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00条记录
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对黄壤稻田锌形态转化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长期不同施肥下黄壤稻田锌形态变化规律及对土壤锌有效性的影响,以设立于1995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对象,对比分析不施肥(CK)、氮钾肥配施(NK)、氮磷钾肥配施(NPK)、单施有机肥(M)、1/2有机肥替代1/2化学氮磷肥及全部化学钾肥(0.5MNP)、全量有机肥化肥配施(MNPK)6个处理耕层土壤有效锌及锌形态时序变化规律,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形态锌与有效锌的关系。结果表明,NK处理土壤有效锌和锌活化系数随试验年限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锌活化系数线性拟合方程达显著水平,年下降速率为0.05个百分点。与NK处理相比,2019年,NPK处理土壤有效锌和锌活化系数分别提高了44.1%和1.49个百分点,弱酸可溶态锌和可还原态锌含量分别提高了15.9%和5.3%。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效锌和锌活化系数随试验年限增加呈不断增加趋势,年增长速率分别为0.074~0.124 4 mg·kg-1和0.032~0.063个百分点。与NPK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的处理2019年土壤有效锌和锌活化系数分别显著提高了6.3%~22.6%和0.68~1.47个百分点,弱酸可溶态锌、可还原态锌、可氧化态锌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3.6%~84.0%、32.5%~47.4%、25.5%~36.3%,其占比分别提高了0.6~1.3个百分点、1.7~3.4个百分点、1.2~7.3个百分点,残渣态锌占比降低了3.6~12.0个百分点。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锌与弱酸可溶态锌、可还原态锌、可氧化态锌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残渣态锌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弱酸可溶态锌对有效锌直接通径系数最大,有显著直接正效应,残渣态锌对有效锌有显著直接负效应,可还原态锌和可氧化态锌通过间接影响弱酸可溶态锌对有效锌有较强间接正效应。综上,弱酸可溶态锌是黄壤稻田有效锌的主要来源,可还原态锌和可氧化态锌是有效锌的重要缓存库。农业生产中,可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促进锌向弱酸可溶态锌、可还原态锌、可氧化态锌转化,避免其向残渣态锌累积来提高土壤锌有效性。

关键词: 黄壤稻田 长期施肥 有效锌 锌形态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醋酸预处理对马铃薯炸片含油率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醋酸预处理对马铃薯炸片含油率及品质的影响,以及引起变化的可能机制。对鲜切马铃薯片醋酸预处理1~8 h后水分分布变化,以及醋酸预处理后马铃薯炸片的水油含量、油脂组分、油脂分布以及孔直径、色泽和质构等参数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醋酸预处理后,马铃薯炸片的含水率和含油率都显著降低(P<0.05)。当预处理时间延长至4 h,马铃薯炸片的含油率最低(17%)。对马铃薯炸片细胞结构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经过醋酸预处理后,细胞壁间果胶发生胶凝化,细胞结构相对完整且有着较少的空隙。此外,醋酸预处理后薯片的感官特性显著提升,有着更鲜艳的色泽和酥脆性,为低脂薯片的生产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路。

关键词: 马铃薯薯片 含油率 细胞结构 酸处理 果胶胶凝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科绿肥还田及氮肥减施对黄壤玉米生长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氮肥减施情况下绿肥还田对贵州黄壤玉米产量、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设置不同处理[不施氮肥(0%N)、单施氮肥(100%N)、90%氮肥(90%N)、80%氮肥+绿肥(80%NM)、70%氮肥+绿肥(70%NM)、60%氮肥+绿肥(60%NM)和50%氮肥+绿肥(50%NM)],于2018—2019年连续2 a在贵州省黔西市定位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0%N处理相比,施氮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氮肥减施20%配合绿肥还田能起到稳产或小幅增产的效果,80%NM处理玉米产量2018、2019年分别为10 437、10 554 kg/hm~2,比100%N处理高54、55 kg/hm~2,但差异不显著;能维持或略微提高玉米生物量,80%NM处理玉米生物量2018、2019年分别为18 083、18 239 kg/hm~2,比100%N处理高153、187 kg/hm~2,但差异不显著。2018、2019年氮、磷和钾累积量均以80%NM处理为最高,分别为161.05、37.40、144.54kg/hm~2以及165.79、38.58、149.45 kg/hm~2。氮素农学效率(AEN)、氮素偏生产力(PEPN)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REN)2018、2019年均分别以80%NM、50%NM和80%NM处理最大,分别为21.18、85.33 kg/kg和50.45%以及24.72、82.89 kg/kg和57.86%。当氮肥减施超过30%后,绿肥还田后玉米产量、生物量、养分累积均低于100%N处理,但70%NM处理玉米产量和90%N处理相当。综合来看,豆科绿肥还田替代20%的化学氮肥,可维持玉米较高产量,在豆科绿肥还田基础上,推荐正常氮肥用量的80%即120 kg/hm~2为贵州黄壤玉米的最适氮肥施用量。

