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鹿茸菇菌渣和稻秸秆复配培养料栽培草菇初探
《上海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鹿茸菇菌渣和稻秸秆复配培养料在草菇栽培中的应用前景,将不同比例的鹿茸菇菌渣与稻秸秆进行复配,测定草菇不同生长时期栽培复配培养料的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碳氮比、灰分含量、pH、电导率、含水量以及草菇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筛选出最适培养料配方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并分析草菇培养料中的营养成分转化机制。结果表明:配方1、2、3的草菇总产量分别为1.75 kg∕m2、1.24 kg∕m2、0.29 kg∕m2,其中配方3的总产量显著低于配方1和2。在栽培周期内,3个配方培养料的全氮和灰分含量均呈升高趋势,碳氮比和含水量呈下降趋势,有机碳、pH和电导率基本保持稳定。根据PLS-DA分析和VIP值的计算结果,发现在整个栽培周期内,含水量和p H均是影响配方之间差异的主要因素;碳氮比在建堆阶段贡献率较大,之后逐渐降低;电导率在栽培初期贡献率较低,在菌丝生长及子实体生长阶段贡献率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草菇产量与建堆时期的p H,灭菌后的p H、电导率,满菌时期的碳氮比、pH,原基形成时期的灰分含量、电导率、pH以及采收时期的p H均显著相关。利用配方1栽培草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可为利用农业废弃物栽培草菇的循环菌业生产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霜霉病菌对不同抗性甜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上海蔬菜 》 2025
摘要:为研究霜霉病菌对不同甜瓜种质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从生理层面解析甜瓜抗霜霉病机制,该研究以甜瓜霜霉病高抗种质C30和易感种质18J-3-9为试材,分析了接种霜霉病菌0 d、1 d、3 d、5 d、7 d和9 d后甜瓜叶片中防御酶的活性,以及叶绿素、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接种霜霉病菌时间的延长,两甜瓜种质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naineammonia-lyase,PAL)4个防御酶的活性以及叶绿素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除叶绿素外,其他指标在接种后5~7 d达到峰值;在接种的0~9 d内,两甜瓜种质的过氧化物酶(peroridase,POD)活性和MDA含量均呈持续上调趋势;除个别时间点外,抗病种质的5个防御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大于感病种质,表明抗病种质能更快速地响应霜霉病菌的入侵;抗病种质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感病种质,其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后者;POD、CAT、SOD、PPO和PAL的酶活性以及叶绿素含量与甜瓜霜霉病抗性在一定程度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作为甜瓜霜霉病抗性的辅助筛选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探索甜瓜霜霉病抗病机理和种质资源的霜霉病抗性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栽培基质对银耳子实体分级醇沉粗多糖结构特征及活性的影响
《菌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本草(BC)基质、棉籽壳(MZK)基质栽培的福建古田银耳及段木(DM)基质栽培的四川通江银耳子实体为研究对象,采用50%、70%乙醇分级醇沉,得到BC-50、BC-70、MZK-50、MZK-70、DM-50、DM-70共6个粗多糖组分。对不同基质来源的粗多糖组分中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糖醛酸含量、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抗氧化活性和免疫活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M-70组分的多糖含量最高为(80.68±0.23)%,BC-70组分的得率最高为14.27%,BC-50组分糖醛酸含量最高为(21.04±0.35)%;本草银耳70%醇沉多糖的分子量分布较小为8.098×104 Da,段木银耳50%醇沉多糖的分子量分布最大为2.184×106 Da。50%醇沉多糖组分主要由岩藻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70%醇沉多糖组分主要由岩藻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体外抗氧化和免疫活性表明,在作用浓度为2 mg/mL时本草银耳50%醇沉多糖组分对DPPH和ABTS的自由基清除率较高,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实验表明,本草银耳粗多糖组分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能力最强。体外对UVB损伤HSF细胞的修复活性试验表明,BC-70组分对HSF细胞免受UVB的损伤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银耳加工原料的选择及根据目标活性组分选择合适栽培基质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栽培基质 分级醇沉 结构特性 抗氧化活性 体外免疫活性


无(少)侧芽切花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25
摘要:为建立无(少)侧芽切花菊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筛选对其芽诱导、增殖和生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本试验以切花菊茎段为试验材料,使用75%乙醇和0.5%苯扎溴铵进行消毒,筛选出适宜菊花茎段的消毒方法;设置不同激素配比,对茎段接种诱导率、褐化率等,不定芽增殖系数以及组培苗生根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5%酒精消毒 20 s+0.5%苯扎溴铵 15 min消毒效果最佳,存活率高达 96.0%;A5 培养基(MS+6-BA 1.0 mg/L+NAA 0.5 mg/L+蔗糖30 g/L+琼脂6 g/L)是芽诱导最佳培养基,诱导率为78.33%;B1培养基(MS+6-BA 0.5 mg/L+NAA 0.2 mg/L+蔗糖30 g/L+琼脂6 g/L)是增殖最佳培养基,增殖系数为4.88;C3培养基(1/2 MS+IBA 0.1 mg/L+NAA 0.1 mg/L+蔗糖20 g/L+琼脂6 g/L)是生根最佳培养基,生根率为100%.本文为无(少)侧芽切花菊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萌发期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5种不同质量分数的PEG-6000溶液(9%、12%、15%、18%、21%)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对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苗高和总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和总鲜重均随着PEG-6000质量分数的升高而明显降低,说明干旱胁迫抑制了油菜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9%的PEG-6000胁迫下多个品种萌发7 d的幼苗的平均苗高高于对照,表明9%的PEG-6000胁迫对胚轴伸长有促进作用;而更高质量分数PEG-6000胁迫下的苗高逐渐下降。综合分析12个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4个指标,发现发芽率和总鲜重能更好地反映油菜品种的耐旱能力,其中‘72WA27’‘越优1203’‘纯湘油668’的耐旱能力较强,其次为‘宁杂50’和‘沣油737’,而‘中油155’和‘中油218’的耐旱能力较差。本研究可为耐旱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和耐旱基因的挖掘提供种质资源和基础研究材料。


