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萌发处理对芝麻及其蛋白质的影响

中国油脂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温度30℃、湿度80%条件下,对芝麻进行萌发,研究萌发处理对芝麻及其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8 h萌发,芝麻中总糖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粗脂肪含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粗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显著,NSI先升高后降低,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在芝麻萌发16 h达到最大,55 k Da处蛋白质参与萌发过程中新陈代谢,必需氨基酸含量升高;经碱溶酸沉制备的芝麻蛋白氨基酸评分在萌发16 h达到最大。

关键词: 芝麻蛋白 萌发 凝胶电泳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绿素仪在河南平原烟区烤烟上的应用

湖北农业科学 2018

摘要:为了研究SPAD-502叶绿素仪在河南平原烟区烤烟叶片上的应用方法,选取河南许昌烟区主栽品种中烟100和豫烟系列新品种豫烟9号作为试验材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天中随着光照度的变化,两个烤烟品种叶片的SPAD值也有相应的变化。综合考虑测量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等因素,上午8:00-10:00是测定的最佳时间段。用酒精棉擦拭测点和SPAD仪测试窗口,发现清洁后测得的结果有显著变化。分别在团棵期、旺长期和成熟期等烟叶生长发育期内对两个烤烟品种不同叶位的SPAD值进行分析发现,顶部完全展开叶的第3片叶测定结果相较于其他叶位变异系数较低,测定结果稳定;将顶3叶叶面分为10个测定位点进行分析发现,主脉中部左右两侧位点均值的变异系数和代表系数都较低,结果的稳定性和代表性为最优。

关键词: SPAD叶绿素仪 烤烟 河南平原烟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香油粉末油脂的制备工艺研究

食品工业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优化芝麻香油粉末油脂的制备工艺。以大豆分离蛋白和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为复合壁材,芝麻香油为芯材,蔗糖脂肪酸酯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复配作为乳化剂,采用真空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芝麻香油粉末油脂。最佳的包埋工艺:大豆分离蛋白与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质量比为5︰1,壁材与芯材质量比为5︰1,乳化剂含量占2%,固形物含量为35%,此时包埋率为88.2%,表面含油率为7.3%。新型的芝麻香油粉末油脂,克服了芝麻香油易腐败氧化、营养损失等缺点,提高了芝麻油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 真空冷冻干燥 芝麻香油 粉末油脂 包埋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香型郑稻19新种质

作物杂志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有特殊香味的稻米深受我国消费者欢迎,是优质水稻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通过基因编辑创制香型优质水稻新种质。水稻中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2是控制香味的关键基因,以适于直播品种郑稻19为供体材料,利用CRISPR/CAS9技术定点突变水稻Badh2基因。获得T0代转基因阳性植株11株,其中9株子粒有香味,检测6个香型T1株系靶点序列,6个株系均发生突变,发现7种突变类型,5种是缺失类型,2种插入类型,其中3个株系(T1-2、T1-3和T1-7)出现双等位突变。6个T1代株系共测序22个单株,检测到纯合突变10株;T2代检测28株,其中纯合突变21株。以潮霉素抗性基因引物检测T1-2、T1-6和T1-7株系后代单株载体脱落情况,T1代3个株系未获得无载体纯合突变单株,T2代中获得8株无载体纯合突变单株,来源于T1-2株系有3株,来源于T1-7株系5株。T0代9株香型单株子粒2-AP含量1.259±0.072μg/g,T1代8个突变株系2-AP含量0.537±0.111μg/g,均显著高于对照郑稻19。考察中选T1-2、T1-7株系的农艺性状,与郑稻19无显著差异。这些无载体突变单株可作为香型种质在种质创新和育种中应用。

