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草管理方式对李园及其邻近天然林土壤真菌生态功能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李园杂草管理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为土壤健康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自然生草、人工生草、除草剂除草李园及邻近天然槲栎次生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提取土壤真菌DNA,对其ITS基因进行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分析真菌种类的构成、相对丰度、多样性、生态功能类别等。【结果】不同杂草管理李园和天然林土壤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在420~1039个,真菌种类共计14门、51纲、127目、260科、492属,天然槲栎次生林土壤的OTU数量不到李园土壤的一半。4个处理土壤均主要以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主;与天然林相比,李园土壤的担子菌门减少,子囊菌门增加,其中人工生草李园土壤的变化幅度较小、分别为36.79%和32.85%。天然林土壤的红菇属(Russula)占据绝对优势,相对丰度达54.44%。李园不同类型土壤的第一优势属为沙蜥属(Saitozyma),相对丰度为14.54%~38.11%,其中人工生草李园优势较为明显。此外,人工生草李园土壤中梳霉门(Kickxellomycota)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的相对丰度较其他类型高。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天然林与其他李园土壤间α多样性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不同杂草管理方式中,人工生草与自然生草的Simpson指数差异极显著。FUNGuild分析显示,天然林土壤以外生菌根真菌占绝对优势,而李园土壤以腐生真菌和未知真菌为主。【结论】李园人工生草(光叶紫花苕)有利于优势属沙蜥属及低丰度的梳霉门和球囊菌门菌群建立。不同杂草管理方式的李园仅有少量丛枝菌根真菌(球囊菌门),缺少占绝对优势的有益真菌,有益真菌在李树的运用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优势种类的结构导致不同处理真菌群在生态功能上存在差异。
关键词: 杂草管理方式 土壤微生物 生态功能菌群 天然林 菌根真菌


铜与枯草芽孢杆菌协同对产蛋期种鹅生产性能、空肠组织发育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通过研究铜与枯草芽孢杆菌协同对产蛋期种鹅空肠组织发育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的作用,探索在产蛋期种鹅日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条件下铜的添加量。选择46周龄体况相近的产蛋期种鹅12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1公4母),采用2×3因子随机试验设计,枯草芽孢杆菌为125、250 mg/kg 2个添加水平,铜为2、4、6 mg/kg 3个添加水平。Ⅰ~Ⅲ组的铜添加水平为2、4、6 mg/kg,BS添加水平为125mg/kg,Ⅳ~Ⅵ组的铜添加水平为2、4、6mg/kg,BS添加水平为250mg/kg。试验期70 d。对种鹅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进行测定,计算绒隐比;对种鹅盲肠微生物进行16S rDNA多样性检测。结果表明:铜与枯草芽孢杆菌协同对产蛋期种鹅的产蛋率、料蛋比及日采食量影响不显著,对空肠绒毛高度影响显著(P<0.05),对空肠隐窝深度、绒隐比影响极显著(P<0.01)。对样品Alpha多样性进行分析,试验样品的OTU统计覆盖率深度指数值Coverage,Ⅰ~Ⅵ组均大于0.999,表明试验样本中物种被测出的概率极高,样本结果代表了样本中微生物的真实情况。铜与枯草芽孢杆菌协同能促进种鹅空肠组织发育,显著改善种鹅肠道益生菌优势菌群丰度,维持肠道内环境微生态平衡。建议产蛋期种鹅在饲粮中枯草芽孢杆菌添加水平为250 mg/kg条件下,铜适宜添加量为4 mg/kg。


