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荆半夏类原球茎组培快繁体系的优化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荆半夏为试材,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及消毒方法对内生菌的影响,并系统地研究了外植体及细胞分裂素对类原球茎诱导的影响、类原球茎向种茎转化的方法,以期为提升半夏类原球茎途径组培快繁效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叶片未展开时叶柄作外植体,内生菌污染较少,诱导类原球茎效果好。外植体用升汞浸泡前用0.1%苯扎溴铵溶液浸泡3 min有助于降低内生菌污染率。幼嫩的叶柄在培养基MS+TDZ 0.5~1.0mg·L~(-1)上能较好地形成类原球茎。类原球茎在组培过程中形成根和叶柄后移栽较好,类原球茎在培养基1/3MS+6-BA 0.5mg·L~(-1)+NAA 0.1mg·L~(-1)上能较好形成丛生苗,丛生苗移栽后可形成小块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咖啡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及其表征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四种预处理方法,包括超声波、微波、湿磨、高压爆破,辅助纤维素酶提取咖啡果皮(CP,coffee peel)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SDF,soluble dietary fiber),利用上述实验组与不做预处理的对照组比较产品的得率及色差值,测定产品持水力、膨胀性等物理特性,并对产品的单糖组成、流变特性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手段对SDF得率影响较明显,湿磨预处理的产品的得率最高,为14.65%,产品整体亮度适中,颜色红棕,适度偏黄,不同预处理下产品色差值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SDF产品持水力、溶胀性高于对照组,吸油力低于对照组;红外光谱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SDF产品均具有多糖的吸收峰,主要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塔罗糖、甘露糖、半乳糖5种单糖组成,预处理对SDF产品的热流性质影响较小,对流变特性影响较大,其黏度及剪切应力均有所减弱,所有样品都具有显著的假塑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植物精油对采后红毛丹的保鲜作用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保研-7号"红毛丹为供试水果,测定3种精油(芥末精油、丁香精油、诺丽精油)处理对其常温保鲜的效果,在筛选适宜浓度基础上,探讨各精油适宜处理水平对红毛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褐变抑制效果和药害发生,明确芥末精油、丁香精油和诺丽精油对采后红毛丹的适宜处理浓度分别为0.004、0.016、0.008 m L/kg。22℃下持续8 d的贮藏期试验结果表明,贮藏结束时,褐变指数依次为诺尼精油>丁香精油>芥末精油;芥末精油在维持果实L值和硬度、丁香精油在维持果实a值和b值、3种精油在维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膜完整性(相对电导率表示)方面均呈现出良好效果。基于上述3种植物精油对采后红毛丹的保鲜效果及其本身的天然属性,上述植物精油均呈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ISSR和SRAP标记的69份红毛丹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构建
《中国南方果树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筛选出的多态性高、谱带清晰的8条ISSR引物和18对SRAP引物分别对海南省保存的69份红毛丹种质资源进行PCR扩增,8条ISSR引物共检测到425条多态性条带,其中品种(系)特异条带47个,平均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为0.928,可鉴别的种质资源数25~67份;18对SRAP引物共检测到894条多态性条带,其中品种(系)特异条带69个,平均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为0.936,可区分的种质资源数为17~63份。综合各项指标,利用ISSR16和ISSR5引物21个条带用于构建红毛丹种质DNA指纹图谱,该图谱可有效区分69份红毛丹种质资源。
关键词: 红毛丹 种质资源 ISSR SRAP DNA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玉米WRKY转录因子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WRKY转录因子在玉米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生物信息方法,从玉米基因组中得到3个同源性较高的WRKY家族基因:ZmWRKY1-like、ZmWRKY4-like、ZmWRKY21-like。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这3个基因在玉米不同组织及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3个基因在玉米的不同器官中都有表达,但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200mol/L NaCl胁迫处理后,ZmWRKY21-like基因呈上调表达;200g/L PEG6000胁迫处理后,ZmWRKY1-like基因出现下调表达;4℃低温胁迫下,3个基因的表达都没有出现显著变化。上述结果表明,ZmWRKY1-like和ZmWRKY21-like基因可能分别参与玉米植株对干旱和盐胁迫的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洋常春藤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HhMVD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Mevalonate diphosphate decarboxylase,MVD)是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为研究其在洋常春藤中的基因功能,通过RT-PCR和RACE技术从洋常春藤叶片中克隆获得HhMVD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通过RT-qPCR技术分析其表达规律.