不同成熟度黄桃非冷害温度下耐贮性及风味差异性分析
《食品与机械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非冷害温度(12~15℃)条件下不同成熟度黄桃果实风味变化规律,确定品质劣变点和安全贮藏期。[方法]以七成熟、八成熟、九成熟‘锦绣’黄桃为试材,研究温度12~15℃、相对湿度85%~90%条件下,果实失重率、腐烂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糖酸和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的变化,并对成熟度、贮藏时间及关键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七成熟果实第25天的腐烂率仅为5%,显著低于八成熟果实第15天的和九成熟果实第5天的(P<0.05);贮藏15~20 d的七成熟果实硬度相当于第10天的八成熟果实和第5天的九成熟果实。九成熟果实于第10天出现蔗糖含量峰值,较其他两个成熟度果实早5 d,贮藏15~25 d的八成熟果实中蔗糖含量显著高于九成熟果实;贮藏0~20 d,七成熟和八成熟果实中山梨醇含量显著高于九成熟果实(P<0.05);整个贮藏期间,七成熟果实中苹果酸、柠檬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成熟度果实;贮藏第0,10,25天,3个成熟度果实的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均可被完全区分开,贮藏第10,25天为果实挥发性物质代谢的关键时间点。贮藏时间和采摘成熟度对果实腐烂率、带皮硬度、果肉组织硬度、糖酸含量和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其中山梨醇与果实硬度、蔗糖、苹果酸和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显著相关,硫化氢类挥发性物质易受贮藏时间、果实硬度和糖酸含量的影响。[结论]12~15℃下,七成熟、八成熟、九成熟果实的安全贮藏期分别为15~20,10~15,5 d。


硒、硅、锶对镉胁迫下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控制羊肚菌镉(Cd)污染,本研究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为实验材料,利用PDA平板培养和PDB液体培养等方法,探究硒(Se)、硅(Si)和锶(Sr)对Cd胁迫下羊肚菌菌丝生长及Cd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下羊肚菌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形态、生物量均受到显著抑制,且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证实Cd胁迫对羊肚菌菌丝造成了损伤作用。相较于单独Cd处理,不同浓度Se+Cd处理后,菌丝生物量提升了25.79%~35.71%,MDA含量降低了48.10%~219.68%;不同浓度Si+Cd处理后,菌丝生物量提升了25.79%~30.55%,MDA含量降低了65.08%~102.85%;不同浓度Sr+Cd处理后,菌落茂密程度与半径均增长且边缘变得整齐,菌丝生物量增加了3.57%~23.01%,MDA含量降低了13.03%~42.8%,对Cd吸收富集量降低了26.29%~32.15%。本研究表明Se、Si和Sr等有益元素对Cd胁迫下羊肚菌菌丝体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添加Sr能够显著降低羊肚菌对Cd的富集吸收。本研究为羊肚菌Cd污染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奥绿缓释肥施用浓度对'紫油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紫油菜’和奥绿缓释肥(slow-release fertilizer, SRFs)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紫油菜’形态、生物量和生理指标来研究奥绿缓释肥不同施用浓度下‘紫油菜’生长发育的特征,确定了适合‘紫油菜’生长发育的奥绿缓释肥的适宜施用浓度。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奥绿缓释肥的5个处理均不同程度优于不施缓释肥的处理(CK),随着缓释肥施用浓度的提高,各指标分别表现为:形态指标和生物量指标,随着施用浓度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加后保持平稳的变化趋势,处理H3 (4 g/L)、H4 (8 g/L)和H5 (16 g/L)在上述2类指标上整体优于CK、H1 (1 g/L)和H2 (2 g/L),但是三者间的差异不具备显著性差异;H3 (4 g/L)的生理指标要整体优于CK及其他4个处理,但是与H4和H5比较,多数指标不具备显著性差异,考虑到施肥的经济性及肥效表现,H3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浓度。此结果对其他十字花科植物的施肥策略有一定指导意义。


岔路黑猪最佳三元杂交组合模式筛选研究
《中国畜禽种业 》 2025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岔路黑猪三元杂交组合的杂交效果,该试验比较巴杜岔、杜巴岔、皮杜岔、杜长岔四种三元杂交试验猪的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以筛选岔路黑猪最佳三元杂交组合。结果表明,巴杜岔日增重显著高于杜长岔组合(P<0.05)。巴杜岔屠宰率显著高于皮杜岔、杜巴岔和杜长岔组合(P<0.05)。巴杜岔p H值显著高于杜巴岔和杜长岔组合(P<0.05)。杜巴岔滴水损失显著高于皮杜岔组合(P<0.05)。巴杜岔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杜巴岔和杜长岔组合(P<0.05)。可见,巴杜岔猪的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肌内脂肪高,是较佳的岔路黑猪三元杂交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