对灵芝菌丝体中的三萜化合物进行分析。质谱分析结果表明,灵芝G. lingzhi菌丝体中发现了ganoderic acid T、ganoderic acid S等10个共有化合物,紫芝G. sinense菌丝体中检测到lanosta-7,9(11),24-trien-3β,15α,22β-triacetoxy-26-oic acid等12个共有化合物,无柄灵芝G. sessile的菌丝体中均检测到ganodermic acid Ja、lanosta-7,9(11),24-trien-3α-hydroxy-26-oic acid和5个未知化合物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灵芝G. lingzhi和紫芝G. sinense的三萜紫外特征图谱分别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发现灵芝G. lingzhi 12个品种的样本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在0.951以上,紫芝G. sinense 10个品种的样本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在0.920以上,说明种内品种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聚类分析结果证实,以灵芝三萜为指征,可以对灵芝属26个灵芝品种的物种分类作出正确的区分。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灵芝三萜指纹图谱可以作为灵芝物种鉴定的一个辅助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