家蚕丝腺响应高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蚕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丝腺是家蚕合成和分泌丝蛋白的唯一器官,温度在丝腺合成丝蛋白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对蚕丝产量和品质都有重要影响。了解丝腺对饲养温度的响应机制对有效调控熟蚕吐丝有重要借鉴作用,以实用蚕品种贵蚕7号为研究对象,在丝腺发育和丝蛋白合成关键时期(5龄期)分别采用20℃、25℃和30℃不同温度条件进行饲养,并取游走期丝腺进行转录组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高温组(30℃)和低温组(20℃)与正常适宜饲养温度组(25℃)相比,共鉴定到109 05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0℃饲养条件下存在67个显著上调表达基因,196个显著下调表达基因;20℃饲养条件下存在101个显著上调表达基因,124个显著下调表达基因。高温组和低温组之间分别存在4个和7个特异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高温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于氨基酸代谢、保幼激素代谢和能量代谢等与丝蛋白合成紧密相关的信号通路,低温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苯丙素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等与物质代谢合成相关的信号通路,共同富集的通路主要集中于物质运输和能量代谢。这说明高温和低温胁迫影响丝腺发育或丝蛋白合成分泌的分子途径既存在显著差异又有部分相似之处,高温可能同时影响到丝腺的发育和丝蛋白的合成来影响蚕丝产量,而低温可能主要是通过能量代谢间接影响丝蛋白的合成。上述结果为理解家蚕丝腺对饲养温度的响应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外源菌剂联合柠檬酸强化龙葵修复土壤镉污染
《环境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对照(CK)、摩西球囊霉菌(GM)、摩西球囊霉菌+柠檬酸(GM+CA)、摩西球囊霉菌+巨大芽孢杆菌(GM+BM)和摩西球囊霉菌+巨大芽孢杆菌+柠檬酸(GM+BM+CA)这5个处理,通过测定土壤全Cd、有效Cd和植株Cd吸收量及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了外源菌剂和柠檬酸添加对龙葵修复Cd污染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CK处理,GM处理龙葵根、茎和叶生物量显著增加35.67%、41.35%和65.38%,GM+BM+CA处理龙葵根和茎生物量显著增加73.38%和75.38%.GM处理提高了龙葵各部位Cd含量但差异不显著,GM+BM+CA处理龙葵叶部的Cd含量显著提高79.34%.GM处理龙葵茎和叶Cd累积量显著提高47.51%和89.58%.GM+BM+CA处理龙葵叶部Cd累积量显著提高226.84%.GM+BM+CA处理显著增加了 Cd由龙葵茎向叶的转运系数,增幅为52.47%.GM+BM+CA处理显著增加了叶的富集系数,增幅为120.53%.此外,联合修复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也产生了影响,特别体现在诱导某些关键微生物类群,如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球囊菌门和油壶菌门相对丰度增加2.00%~5.77%、0.76%~9.96%、2.11%~3.63%和0.54%~2.98%.RDA分析发现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与土壤全Cd呈显著负相关,球囊菌门和油壶菌门与土壤全Cd呈负相关.关键微生物的变化增强了龙葵吸收根际养分和抗Cd胁迫的能力,提高龙葵Cd累积能力,有效降低土壤全Cd含量.综上,摩西球囊霉菌、柠檬酸与巨大芽孢杆菌通过共接种的方式活化了土壤中的难溶态Cd,有助于龙葵富集更多的Cd,同时也与摩西球囊霉菌产生联合修复的效果.富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Cd污染土壤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镉(Cd) 龙葵 微生物菌剂 根际微生物群落 联合修复


水涝胁迫对草石蚕生理特性的影响及抗涝性评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个草石蚕(Stachys sieboldii Miq.)品种为试材,研究水涝胁迫对草石蚕生理特性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对草石蚕的抗涝性进行评价,以期为草石蚕抗涝性鉴定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随水涝胁迫时间延长,3种草石蚕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鲁引1号"和"赣引1号"的脯氨酸(Pro)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贵栽1号"Pro含量则一直升高;"鲁引1号"和"贵栽1号"的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赣引1号"则一直升高;随胁迫时间的延长,3种草石蚕的MDA含量均一直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草石蚕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ro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但相关程度不一致.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抗涝性综合评价,3种草石蚕的抗涝性为赣引1号>鲁引1号>贵栽1号.


不同形态氮肥对薏苡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形态氮肥对薏苡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旨在为其高产高效栽培和理想株型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土壤盆栽试验,以贵州省薏苡主栽品种仁薏1号为供试材料,在相同施氮量(1.6 g/株)条件下设单施硝态氮(N1)、单施铵态氮(N2)、单施尿素(N3)和硝-铵态氮1∶1配施(N_4)处理,以不施氮为对照(CK),分别对薏苡光合作用参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分蘖与分枝等产量构成因素进行测定,并对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施氮可显著增加薏苡茎粗、分蘖数和全株籽粒产量.抽穗期,N3和N4处理的薏苡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N1处理.与N1、N2和N4处理相比,N3处理可显著增加薏苡干物质积累、分蘖数、生物产量(鲜质量)和全株籽粒产量.薏苡全株籽粒产量与一级分枝数、茎粗、一级有效分枝数、分蘖数、有效分蘖数等指标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单施尿素可增加薏苡茎粗、分蘖数和干物质积累,更有利于提高薏苡单株产量.


镉胁迫下镇宁树椒幼苗的转录组分析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贵州地方辣椒品种应答Cd胁迫的耐受机制,本研究以"镇宁树椒"为材料,采用 180 mg/kg Cd(NO3)2 溶液对其幼苗进行处理,分别收集Cd处理 0h、6h及 12h的辣椒幼嫩叶片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有 10867 个,KEGG富集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和昼夜节律-植物等三条代谢通路,暗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镇宁树椒"响应Cd胁迫应答密切相关.qRT-PCR验证进一步证实RNA-Seq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从地方辣椒品种中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为后续培育和创制耐Cd作物新种质提供理论依据.