关键词: 绿肥 氮肥减施 黄壤 玉米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翻压绿肥减施化肥下贵州猕猴桃果实快速增长期的叶片性状与土壤养分特征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贵州优质猕猴桃园的绿肥利用技术提供支撑。设置等量的不同品种绿肥翻压(毛叶苕子G1、箭筈豌豆G2、黑麦草G3),分别配合不同的化肥减量梯度(100%F、85%F、70%F、55%F、0%F),以不施肥为对照,共设置16个处理,在猕猴桃果实快速增长期,调查测定叶面积、重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土壤养分等,研究施肥处理对猕猴桃生长及园地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翻压毛苕、箭碗减施化肥可显著促进猕猴桃的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磷含量,G1+70%F、G2+85%F的叶面积分别增加了117.33%、110.65%,G1+70%F、G2+85%F的比叶面积分别增加了85.31%、73.10%,G1+85%F、G2+100%F的叶片磷含量分别提高了23.21%、17.86%;翻压毛苕、黑麦草减施化肥可显著促进猕猴桃的百叶重,G1+55%F、G3+55%F分别增加了40.31%、33.77%;翻压这3种绿肥减施化肥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各组含量最高的G1+70%F、G2+100%F、G3+70%F处理分别提高了104%、108%、104%;翻压箭碗减施化肥可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G2+100%F提高了57.6%;翻压黑麦草减施化肥的土壤pH值显著增高,G3+70%F提高了7.17%。双因素方差分析翻压绿肥品种与化肥减量梯度,化肥减施条件下,翻压毛苕处理的猕猴桃最大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显著高于翻压黑麦草处理,翻压毛苕处理和翻压黑麦草处理的土壤pH值显著高于翻压箭碗处理;翻压绿肥条件下,55%F处理的猕猴桃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100%F和85%F,且55%F处理的猕猴桃百叶重显著高于85%F、0%F,100%F和85%F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猕猴桃叶片磷含量显著高于70%F;翻压绿肥与化肥减施的交互作用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49.84%~80.73%。翻压绿肥减施化肥对猕猴桃果实快速增长期的比叶面积有显著提升作用,有利于提高叶片的氮、磷、钾含量向丰产优质的养分范围发展,尤其对叶片磷含量的提升作用明显,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也有显著增高的作用,翻压绿肥条件下减少15%化肥有利于平衡土壤养分,在促进猕猴桃吸收利用的同时保障土壤速效养分,使猕猴桃园向优质方向发展。

