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829条记录
菜蓟多酚提取工艺及其减脂功效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精准营养产品的研发与资源利用,对菜蓟多酚的提取工艺及其减脂功效进行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干燥方式对菜蓟内苞片、外苞片和茎中多酚、黄酮的提取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P<0.05)影响,以冷冻干燥的效果最佳。经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获得的最优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40%、提取温度80℃、料液比1∶30。本试验条件下,从内苞片中提取的多酚具有最高的体外脂肪酶抑制活性与胆酸钠结合率,脂肪酶抑制率达37.6%,与阳性对照药物奥利司他接近。高脂小鼠模型明确从菜蓟茎、内苞片、外苞片中提取的多酚具有减脂效果,其中,以从内苞片中提取的多酚效果最佳,有助于减小脂肪细胞体积,降低肝脏脂肪堆积,上述指标及小鼠体重增加量、附睾脂肪系数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菜蓟多酚具有减脂功效,应用潜力较好。

关键词: 菜蓟 多酚 提取 减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1D-DenseRNet的罐头真空度数据分类检测方法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食品罐头真空度检测精度低、成本高的问题,为实现食品罐头真空度的无损检测,提高检测速度与精确度,提出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罐头顶部曲线数据,通过1D-DenseRNet模型对曲线数据进行分类的研究。该模型包括多个改进的密集连接模块、门循环单元、注意力层和残差连接模块,提取时序电压序列特征和捕捉长期依赖关系。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网络层对模型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卷积层、结合注意力机制、不同的循环神经网络模块和残差网络结构,观察模型的准确率、模型大小等其他评价指标的变化,设计出最优的网络模型结构。实验数据表明,动量因子设定为0.9,学习率设定为0.000 5时,结合了门循环单元的1D-DenseRNet模型小样本数据集上达到了最高的准确率(98.77%),且模型参数量也相对较小。对比单一的卷积神经网络及其他混合网络,展现了1D-DenseRNet模型处理食品罐头真空度检测任务的优势。

关键词: 罐头无损检测 神经网络 真空度检测 小样本数据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虫苯甲酰胺及其代谢物IN-EQW78对蚯蚓氧化应激及繁殖能力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氯虫苯甲酰胺(CAP)及其代谢物氯虫苯甲酰胺脱水环化物(IN-EQW78)对蚯蚓毒性效应的差异,开展了CAP和代谢物IN-EQW78对蚯蚓的56 d单一暴露实验,探讨2种化合物分别对蚯蚓氧化应激及繁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5 mg·kg-1的CAP暴露14 d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28 d时明显增强;IN-EQW78暴露7 d后,SOD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H-ST)活性增强,而CAT活性降低。IN-EQW78比CAP会更早地引起蚯蚓氧化应激效应,并引发更大的氧化损伤。5 mg·kg-1的CAP处理减少了蚯蚓精子数量,破坏卵巢结构,对生殖系统造成损伤,并进一步抑制蚯蚓繁殖,导致56 d时幼蚓数量显著下降;而IN-EQW78(≥0.04 mg·kg-1)处理对卵巢无损伤,反而引起蚯蚓精子数量增加,从而促进蚯蚓繁殖,显著提高了56 d时幼蚓及蚓茧数量。本研究揭示了CAP及其代谢物对蚯蚓的潜在影响,为农业生产中CAP的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IN-EQW78 赤子爱胜蚓 繁殖毒性 氧化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及新品种'浙及1号'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浙及1号’是从浙江临安清凉峰镇野生白及中选出的新品种。长势旺,叶大,块茎发达。种植第4年,大田设施栽培块茎产量23 611 kg·hm-2,比对照(浙江泰顺地方种)增产39.38%;林下容器栽培块茎产量11 022 kg·hm-2,比对照(浙江泰顺地方种)增产20.32%。白及苷含量4.25%。适宜浙江省大部分地区种植。

