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机器视觉的吸鱼泵过鱼量计数系统试验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吸鱼泵过鱼数量的自动计数,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吸鱼泵过鱼量计数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过鱼管道、相机、光源及工业平板电脑组成;采用全遮光设计,其中过鱼管道使用透明有机玻璃材质;采用背光照射方式获取鱼类轮廓信息.围绕计数装备的工作特点,提出一种双兴趣线(Double line-of-interest)计数方法,结合鱼类投影面积分析,构建视频切片面积变化特征.对比不同的学习算法对特征向量分类结果,选取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实现过鱼数量统计.结果显示,计数系统能够实现过鱼数量统计,平均计数精度≥90%.研究表明,该计数算法能够有效区分重叠和粘连状态,有效提升了系统的鲁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水系广西江段鱼类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对珠江水系广西江段15个站位的鱼类群落展开了调查,共采集渔获物67985尾,隶属于23科134种,鲤形目种类(92种)最多,占总数69%.采集到外来生物11种,其中,罗非鱼几乎遍布整个广西水域,说明广西江段外来水生生物入侵严重.各江段以小型鱼类居多,鱼类小型化严重.空间分布呈现一级河流物种多样性指数高,均匀度高;二级河流多样性指数低,均匀度低的趋势.特别是经过十级水电开发后的红水河江段,渔业资源量最低,鱼类群落结构与其他江段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结果是珠江水系自然渔业资源长期调查的一部分,将对广西渔业资源多样性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珠江水系 鱼类调查 多样性 空间分布 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TensorFlow的水族馆鱼类目标检测APP开发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研究中取得突破进展,带动了目标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目标检测技术开发水族馆鱼类目标检测APP,可以增强游客参观体验,提升科普效果.针对水族馆拍摄的80种鱼类,首先,使用LabelImg软件进行目标标记,再利用标记的目标导出成tfrecord数据;其次,选择ssd_mobilenet_v1模型进行数据训练,通过20万次的迭代训练获取到鱼类目标检测模型;最后,利用TensorFlow多目标检测API调用模型,定义2个接口和12个类,开发出Android系统手机APP.经过80种鱼类1 620张图片测试,正确率为92.59%,华为MHA-AL00手机目标检测平均时间40 ms.使用鱼类目标检测APP,能实现水族馆鱼类快速识别、多鱼类目标实时检测,可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辅助科普量化评价.
关键词: 水族馆 目标检测 TensorFlow AP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波消解-连续光源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中华绒螯蟹腹部和腿部肌肉中8种金属元素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大闸蟹,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和我国的东部沿海省份[1],中华绒螯蟹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2]。随着中华绒螯蟹需求量的迅速增加,我国的东南沿海省份开始大规模人工养殖,2017年我国的中华绒螯蟹产量达到了812 103t[3],基本上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但优质蟹的数量还远远不足。目前针对中华绒螯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脂肪酸及其风味物质组成方面[3-5],对其矿物元素方面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长茎葡萄蕨藻黑褐病的病原学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大连某养殖场发生黑褐病的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lentillifera)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CL2017070801002。采用该菌株浓度为10~3~10~8 CFU/ml的菌液浸泡感染长茎葡萄蕨藻,在7 d内,每个感染实验组的藻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黑褐色典型发病症状,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CL2017070801002对长茎葡萄蕨藻有致病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藻体细胞壁表面聚集大量细菌,随着侵染时间加长,细胞组织破裂死亡。研究表明,CL2017070801002为本次发现的长茎葡萄蕨藻黑褐病的病原。结合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氯霉素、四环素、氟罗沙星、强力霉素和氟苯尼考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克拉霉素等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药物不敏感。本研究为长茎葡萄蕨藻的细菌性病害防治提供了有益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锦鲤墨蝶呤还原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定位分析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SPR在锦鲤体色形成中的作用,实验利用RACE技术获得spr cDNA全长序列,并分析其时空表达模式,同时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PR蛋白在皮肤、鳍条和鳞片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pr cDNA全长879 bp,包含132 bp和134 bp的5′和3′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510 bp,编码170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锦鲤SPR具有保守的adh_short_C2结构域,与金鱼相似性高达97.7%。spr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皮肤的表达量最高。spr在锦鲤个体发育的4个阶段表现为先降后升。纯红、纯白及红白3种体色锦鲤皮肤、鳞片和鳍条中sp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基本一致,在纯红锦鲤皮肤中表达量最高,红白锦鲤白色皮肤、鳞片和鳍条的表达量最低。SPR组织定位分析显示,红色锦鲤和白色锦鲤皮肤中均检测到阳性信号,其中红色皮肤阳性信号强度高于白色皮肤。研究表明,spr可能与锦鲤红/黄色素细胞的分化和形成具有一定相关性,参与了锦鲤体色的形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鲤新品系肌肉脂肪酸组分与形体指标的关联分析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黄河鲤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形体指标的关系,从黄河鲤新品系G3代中随机挑选18尾,测定其各项形体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组分,分析PUFA与各项形体指标间的相关性,并随机选择12尾鱼进行线性相关验证.结果表明:除吻长与体重相关显著外,其他形体指标与体重相关极显著; PUFA与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14:0、C18:0、C18:1、C20:3、C20:4、C22:4相关显著, PUFA与C16:0、C20:2、C22:6相关极显著;更为重要的是, PUFA与体长/体高呈负相关,与眼间距呈正相关.这一研究提示可通过鲤外形指标对黄河鲤新品系肌肉PUFA含量指标进行选择,从而为黄河鲤新品系的选育提供新的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中部全新世以来海山深潜区有孔虫的地球化学记录及反映的气候变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孔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够捕获或黏附周围海水中的钙质或硅质形成自己的壳体,因此有孔虫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记录古气候、古海洋和古环境信息。以2017年蛟龙号第136潜次在南海珍贝海山底部约2 500 m水深位置精准采集的柱状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G.ruber以及G.sacculifer两类浮游有孔虫壳体的Mg/Ca以及碳氧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自12.6 ka以来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SST)的变化范围为24.4~29.3℃,平均温度为26.2℃,并能够识别出明显的气候突变事件,在时间范围上与新仙女木事件和全新世东亚夏季风突变事件大致吻合。这些突变事件可能受控于ENSO活动和热带辐合带(ITCZ)平均位置的纬向移动,并与北大西洋冰筏事件具有遥相关。此外,发现全新世期间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和G.ruber的碳同位素分馏值Δ~(13)C_(G.sacculifer-G.ruber)与SST变化有关,SST降低时,Δ~(13)C_(G.sacculifer-G.ruber)呈负偏;而在SST升高时,Δ~(13)C_(G.sacculifer-G.ruber)呈正偏。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Mg/Ca 氧同位素 碳同位素分馏 黄岩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特征
《海洋地质前沿 》 2020 CSCD
摘要:按照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体疏导方式划分,渗漏系统是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形成的主要模式。关键成藏要素包括温压场、气源等,温压场主要控制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平面分布和纵向分布;海底热流低值区有利于形成天然气水合物,但在海底热流超高的海域,只要有充足的气源供给,在高甲烷通量区深海浅表层也可以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而且往往与泥火山、气烟囱等特殊地质体伴生,形成致密的数米厚层状天然气水合物藏。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气源主要是有机热解成因气,一般其深部均发育有成熟的含油气盆地,有烃源层广泛分布,并且干酪根发生过明确的生烃过程,形成的热解甲烷气通过断层、气烟囱等破碎带垂向运移通道渗漏上升,在温压场控制的相平衡区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因此,海底热流值较高的海盆也是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形成的有利海域。
关键词: 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 高热流 温压场 有机热解成因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