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1株可利用多环芳烃化合物聚磷菌的除磷特性

贵州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弄清XF-5菌株对多环芳烃化合物(萘和菲)的利用情况,以终浓度为50mg/L的菲和萘作唯一碳源和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磷含量等方法,对多环芳烃化合物(萘和菲)的利用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考察了不同温度、时间、pH、初始磷浓度和接种量对菌株聚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XF-5菌株可以菲和萘作为碳源加以利用,且可耐受多环芳烃化合物存在的生存环境。该菌株在37℃、24h、pH为6.0以及接种量为2%时聚磷效果较好,初始磷浓度为10mg/L时,其聚磷率达80%以上。XF-5菌株在含芳香族化合物的污水除磷方面应用潜力较好。

关键词: 鞘氨醇杆菌 聚磷菌 除磷特性 多环芳烃化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分期追施对潮土区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氮肥分期追施对潮土区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通许县进行了常规施肥和不同氮肥用量分期追施(180kg/hm2、270kg/hm2、360kg/hm2,小喇叭口期和孕穗期各占50%)对8个玉米品种(先单158、郑单958、中博郑单23、济单7号、蠡玉16、浚单20、蠡玉37和迪卡M9)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氮肥分期追施对玉米生长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先单158和浚单20叶片数增加1~2片,株高和穗位总体分别增高2.7~83.6cm、0~27.4cm,茎粗除浚单20外总体增加0.1~0.6cm。与常规施肥相比,分期追施不同用量氮肥对穗行数、2行穗粒数、穗长、穗粗、百粒质量的影响不同,在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增减不一,但其产量总体表现为增加。其中,分期追施氮肥180kg/hm2时,玉米品种总体增产0.23%~34.42%,分期追施氮肥270kg/hm2和360kg/hm2时,除济单7号和蠡玉16外其他品种总体分别增产1.63%~32.35%、0~14.60%,说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养分需求有明显差异性。与分期追施氮肥180kg/hm2相比,分期追施氮肥270kg/hm2、360kg/hm2时,只有浚单20稳定增产0.48%、2.34%,说明浚单20在高量追肥时具有一定增产效果。与分期追施氮肥270kg/hm2相比,360kg/hm2用量时,除先单158、中博郑单23和迪卡M9外,其他品种总体增产0.97%~8.43%。总之,氮肥分期追施增产效果以180kg/hm2用量最佳,根据品种的稳产性表现,首选品种为蠡玉37、郑单958、浚单20。

关键词: 潮土区 玉米 氮肥 分期施肥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栽培种与野生种(Sesamum schinzianum Asch、Sesamum radiatum Schum & Thonn)种间杂交后代的生物学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芝麻栽培种与野生种种间杂交的亲和性,分析杂交后代遗传特征。【方法】以26个基因型(Sesamum indicum L.)与刚果野芝麻(Sesamum schinzianum Asch)和野芝1号(Sesamum radiatum Schum&Thonn)野生种为杂交亲本,借助胚培养技术获得种间杂交后代。采用SSR标记和生物学方法鉴定并分析杂交种F1的遗传特性。【结果】通过胚培养技术获得2 430个种间杂交F1株系,对部分材料的检测表明杂种阳性率为95.83%。刚果野芝麻×栽培种的正反交杂交率分别为34.62%(A)和11.54%(C),野芝1号×栽培种的正反交杂交率分别为100%(B)和19.23%(D)。F1花粉粒存在部分不育和高度不育两种类型,F1自交结实率分别为2.32—2.57粒/蒴果(S.schinzianum×S.indicum)和0.30—2.45粒/蒴果(S.radiatum×S.indicum)。【结论】S.radiatum与栽培种的杂交亲和率高于S.schinzianum。以野生种为母本与栽培种杂交,杂交种F1在株高、根系结构等性状方面超亲表现明显;株系高抗枯萎病;部分F1株系有低自交结实性。

关键词: 芝麻 种间杂交 鉴定 枯萎病抗性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对策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在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对其规划引导和宏观调控、合理规范土地流转、稳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及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发展趋势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杀菌剂种子处理对镰孢菌侵染玉米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皿法和室外盆栽两种方法,分析杀菌剂种子处理(嘧菌脂、咯菌腈、精甲霜灵、克菌丹)单独和复合使用对特定镰孢菌种(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和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的影响。盆栽试验方差分析表明,多个性状其菌株效应表现显著,大多性状的互作等变异效应不显著;室内试验的方差分析表明,除了品种×种子处理间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以外,其余变异来源均表现显著或极显著。两种方法均表明,F.graminearum具有更强的致病力。盆栽试验表明,多数性状的种子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别,就根长和干重来说,使用咯菌腈处理的效果相对较好。室内结果表明,含有咯菌腈和克菌丹处理的种子均具有较好效果,其中以单独使用咯菌腈效果最好。杀菌剂处理对不同镰孢菌菌株具有不同的影响,所有杀菌剂处理对F.graminearum的效果均差于对F.proliferatum和F.verticillioides的效果。嘧菌脂种子处理的效果最差,单独使用咯菌腈的效果最好。