关键词: 猕猴桃 绿肥 快速增长期 叶片 化肥减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高产淀粉酶乳杆菌的筛选及其安全性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到可高效降解淀粉且安全的乳杆菌菌株,本研究首先对5株供试菌株(植物乳杆菌JYI-3913和AS1.555、食淀粉乳杆菌CGMCC1.3395、嗜淀粉乳杆菌CGMCC1.3394和副干酪乳杆菌CGMCC1.12731)开展了产淀粉酶能力初筛、复筛及产酶曲线与生长曲线测定实验,以挑选出产淀粉酶能力最佳的菌株,随后对该菌进行了详细的安全性评价,包括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质粒检测、溶血试验、产硝基还原酶、产偶氮还原酶及产生物胺能力检测与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等.结果表明:相同培养条件下,食淀粉乳杆菌CGMCC1.3395的淀粉降解透明圈明显,淀粉降解率可达 97.28%,淀粉酶活性大小为 36.94 U/mL,且该菌株的生长延滞期短而对数期和稳定期长,在供试菌中其综合产淀粉酶能力最佳.该菌株对 22种参试抗生素多表现为敏感或中介,仅对其中氨苄西林、卡那霉素及 4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不含相关耐药基因,不含质粒,因此不具有转移抗生素耐药性基因风险;无溶血性,不产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组胺和酪胺等有害代谢物;小鼠在 14 d喂养期间,正常生长、体重增加,该菌株为无毒级.综上,食淀粉乳杆菌CGMCC1.3395具有极强的产淀粉酶能力和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可为该菌株在富淀粉类食品发酵上的安全应用奠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 乳杆菌 淀粉酶 抗生素耐药性 急性经口毒性实验 安全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抗茎倒材料的筛选与候选基因挖掘

西北植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采用茎秆抗折力指标评价了200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抗茎倒伏能力,据此筛选出极端抗茎倒材料和不抗茎倒材料各1份,随后测定了2份材料成熟期茎秆的理化组分含量,并对2份极端抗茎倒差异材料蕾苔期、盛花期茎秆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为甘蓝型油菜抗茎倒伏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200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茎秆抗折力和茎粗均为正态分布,均属于数量遗传性状,并依据茎秆抗折力和农艺性状筛选出生育期相近,株型相似,茎秆粗度差异不显著,但茎秆抗折力差异显著的极端不抗茎倒材料GY172和抗茎倒材料GY199。(2)GY199的韧皮部比GY172更加致密,而GY172成熟期茎秆中的半纤维素、木质素、中性洗涤纤维及总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GY199,而其纤维素含量极显著低于GY199,即成熟期茎秆纤维素含量与这2个材料的茎秆抗折力呈正相关。(3)蕾苔期、盛花期茎秆转录组测序发现,碳代谢、碳固定、磷酸戊糖途径、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糖酵解/糖异生等途径的14个基因(BnaA10G0056100ZS、BnaC08G0455100ZS、BnaA08G0262400ZS、BnaC08G0239700ZS、BnaA07G0362300ZS、BnaC02G0081300ZS、BnaC04G0273000ZS等)以及纤维素合成相关的9个基因(BnaA05G0152200ZS、BnaA01G0411100ZS、BnaA03G0018900ZS、BnaA03G0037800ZS等)在抗茎倒材料GY199中显著上调表达,这些基因可能参与调控了茎秆强度性状,可作为油菜抗茎倒候选基因。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茎秆抗倒伏 转录组 基因挖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宗地花猪LOX基因CDS区克隆、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宗地花猪LOX(Lysyl Oxidase)基因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区进行克隆和分析,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实验采用RT-PCR克隆方法,以GenBank中公布的猪LOX基因序列为模板,克隆宗地花猪背最长肌组织LOX基因CDS区序列,测序鉴定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构建该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LOX.结果表明:克隆得到LOX基因CDS区全长 1 260 bp,编码419 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 47 009.34 Da,有 45 个磷酸化位点,为无跨膜区域的疏水性蛋白,其核苷酸序列与牛、鸡、黑猩猩、狗、驴、羊、马及人的相似性分别为 90.9%、74.6%、89.2%、91%、91.3%、90.8%、84.4%和44.5%,不同物种间相似性较高,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与牛、羊、驴、狗亲缘关系较近,LOX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本研究首次克隆出宗地花猪LOX基因CDS区全长序列,并成功构建LO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LOX,为进一步探索宗地花猪LOX基因功能及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宗地花猪 LOX基因 克隆 载体构建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橙糖转运蛋白Cit SWEET15基因的表达分析与转运活性检测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等植物糖转运蛋白SWEET(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家族具有葡萄糖、果糖或蔗糖的转运活性,广泛参与光合产物韧皮部装载和卸载,以及花、果实和种子发育等生理过程。为探讨CitSWEET15基因在甜橙果实发育和成熟期间的生理功能,本研究开展CitSWEET15的基因克隆、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和蔗糖转运活性分析。CitSWEET15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长度为918 bp,编码305个氨基酸,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CitSWEET15的理论等电点为6.29,相对分子量为34.15 kDa。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itSWEET15与AtSWEET15、VvSWEET15、LcSWEET15和PuSWEET15为直系同源基因,属于SWEETⅢ类。序列比对表明,CitSWEET15与克里曼丁橘、莽山野橘、金柑、柚、宜昌橙和枸橼的SWEET15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率为98.69%~99.9%,氨基酸序列一致率为97.38%~100%。CitSWEET15和上述柑橘类SWEET15成员,与AtSWEET13的4个蔗糖识别位点和3个蔗糖转运活性相关位点完全一致,说明CitSWEET15和柑橘类SWEET15成员可能均具有蔗糖转运活性。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CitSWEET15基因在甜橙果实的种子和果肉中表达量较高,果肉中CitSWEET15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花后80~140 d较低,随着果实发育显著上调,在花后230 d达到最高水平。将CitSWEET15的C端融合绿色荧光蛋白,然后在拟南芥叶肉原生质体中瞬时表达。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荧光信号分布在原生质体外缘,CitSWEET15定位于细胞膜。通过在酿酒酵母W303a(W303-1A)菌株中异源表达和蔗糖类似物七叶苷孵育,检测CitSWEET15和AtSWEET10(At5g50790,阳性对照)的蔗糖转运活性。表达CitSWEET15的酵母细胞与AtSWEET10相似,其荧光强度显著高于载体对照,表明CitSWEET15具有蔗糖转运活性。因此,CitSWEET15是定位于细胞膜的蔗糖转运蛋白,在柑橘类物种中序列高度保守,参与甜橙果实成熟期间的质外体蔗糖跨膜转运。本研究结果为了解甜橙果实可溶性糖积累提供基础,为改良果实风味和品质提供候选基因。