关键词: 白及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3-2022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病虫害防治直接关系着粮食稳产增产。本文在对2013年至2022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的分析基础上,总结回顾了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特点、发生面积和为害损失等情况,分类梳理了水稻病虫害防治面积、挽回损失以及主要措施应用等防控概况,尤其是针对近年来生态调控、天敌保护和利用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总结,同时分别从技术覆盖、内容集成等角度分析探讨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成效,并对下一步绿色防控工作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旨在为我国未来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 发生特点 绿色防控 技术集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3种有机肥对衰弱病杨梅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衰弱病东魁杨梅为试验材料,设置基施鸡粪基质生物有机肥(BF)、羊粪(SM)、猪粪(PM)、复合肥(CF)及不施肥(CK)5 个处理,结合主成分分析对各处理的营养生长及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探究有机肥对衰弱病杨梅营养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及CF处理相比,BF、SM与PM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硼、有效锌含量,提高土壤pH,均显著促进杨梅营养生长,梢长增加 22.13%~30.74%、梢粗增加 10.40%~11.07%、叶长增加 4.99%~7.26%、叶宽增加 4.35%~5.35%、叶厚增加 4.17%~7.92%,叶绿素含量(SPAD)提高 8.35%~11.29%.经主成分分析 5 个处理肥料效应综合评价排序为PM>BF>SM>CF>CK.基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及衰弱病杨梅营养生长.建议杨梅产业上轮换使用有机肥以恢复衰弱病杨梅树势.

关键词: 有机肥 杨梅衰弱病 土壤养分 营养生长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猴头菇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检验猴头菇多糖是否能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评估粪便中微生物菌群变化对机体代谢的潜在影响,以成年健康小鼠为研究对象,用猴头菇多糖灌胃8 d,采集小鼠粪便,扩增粪便中微生物16S rRNA基因的V3-V4区,进行菌群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比较。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猴头菇多糖处理组粪便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丰富度和群落差异,厚壁菌门和变形杆菌门与未用猴头菇多糖处理组对比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KEGG功能预测分析表明,粪便菌群的基因功能主要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肪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等功能有关。猴头菇多糖处理组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含量与未用猴头菇多糖处理组相比高出14.7%,短链脂肪酸的组成比例也有较大变化。综上可知,猴头菇多糖通过调节小鼠粪便菌群多样性影响其代谢途径,发挥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猴头菇多糖 16S rRNA 粪便 短链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铁的生理功能及铁添加剂在妊娠母猪生产中的应用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铁作为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在母猪妊娠期间的需求量增加。铁缺乏不仅会降低母猪的繁殖性能,还会影响仔猪的早期生长发育,增加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风险。本文综述了铁的生理功能,探讨了铁对妊娠母猪繁殖健康的影响,并总结了不同铁添加剂在妊娠母猪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妊娠母猪生产中铁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妊娠母猪 健康 繁殖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激光-视觉融合的配怀猪舍内导航建图技术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规模生猪养殖场猪舍内复杂设施环境下,现有的纯激光或纯视觉主流导航技术精度不够,影响移动智能装备作业效果的问题,研究建立了深度相机内参标定、激光雷达与深度相机数据融合的前端里程计、后端全面优化、回环检测和建图等方法,比较研究了利用激光-视觉融合建图技术构建的配怀猪舍通道和走廊二维栅格地图和点云地图的效果。结果显示:融合建立的二维栅格地图较单激光雷达建图的信息量更多,能显示直观的点云图,较完整地展示实际场景中的道路信息与色彩信息,起点与终点坐标的相对误差范围分别为0.02%~0.33%、0.48%~1.62%,明显低于3种算法的激光建图,具有良好的精度和建图效率。

关键词: 激光雷达 深度相机 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 融合导航建图 猪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海白和大房枇杷F1代叶、花和果抗氧化活性分析与评价

果树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枇杷F1代的叶、花和果中总酚、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多样性,以期为枇杷新品种选育与功能性物质成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Folin-Ciocalteu法、亚硝酸钠-三氯化铝法、DPPH(1,1-二苯基-2-苦基苯肼)法、ABTS[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法、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法测定亲本宁海白(Ninghaibai)和大房(Oobusa)及其29个杂交F1代的叶、花、果中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对其进行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抗氧化活性综合评价。【结果】F1代的叶、花、果中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变异系数为9.51%~49.48%,除花的总酚含量外,其余各性状分离广泛并且叶中性状的遗传变异相较花、果更为丰富。此外,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在杂交后代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花>叶>果。相关性分析表明,叶、果中的总酚、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极显著相关,花中的总酚、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具有一定相关性,但性状在叶、花、果等不同器官间无明显相关性。可通过APC(antioxidant potency composite)指数与聚类分析在杂交后代中筛选出抗氧化活性较强的株系。【结论】枇杷杂交F1代的总酚、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存在丰富的多样性,总酚和类黄酮是枇杷叶、花、果中重要抗氧化活性成分,总酚、类黄酮以及抗氧化活性在不同器官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高抗氧化活性枇杷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枇杷抗氧化物质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枇杷 总酚 类黄酮 抗氧化活性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