关键词: 玉米 镰孢菌种 种子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83~2010年北京大豆育成品种的亲本地理来源及其遗传贡献

大豆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追溯品种系谱可以揭示品种演变特点,总结亲本选配经验,并指导育种实践。对1983~2010年北京育种单位育成90个大豆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共来源于100个细胞核祖先亲本和25个细胞质亲本,平均每个育成品种有1.11个细胞核祖先亲本。国内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黄淮,国外祖先亲本来源于美国。21个祖先亲本累积核贡献大、衍生品种多,为核心祖先亲本。随着时间推移,现有育成品种作为亲本利用的趋势在增加。相较而言,北京市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较为丰富,但还需加强新种质研究利用,以扩大品种的核质基础。

关键词: 大豆 亲本 地理来源 遗传贡献

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麦后机械化移栽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特点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推广与发展麦后机械化移栽花生种植模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麦后机械化移栽花生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特点。结果表明: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花生和营养钵育苗花生移栽成苗率均为100%,与套种直播花生相比,生育进程近乎同步,而株高和侧枝长度明显降低,表现枝壮枝多节密,花生根系活力和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ATP含量及光合速率提高。7月20日调查,单株入土果针数(早针数)分别显著提高20.0%和12.2%,单株根瘤数分别显著提高31.2%和11.0%;收获期,单株荚果数分别显著提高10.7%和6.1%,饱果数分别显著提高18.1%和12.5%,饱果率分别提高4.0、3.1个百分点,每千克果数少49.9、43.6个,荚果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5.1%和6.5%。另外,两苗互作育苗移栽花生的上述性状更优于营养钵育苗移栽花生。两苗互作育苗移栽花生比麦后直播花生单株荚果数显著提高46.5%、饱果数显著提高129.7%、荚果产量显著提高47.1%、饱果率提高17.6个百分点,单株根瘤数是其3.26倍,每千克果数显著减少。可见,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移栽花生具有较大的增产优势,在小麦花生两熟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 花生 两苗互作育苗 麦后机械化移栽 生长发育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司帕沙星人工抗原合成及鼠源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

西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成并鉴定司帕沙星(Sparfloxacin,SPFX)人工抗原,制备出相应的鼠源多克隆抗体。采用DCC法将半抗原SPFX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及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免疫原SPFX-BSA和包被原SPFX-OVA,采用UV和SDS-PAGE鉴定与分析;用小鼠进行免疫,采用间接ELISA测定多抗血清效价、阻断ELISA鉴定其抑制。结果表明,SPFX与BSA偶联后,波峰右移,并且SDS-PAGE电泳中BSA的泳动速度大于SPFX-BSA,初步说明SPFX与BSA偶联成功;6只小鼠血清效价均达到1×104以上,且3号小鼠多抗血清敏感性最好,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为237.36μg/L。通过系列鉴定,成功制备出司帕沙星免疫原和包被原,获得高效价、特异性好、亲和力较高的鼠源抗SPFX多克隆抗体血清。

关键词: 司帕沙星 人工抗原 合成 多抗血清 ELI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模式在西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无籽西瓜黑帝为材料,研究了施用控释肥、有机-无机混合肥、复合肥(对照)对西瓜产量、品质、植株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肥处理的西瓜产量为58 292.0kg/hm2,比对照增产13.0%,控释肥处理可有效提高西瓜产量;控释肥处理、有机-无机混合肥处理果实心糖含量分别为12.0%、11.7%,显著高于对照;有机-无机混合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96%,比对照提高25.1%.另外,不同施肥模式下西瓜植株叶片光合特性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施肥模式 西瓜 产量 品质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云英配施不同用量化肥对土壤养分、团聚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田间定位试验,探讨翻压等量紫云英条件下,减施化肥对土壤养分、团聚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分布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共设置4个处理,即紫云英还田分别与100%化肥(A1,当地常规化肥施用量)、80%化肥(A2)、60%化肥(A3)和40%化肥(A4)配施。结果表明,尽管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处理间无差异,但在化肥施用量减少到60%或80%情况下,>2 mm和0.25~2 mm团聚体内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却明显提高,有机碳和全氮规律分别为A3>A2、A1>A4和A2>A1>A3、A4;0.25~2 mm团聚体是土壤中占绝对优势的粒级,它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贡献也最大,化肥施用量的减少有利于其形成和积累,这利于良好土壤结构的形成;速效氮、磷随化肥施用量的降低而减少,水稻产量并未下降,大小为A1、A2

关键词: 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