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减氮配施腐植酸对新疆海岛棉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减氮配施腐植酸对新疆海岛棉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海岛棉‘新78’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别设置不施氮(CK)、常规施氮600 kg/hm2(OF1)、减量施氮300 kg/hm2(OF2)、减量施氮300 kg/hm2+腐植酸150 kg/hm2(OF3)、施腐植酸300 kg/hm2(OF4)5个处理,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海岛棉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和叶片SPAD、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及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OF3可显著提高海岛棉的LAI、PAR截获率和叶片SPAD。OF3的LAI在盛铃期达到峰值,比CK、OF2、OF4分别升高7.56%、6.41%、6.37%,与OF1无显著差异(P<0.05)。群体PAR截获率全生育期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OF3盛铃期在垂直距离70 cm处可达0.9以上,且OF3在盛铃期叶片SPAD分别比CK、OF2、OF4高6.00%、4.77%、3.67%(P<0.05),与OF1无显著差异。减氮配施腐植酸可使光合特性保持较高水平,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提高海岛棉产量。整个生育期内,OF1和OF3海岛棉的P_n、GS和Tr均显著高于CK、OF2和OF4,且OF3与OF1无显著差异(P<0.05)。光合参数在盛铃期差异达到最大值,OF1的P_n、GS和Tr分别比OF3高2.62%、1.75%、1.51%,OF1的Ci较OF3降低4.64%。同时,OF3可使海岛棉植株干物质积累比CK、OF1、OF2、OF4提前4~13 d进入快速积累期,海岛棉产量升高6.31%~20.89%,并获得最大的积累速率(1.53 g/d)和生长特征值(60.67),分别比OF1高出25.41%和2.67%。综上,在新疆海岛棉种植中采用氮300 kg/hm2+腐植酸150 kg/hm2(OF3)的施肥策略可显著提高海岛棉LAI和PAR截获率,保持较好光合特性促进产量的形成,有利于实现减氮和产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麦叶蜂种群动态及4种杀虫剂对其室内活性与田间防效测定
《农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麦叶蜂发生为害规律,筛选对麦叶蜂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虫剂,为麦叶蜂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点调查、室内叶片浸渍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明确麦叶蜂田间种群消长规律及4种杀虫剂对麦叶蜂的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2017—2018年麦叶蜂幼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室内药后48 h,25 g/L溴氰菊酯乳油6.25~100 mg/L用量处理、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2.50~2000 mg/L用量处理、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530、5060 mg/L用量处理对麦叶蜂的致死率均超过75.00%。田间药后7 d时,25 g/L溴氰菊酯乳油9.375 g a.i./hm2、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 g a.i./hm2、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75.90 g a.i./hm2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2.00 g a.i./hm2对麦叶蜂幼虫的防治效果在84.13%~97.77%之间。[结论]麦叶蜂幼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25 g/L溴氰菊酯乳油、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对麦叶蜂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在大田轮换使用。


增施微生物肥对设施黄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增施微生物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设施蔬菜栽培过程中微生物肥的使用、土壤改良及提高蔬菜产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蔬菜为黄瓜,以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以不施用微生物肥土壤为对照,采用16S rRNA和真菌ITS区测序,分析微生物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增施微生物肥可增加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细菌丰度和担子菌门的真菌丰度,降低子囊菌门和被孢霉门的真菌丰度;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均匀度和细菌的多样性,降低真菌多样性;通过增加有益细菌的含量、减少病源真菌、丰富种群,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强于对照土壤。【结论】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以改善土壤营养环境,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能源,从而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丰富种群,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


棉花-花生轮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及其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棉花-花生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变化规律,为新疆绿洲农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为长期定位试验,设棉花-花生、花生-棉花、花生-花生(对照)、棉花-棉花4个处理(对照),于各轮作作物收获后取土样,测定0~20 cm, 20~40 cm, 40~6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结果】棉花-花生轮作下,0~2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是棉花连作的2倍左右,且土壤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棉花连作,在0~40 cm土层花生连作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棉花-花生轮作的土壤水解氮含量最高;棉花-花生轮作的花生、棉花产量均高于连作棉花、连作花生,且棉花-花生轮作,较花生-花生连作的花生增产16.33%;2017年花生-棉花轮作下,棉花产量较棉花轮作增产8.2%。【结论】棉花-花生轮作模式可以提高连作棉田土壤肥力,提高棉花和花生产量。


新疆特色乳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新疆特色乳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新疆特色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现场访谈、实地调研、大数据分析等方法采集信息与数据。【结果】新疆特色乳品种繁多,有骆驼乳、驴乳和马乳等,已占据我国特色乳产业的50%。新疆驼乳企业有32家,拥有旺源、中驼、新驼、金驼、骆甘霖、天宏润等品牌,2021年销售额约15×10~8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新疆特色乳虽然种类繁多,但产业链条不完善,产品附加值尚不高,需加大政策扶持、完善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建设和夯实特色奶安全基础等。【结论】新疆骆驼乳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乌鲁木齐市和哈密市,驴乳主要分布在岳普湖县等,马乳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仅有伊犁那拉乳业集团,特色乳产品主要以纯奶粉为主,液态奶、调制奶粉、奶片为辅,衍生产品有肉制品、护肤品和生物制剂等。