结果表明:RACE克隆获得的HhMVD基因cDNA序列全长1 799 bp,包含一个完整开放阅读框(ORF)1 263 bp、5′非编码区(5′UTR)192 bp、3′非编码区(3′UTR)344 bp;该基因编码420个氨基酸,分子质量46.6ku,理论等电点为6.57,不含跨膜区,属于非分泌型蛋白;HhMVD蛋白具有GHMP激酶N端结构域,属于甲羟戊酸激酶系列,与刺五加、人参、三七等同科植物亲缘关系较近.RT-qPCR结果表明,洋常春藤中HhMVD基因的时空表达相对稳定,但与常春藤皂苷含量差异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洋常春藤HhMVD基因的成功克隆及表达分析研究,为深入探讨其基因功能、阐明其在常春藤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洋常春藤 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 RACE克隆 实时荧光定量PCR 相对表达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uEChERS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莲雾中植物生长调节剂
《分析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检测莲雾中氯吡脲等1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莲雾样品经改进的QuEChERS方法进行前处理,UPLCMS/MS法测定。氯吡脲等1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质量浓度在5.0~500.0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检出限在0.10~1.50μg/kg之间,平均加标回收率在71.0%~12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6%~11.2%之间。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度高、成本较固相小柱萃取低廉等优点,可用于莲雾中氯吡脲等1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检测。
关键词: 莲雾 植物生长调节剂 QuEChERS方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洋常春藤β-AS基因的全长克隆与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β-香树素合成酶(β-AS)是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可以催化形成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骨架结构。本研究利用RACE克隆技术克隆并分析了洋常春藤中的β-AS基因,结果表明:洋常春藤β-AS基因的c DNA全长2784 bp,命名为Hhβ-AS(Gen Bank登录号:KU942522),其包含编码763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预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87.8 k D,理论等电点为5.94。经过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洋常春藤中的β-AS与刺楸的β-AS同源性最高,达到96%。通过RT-q PCR分析Hhβ-AS基因在洋常春藤中的时空表达规律,表明Hhβ-AS基因与常春藤皂苷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为探讨其在常春藤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以及深入的研究该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朱砂叶螨为害前后抗、感木薯品种叶组织中无色花青素还原酶活性差异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木薯单宁酸合成关键酶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eucoanthocyanidin reductase,LAR)在木薯抗螨中的功能与作用,本研究分析朱砂叶螨为害前后抗、感木薯品种不同叶龄组织LAR酶活性变化差异。结果表明:朱砂叶螨为害1、8 d时,高感木薯品种BRA900的未展开叶、展开幼嫩叶、顶芽下第3叶、中下部叶片的LAR酶活性分别为螨害前的1.38倍和1.44倍、1.33倍和1.48倍、1.42倍和1.43倍、0.82倍和0.50倍,除了中下部叶片螨害8 d的LAR酶活性显著降低外,其余叶片LAR酶活性在螨害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朱砂叶螨为害1、8 d时,高抗木薯品种C1115的未展开叶、展开幼嫩叶、顶芽下第3叶、中下部叶片的LAR酶活性则分别比螨害前显著提高2.13倍和2.41倍、2.02倍和2.09倍、2.02倍和2.04倍、2.01倍和2.03倍(p<0.05)。上述结果为阐明LAR酶活性显著提高与木薯品种抗螨能力的相关性及田间朱砂叶螨主要为害木薯中下部叶片提供了初步证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3S技术贵州省油梨种植区规划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基于3S技术,全面、系统、精细地规划了贵州油梨种植区范围及面积,旨在为国内油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1995年至2014年贵州省主要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及海拔图、坡度图和土地利用图,结合油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气候环境的要求,分析影响贵州油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关键因子,建立经度、纬度、海拔、坡度等地理因子与关键因子关系模型,从而确定贵州油梨的最适种植地域及面积。贵州油梨种植适宜区总面积为1.090 244×105 hm2,共分布在贵州赤水市、习水县、兴义市、望谟县、黎平县、镇宁县、关岭县、安龙县、罗甸县、晴隆县、普安县、兴仁县、贞丰县、荔波县、紫云县、平塘县、册亨县共17个市(县)。将油梨种植适宜区分为两种类型:优势区和一般区,其中种植优势区的面积为9.560 127×104 hm2,占87.69%,总体分布在南盘江流域、北盘江流域及红水河流域范围内;一般种植区的面积为1.342 313×104 hm2,占12.31%,分布在赤水河流域、都柳江流域、漳江流域。将3S技术应用到农业布局区划中,可准确、高效的指导农作物的未来发展区域。本研究成果可为贵州油梨产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发展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油梨(Persea americana)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