关键词: 蔗糖 细胞膜 酵母表达 果实成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棘胸蛙胚胎发育观察与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研究

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棘胸蛙胚胎发育过程中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全人工养殖的棘胸蛙作为繁殖亲本,采用仿生态繁殖方式获得受精卵,系统观察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同时分析4个主要发育阶段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棘胸蛙胚胎发育过程与其他蛙类总体相似,但是也存在种特异性.其受精卵为沉黏性卵,卵径为(4.31±0.69)mm,分为动物极和植物极,其中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在水温(24.5±0.5)℃条件下,由受精卵至出膜历时222.94 h,总积温5462.03 h·℃,至卵黄吸尽期历时288.44 h,总积温7066.78 h·℃.按照发育时序可将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分为7个阶段24个时期.酶活性分析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丙转氨酶以及丙二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原肠中期酶活性降低,而谷草转氨酶却在原肠中期酶活性达到最高点,然后持续下降.此外,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4种酶活性均在卵黄吸尽期达最低,而丙二醛含量达到最低点为原肠中期.本试验可为棘胸蛙的繁殖生物学和高效制种技术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棘胸蛙 胚胎发育时序 形态特征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南地区救荒野豌豆种子性状与萌发特性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是一种粮菜兼用的食用豆类作物,也是重要的绿肥和优质牧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显著生态优势。目前关于西南地区救荒野豌豆资源的种子形态鉴定及萌发特性等相关研究存在空白。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救荒野豌豆珍稀濒危野生种质资源,本研究对我国西南地区贵州、四川和云南三省的救荒野豌豆野生种质资源开展了调查收集,共调查了20个县(区),收集到106份形态多样、耐逆性强的野生种质资源。对这些资源的百粒重、粒长和粒宽等8个种子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发现百粒重变异系数最大(92%),百粒重最大的来自云南(9.18 g),最小的来自贵州(0.31 g)。同时发现云南地区的救荒野豌豆与贵州和四川地区的资源在8个性状上均有显著差异。此外,对来自3个地区的3份代表性种质资源开展萌发特性研究,发现机械破皮和浓硫酸处理30 min均可有效打破休眠,显著提高救荒野豌豆野生种质资源的种子萌发率。以上研究结果为我国救荒野豌豆珍稀濒危野生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关键词: 救荒野豌豆 西南地区 野生种质资源 种子性状 萌发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