硼肥和保水剂配施对甜菜硼吸收利用的影响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甜菜品种‘Beta 796’和‘ST 13092’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以施硼量为主区[包括施硼量0 kg·hm-2(M0)、1.2 kg·hm-2(M1)、2.4 kg·hm-2(M2)、4.8 kg·hm-2(M3)],保水剂为副区[包括保水剂施用量0 kg·hm-2(Z0)、75 kg·hm-2(Z1)],研究硼肥和保水剂配施对滴灌甜菜硼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菜硼含量随施硼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M2处理达到最大。甜菜不同器官硼含量表现为叶片>叶柄>块根,其中M2处理条件下甜菜叶片、叶柄和块根硼含量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6.09%~54.55%、7.17%~49.68%和11.08%~73.70%。与叶丛期相比,收获期甜菜叶片和叶柄硼积累量占比分别降低8%~19%和3%~7%,块根硼积累量占比提高14%~24%。施用保水剂后,甜菜叶片、叶柄和块根硼含量较不施用保水剂处理分别提高10.56%~32.73%、3.66%~25.04%和20.11%~57.38%。相同处理条件下,‘Beta 796’叶片、叶柄和块根硼积累量比‘ST 13092’提高0.45%~15.64%、0.89%~13.72%和1.15%~15.79%。‘Beta 796’和‘ST 13092’品种的硼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42.43%和37.89%。因此,将3.1~3.5 kg·hm-2硼肥和75 kg·hm-2保水剂在叶丛期随水滴施能够实现甜菜增产增效,为新疆甜菜可持续生产管理提供了案例支撑。


不同甜瓜品种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与基因编辑植株的快速获取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甜瓜品种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与基因编辑植株的快速获取。【方法】选用巴吾顿、老汉瓜、其里甘、新密杂11号(86-1)4个甜瓜品种的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侵染甜瓜子叶,采用组织培养法建立老汉瓜的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运用PCR法检测获取基因编辑植株。【结果】从4个甜瓜品种中筛选出老汉瓜为优势品种作为外植体,在MS+6-BA 1.0 mg/L+NAA 0.05 mg/L培养基预培养2 d和共培养3 d,在MS+6-BA 1.0 mg/L+NAA 0.05 mg/L+潮霉素5 mg/L+头孢霉素250 mg/L筛选培养基上继续培养7 d,在MS+6-BA 1.0 mg/L+NAA 0.05 mg/L+潮霉素5 mg/L+头孢霉素250 mg/L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上培养1~2周可见长出的小芽,将诱导芽分别放置于不加潮霉素和加潮霉素的芽伸长培养基上培养,诱导芽在不加潮霉素的芽伸长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比加潮霉素的培养基生长快,可使芽生长至2叶苗期缩短3周,在无菌环境下剪去一个芽提取DNA,并采用RT-PCR方法检测获得21株转化植株。【结论】筛选出基因编辑植株嫩芽,不加潮霉素的芽伸长培养基可将获得基因编辑植株周期缩短3周。


新疆南疆春播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通过研究新疆南疆正播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探索适宜南疆的玉米种植密度。以‘天玉1885’为供试材料,分别在南疆平原区和冷凉区设置6个种植密度,研究2个不同气候区域的玉米最佳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平原区种植密度为9.00万株/hm2时,田间秃尖率和空杆率最低,分别为7.5%和1.9%,穗行数、千粒重和产量较其他处理高,分别为17.8行、348.7 g和15246 kg/hm2;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和8.25万株/hm2处理下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和单棒穗重较高,但是有效穗数较低,产量仅为13232 kg/hm2和14859 kg/hm2;种植密度为9.75万株/hm2、10.50万株/hm2和11.25万株/hm2的处理,虽田间有效穗数最高,但秃尖率、秃尖长、空杆率、单棒穗重、千粒重较低,不易获得高产,产量仅为14529 kg/hm2、13394 kg/hm2和12282 kg/hm2。冷凉区种植密度为10.50万株/hm2时,穗长、行粒数、单棒穗重、穗粒数较其他处理高,产量表现突出为17997 kg/hm2;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9.00万株/hm2和9.75万株/hm2的秃尖长、空杆率、有效穗数较其他处理低,虽千粒重较高,但产量不高,为13908 kg/hm2、14429 kg/hm2和15825 kg/hm2;种植密度为11.25万株/hm2和12.00万株/hm2的处理,虽有效穗数较高,但穗长、单棒穗重和千粒重较低,导致产量不突出,为16581 kg/hm2和15714 kg/hm2。研究发现,平原区玉米种植密度为9.00万株/hm2、冷凉区玉米种植密度为10.50万株/hm2时,植株可通过自身调节协调个体优势和群体结构,获得较高产量。试验结果为南疆春播玉米高产种植提供了理论支撑。


氮磷减施与钾协同共效对加工番茄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系统分析氮磷减施与钾协同作用对加工番茄的生长、养分吸收分配和产量变化的影响,筛选出最适宜加工番茄生长的氮磷钾肥用量,为加工番茄的优质高产及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加工番茄为研究对象,设5个处理。处理1:常规氮磷肥(常规NP);处理2:90%氮磷肥(90%NP);处理3:80%氮磷肥(80%NP);处理4:90%氮磷肥和钾肥(90%NP+K);处理5:80%氮磷肥和钾肥(80%NP+K)。每个处理重复3次。【结果】氮磷减施条件下对加工番茄的品质无显著差异。与常规NP处理相比,90%NP、80%NP处理无显著降低加工番茄的生物量、产量和N、P、K的养分吸收量,90%NP处理优于80%NP处理。【结论】氮磷肥减施条件下配施用钾肥,可以提高加工番茄的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