关键词: 水稻 郑稻19 香味 Badh2 CRISPR/CAS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圆环病毒2型SYBRGreen Real-time 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华北农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基于SYBRGreen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荧光定量PCR诊断方法,以PCV2 ORF2基因序列为研究对象,构建p MD19T-ORF2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设计特异性引物,对该方法的最适引物浓度、退火进行了优化,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可重复性以及临床样品检出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引物的最佳终浓度为0. 2 mol/L,最适退火温度为55℃;检测限可达到3. 0×10~2个拷贝/mL,而普通PCR检测限在3. 0×10~4个拷贝/mL;溶解曲线分析显示,在77~79℃有单一的溶解峰出现,并与CSFV、PPV、PRRSV、PRV没有交叉反应;组内重复性变异系数为0. 29%~0. 32%,组间变异系数为0. 32%~0. 36%;此外,该方法对临床样品的检出率为81. 5%(31/38),而常规PCR为68. 4%(26/38)。因此,相比常规PCR,该方法更为快速、灵敏、特异、稳定,更适合PCV2临床样品的检测,可为该PCV2早期感染的快速检测提供新方法。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PCV2 ORF2 SYBRGreen Real-time q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金银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摘要:综述了DNA条码、分子标记、液相色谱技术等分子生物技术在金银花中的应用,并简述了金银花组培快繁技术、金银花功能基因克隆情况,为更深入地开展金银花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金银花 组培快繁技术 分子生物技术 基因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品种演替和土壤肥力对小麦产量和磷生理效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5年来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构建不同土壤肥力梯度为平台,研究品种演替过程中籽粒产量和磷效率对土壤肥力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随品种演替小麦籽粒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郑麦0856的产量最高(8 157. 3kg·hm-2),郑麦7698次之,豫麦13的产量最低(5 915. 39 kg·hm-2);不施肥处理(CK)则下降。无论施肥或不施肥处理,100 kg小麦籽粒对磷素的需求量均随品种的演替呈上升趋势。此外,随品种演替,磷的生理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郑麦941 (172. 48 kg·kg-1)的磷生理效率最高,郑麦9023 (145. 79 kg·kg-1)、郑麦7698 (130. 51kg·kg-1)和郑麦0856 (147. 65 kg·kg-1)次之,三者之间差异不明显,豫麦13 (66. 71 kg·kg-1)的磷生理效率最低;同一品种,单施化肥处理(NPK)小麦磷生理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MNPK、1. 5MNPK和SNPK)(豫麦13除外)。同时,品种演变明显提高了磷农学效率;但在施肥条件下,继续增施肥料和养分投入使豫麦13、郑麦941、郑麦7698和郑麦9023的磷农学效率降低;而郑麦0856的农学效率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而增加,与籽粒产量协同提升。因此,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演替在土壤肥力养分充足时籽粒产量显著提高,磷效率也呈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 小麦 品种更替 籽粒产量 土壤肥力 磷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分二号数据的小麦快速识别与精度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目前高分二号(GF-2)卫星遥感数据在农业领域应用较少,尤其是在农作物识别方面应用缺乏的现象,以GF-2 4 m多光谱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河南省北部小麦主要种植区域濮阳县,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和最大似然法)进行小麦种植空间分布信息的快速提取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分类方法对小麦的识别结果非常相似,生产者精度均在96%以上,以支持向量机法最高;用户精度均在98%以上,以最大似然法最高;Kappa系数三者比较接近,均在0.80以上;总体精度均在82%以上,以最大似然法最高,达85.15%;错分误差在2%以下,漏分误差在3%左右,对地物的识别误差总体以最大似然法最低,尤其对小麦、水体、光伏电站的识别精度非常高.综合考虑,在采用GF-2进行小麦识别时,建议采用最大似然法.

关键词: GF-2 小麦 识别 支持向量机 人工神经网络 最大似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花生品种种子休眠性鉴定

种子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种子休眠性是作物的重要性状之一。分别对刚收获和收获后35d的8个花生品种(系)种子进行发芽试验,以评价其休眠特性。结果表明,收获当天种子的发芽率和萌发率都可以作为评价种子休眠性的指标。4个普通油酸品种的休眠性极弱或无休眠期,高油酸品种开农176、开农301、开农71具有一定的休眠性。相关分析表明,种子休眠性强弱与油酸含量、油亚比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亚油酸含量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花生 品种 休眠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源结肠弯曲菌分离鉴定及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三重PCR分子检测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8

摘要:为了探明河南省及周边地区猪源结肠弯曲菌病(campylobacteriosis)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对从省内外的猪场和屠宰场采集的猪结肠及粪便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初步分离培养鉴定.对结肠弯曲菌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A、B、C型毒素基因进行了单一PCR检测与扩增,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结肠弯曲菌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A、B、C型三重PCR检测方法.该三重PCR方法可同时扩增出结肠弯曲菌A、B、C毒素型基因,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从97份猪结肠样品中分离128株细菌,经16SrRNA基因扩增和结肠弯曲菌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确定12株为结肠弯曲菌.本研究为猪源结肠弯曲菌的分离鉴定及结肠弯曲菌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A、B、C型毒素基因扩增提供基础,可用于猪源结肠弯曲菌的鉴定及毒素鉴定、食品安全检测与监测等.

关键词: 结肠弯曲菌 多重PCR 胞致死性膨胀毒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