257份高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来自中国的257份高粱种质资源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贵州酒用高粱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57份高粱种质资源的15个数值型性状和3个描述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估其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在15个数值型农艺性状中,平均变异系数为19.83%,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04,变异系数以最长一级枝梗最大(33.16%),长宽比最小(9.4%);遗传多样性指数以株高最大(2.09),最长一级支梗最小(1.94)。在3个描述型性状中,籽粒颜色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1.69),其次是穗形(1.53),穗型最低(1.30)。相关性分析表明,15个数值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粒长、粒宽均与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86,穗长与最长一级支梗数和叶鞘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8和0.81。主成分分析表明,15个数值型农艺性状可分为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2.40%。聚类分析表明,257份高粱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中的高粱资源具有较大的千粒重,类群Ⅱ中的高粱穗型多为中散型,且株高较矮,类群Ⅲ中的种质主要表现为植株较高。【结论】257份高粱种质资源在18个农艺性状上均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一些株型相关性状(株高、茎节数、茎粗、叶鞘长、穗柄长、一级枝梗、最长一级枝梗、旗叶长)和籽粒相关性状(千粒重、粒长、粒宽和长宽比)之间呈显著关联性,聚类的3个类群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结合贵州高粱株高较高和千粒重较低的特点,第Ⅰ和第Ⅱ类群的部分种质(郎糯1号、泸州红2号、高08、板江高粱-GX、赤水红粱1号、赤水红粱2号、370、黔高7号、433、茅红糯2号、黔高6号、黔高4号、黔高2号、黔高3号、地丁、睁眼三、7103、371、永123、NMG等)可作为贵州酒用高粱遗传改良的育种亲本。


贵州三个生态区不同菜用油菜品种菜薹和菜籽产量比较分析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生态区、不同菜用油菜品种摘薹次数及收籽方式对菜薹和菜籽产量的影响,在贵州省思南县、长顺县和湄潭县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了不同菜用油菜品种在不同摘薹次数和收籽方式下菜薹及菜籽的产量,并估算其产值。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区海拔升高,菜薹和菜籽产量基本呈降低趋势,不同菜用油菜品种、种植生态区与摘薹次数的互作效应对菜薹和菜籽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菜薹产量与菜籽产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在相同种植生态区,油薹6号和硒滋圆1号的菜薹总产量和产值均高于其他3个品种。不同生态区3次摘薹总产量变幅为574.45~1 391.12 kg/667 m~2,摘薹3次后菜籽产量变幅为55.59~94.44 kg/667 m~2;不摘薹菜籽产量变幅为110.00~197.14 kg/667 m~2,不摘薹的菜籽产量是摘薹3次后菜籽产量的1.53~3.52倍。不同生态区不同菜用油菜品种3次摘薹+收籽总产值为2 750.46~6 141.85元/667 m~2,未摘薹菜籽产值为836.00~1 498.26元/667 m~2,3次摘薹+收籽产值是只收菜籽不摘薹的2.96~6.02倍。不同生态区不同菜用油菜品种菜薹和菜籽的产量及产值差异较大,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不同生态区域选择适宜的菜用油菜品种。
关键词: 菜用油菜 菜薹产量 菜籽产量 生态区 摘薹次数 经济效益


不同时期追氮量和比例对糯高粱"红缨子"产量、氮积累、转运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生育期追施比例(拔节期—抽穗期—开花后 10 d:0-0-0 为T1;100-0-0 为T2;40-60-0 为T3;30-50-20 为T4;20-50-30 为T5;20-40-40 为T6,即 6 个处理)对糯高粱的产量、氮积累、转运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氮肥可显著提高糯高粱的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籽粒氮积累量和产量.不同追肥时期和比例组合之间相比,两年的T4 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总量和籽粒氮积累量均最大,与T3 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T2、T5 和T6;两年的T4 产量最大,与T3、T5 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T2 和T6;不同处理间糯高粱的穗长和千粒重没有显著差异,2017 年T4 的穗粒数显著高于T1,2018 年显著高于T1、T2 和T3.2017 年T4 的穗粒重显著高于T1、T2 和T6;2018 年显著高于除T5 之外的其他处理.T4 的氮素农艺效率、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表观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及增收均高于其它处理.综上所述,以T4 方式合理追施氮肥,促进了糯高粱生长、增加了氮肥利用率、穗粒数、穗粒重和最终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是高粱最佳的氮肥施肥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