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浙东白鹅屠宰性能的主成分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浙东白鹅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屠宰性能,取屠宰率(x_1)、全净膛率(x_2)、腹脂率(x_3)、胸肌率(x_4)和腿肌率(x_5)5个性状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指标综合成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4.5143%,基本反映了原指标所提供的信息。


上海市秋季蔬菜硝酸盐含量及风险摄入评估
《环境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上海市秋季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及居民硝酸盐摄入情况做分析和评估,于2009年9~11月从上海市松江、奉贤、金山和浦东4个区的采集了大棚和露地的25个品种439个蔬菜样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的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所有蔬菜样品中,污染程度严重的占41.46%,中、重度污染的占30.53%,轻度的占28.02%.不同种类蔬菜的硝酸盐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菜类、根茎类、瓜类、豆类、茄果类,同类蔬菜不同品种的硝酸盐含量差别也较大.浦东新区叶类、根茎类蔬菜硝酸盐含量大棚明显高于露地,奉贤区和松江区蔬菜硝酸盐含量均值都为露地高于大棚.上海市居民每日通过蔬菜摄入的硝酸盐为445.22 mg,比WHO/FAO的ADI值高出38.42%,研究结果表明需要加强蔬菜施肥的监督管理.


上海地区杂草稻发生分布与危害现状
《上海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两年对上海9个区县稻田杂草稻发生分布与危害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地区稻田杂草稻发生频率由2009年的22.29%上升至2010年的24.07%,乡镇分布率由2009年的75.89%上升到2010年的83.79%。上海地区杂草稻发生面积中的90.0%以上属于零星发生且不造成危害的1级,3级中度以上危害的发生面积仅占3.0%左右,5级严重危害的田块经过防治已经得到初步遏制。上海地区直播稻田和机插秧稻田杂草稻发生与分布趋势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电子束辐照对灰葡萄孢菌分生孢子萌发活性及致病力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灰葡萄孢病菌(Botrytis cinerea)分生孢子为研究对象,采用0.5、1.0、2.0和3.0kGy剂量电子束辐照灰葡萄孢分生孢子,分别测定5℃和25℃培养条件下辐照对灰葡萄孢分生孢子的萌发活性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5℃和5℃培养条件下,2.0kGy处理分生孢子完全萌发时间比对照分别延迟了5和9d;24h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降低了46.57%和33.68%;芽管长度抑制率分别为25.12%和74.29%;分生孢子对草莓的致病力显著降低,25℃培养2d时,经2.0kGy辐照处理后的分生孢子病情指数为4.17;5℃培养15d时,病情指数仅为15.28,显著低于对照。电子束处理可显著抑制灰葡萄孢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及芽管伸长,延迟其萌发时间,降低其致病力,且剂量越高,效果越明显。


基于SNPs标记的猪肉DNA溯源技术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1 CSCD
摘要:建立溯源系统对肉类食品的管理和质量安全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标记方法在肉类溯源的应用中受到了限制,基于生物个体本身基因组DNA特性而建立的DNA溯源标记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在国内首次对猪肉进行了基于SNPs标记的DNA溯源技术研究。采用RFLP-PCR方法检测了猪12个SNP候选标记,以期寻找到多态性信息含量丰富的SNP位点用于猪肉DNA溯源标记,结果发现6个SNP位点符合预期标准,分别是SNP1,SNP2,SNP3,SNP4,SNP5和SNP12,为建立猪肉产品的DNA溯源系统奠定了基础。


绿色荧光蛋白(ZsGreen)基因在长石莼细胞中的表达
《生物技术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主要研究绿色荧光蛋白(ZsGreen)基因在长石莼(缘管浒苔)细胞中的表达。应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抗除草剂bar基因、CMV 35S启动子和SV40双启动子构建了质粒载体PSV-bar-ZsGeen,采用改进的PEG法将质粒载体PSV-bar-Zs-Geen导入到缘管浒苔原生质体中,经过细胞培养发育再生藻株,通过除草剂筛选出阳性藻株,且转化率达38.58%,进一步PCR分子检测和显微荧光检测表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得到表达,为今后转基因浒苔研究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