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控释尿素和有机物料添加提高黄壤冬油菜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田间试验探讨控释尿素和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黄壤冬油菜产量、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为贵州黄壤地力改善以及冬油菜丰产提质提供科学依据.于 2018-2022 年连续 4 年在贵州省贵阳市开展控释尿素和不同有机物料添加长期定位试验,以冬油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不施氮肥(U0)、控释尿素(CRU180)、普通尿素(U180)以及在普通尿素施用下配施 3 种有机物料[秸秆(U180+S)、生物炭(U180+B)和商品有机肥(U180+O),均为 3000 kg/hm2],在冬油菜收获后,分别测定不同处理冬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生物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与U0 处理相比,CRU180 和U180 处理冬油菜产量分别提高 732.5 和 588.8 kg/hm2,配施有机物料后,U180+S、U180+B和U180+O处理冬油菜产量较U180 处理分别增加 516.9、662.6 和 622.0 kg/hm2,其中以U180+B处理冬油菜产量最高,为 2646.8 kg/hm2.与U0 处理相比,CRU180 和U180 处理冬油菜地上部生物量显著增加;与U180 处理相比,配施有机物料显著提高冬油菜地上部生物量,4 年均以U180+B处理最优,但与U180+S和U180+O处理差异不显著.冬油菜氮磷钾累积量均以U180+B处理最大,4 年平均值分别为 164.7、31.9 和 139.1 kg/hm2.CRU180 处理氮素农学效率(AEN)、偏生产力(PEPN)和吸收利用效率(REN)高于U180处理;配施有机物料后,U180+S、U180+B和U180+O处理冬油菜AEN、PEPN和REN较U180 处理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以U180+B处理最高,分别为 6.95 kg/kg、14.70 kg/kg和 38.43%,高于其他处理.U180+S处理冬油菜经济效益为 7109.9 元/hm2,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控释尿素和有机物料(秸秆、生物炭和商品有机肥)添加均能提高冬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及利用,且以配施生物炭冬油菜产量最高,但配施秸秆冬油菜经济效益最优,建议在贵州黄壤区冬油菜生长季,正常肥料施用量情况下,可施用控释尿素替代常规尿素,且适当增施外源有机物料以保证冬油菜的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
关键词: 控释尿素 有机物料 黄壤 冬油菜 产量 养分吸收利用


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E对贵州黑山羊生长性能、免疫指标以及肉品质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E对贵州黑山羊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生长状况良好、平均体重为(21.66±1.64)kg的贵州黑山羊44只,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每组11只,对照组和试验1、2、3组维生素E添加量分别为0、50、250、500 mg/(d·只),预试期7 d,正试期120 d,每天测定各组黑山羊的采食量,每隔30 d测定各组黑山羊的体重.试验结束后计算各组黑山羊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采集各组黑山羊血液,测定血清免疫指标;每组随机选取3只黑山羊进行屠宰,测定肉质性状以及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组的ADG提高了16.23%,免疫因子含量也有提高,其中IgA和Ig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肌肉剪切力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粗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维生素E添加量为250 mg/(d·只)时提升贵州黑山羊生长性能、免疫性能以及改善肉质指标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 维生素E 贵州黑山羊 生长性能 免疫指标 氨基酸 脂肪酸


基于PacBio Iso-Seq构建低温胁迫后中华蜜蜂工蜂全长转录组
《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东方蜜蜂Apis cerana在中国地区分布最广泛的亚种,在地理适应和生态多样性方面有显著优势.中华蜜蜂的低温适应性优于西方蜜蜂A.mellifera,可用于高海拔高山地区和冬季蜜源的采集,该性能在生产方面有重要作用,探究中华蜜蜂低温耐受性可有助于优良品系的筛选,为农业经济创造更大价值.[方法]收集分别在常温(25.0±0.2)℃(对照)和低温(4.0±0.2)℃下处理6 h时的中华蜜蜂3,10和21日龄工蜂6组样本,进行转录组二代测序(Illumina RNA-Seq)和全长转录组三代测序(PacBio Iso-Seq),利用二代测序数据对三代测序数据进行校正,基于高质量的测序数据对比NR,NT,Pfam,KOG/COG,Swiss-Prot,KEGG和GO数据库,对新转录本和新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中华蜜蜂工蜂6组样本全长转录组测序分别获得71.17,42.76,58.82,53.45,40.33和42.79 Gb读段,平均N50达到205895 bp,质控后得到164194条一致性序列;通过比对到东方蜜蜂参考基因组可获得21519条新转录本,与中华蜜蜂物质代谢、神经系统和信号转导等密切相关,且不同日龄中华蜜蜂受低温胁迫后,物质代谢、细胞发育、寿命及神经发育等受到影响,同时还鉴定到28647条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其中lincRNA和sense_intronic两种类型LncRNA的占比最多,分别为35%和45%.[结论]本研究利用矫正后的中华蜜蜂工蜂PacBio Iso-Seq转录组数据鉴定到大量未注释的新基因和新转录本,并对其进行了功能注释,分析了LncRNA的数量和类型,研究结果完善了东方蜜蜂参考基因组,为中华蜜蜂抗寒机制的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数据背景.
关键词: 中华蜜蜂 低温 转录组 参考基因组 发育阶段 PacBio测序


基于无人机和遥感技术的蔬菜表型信息采集与监测研究
《南方农机 》 2024
摘要:[目的]基于无人机与遥感技术,致力于实现蔬菜生长动态的精确监测与信息采集.[方法]通过搭载多光谱和热红外传感器的无人机,构建了高效的低空遥感系统,能够获取高辨识度的影像数据.针对蔬菜的表型特征提取,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图像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了对单株植株的分割与参数测量.基于多时相信息,运用LSTM等模型构建了精准的生长预测模型.[结果]在贵州清镇地区的标准化蔬菜高效生产基地进行的三年连续监测表明:1)本研究所提出的技术路线能够有效实时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实现了高精度的表型参数提取和生长状态预测,平均相对误差控制在6%以内.2)基于多时相信息,构建的LSTM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和预测蔬菜的生长曲线,验证集上的R~2和RMSE分别达到0.89和3.6.3)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结球白菜样本点LAI的变异系数为0.074,达到较高的生长均匀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监测系统能够为蔬菜的生长全过程提供精密化监测,为设施农业的数字化管理与智能控制提供有力支撑.


标志技术在渔业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现代畜牧科技 》 2024
摘要:增殖放流作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是国内外在渔业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修复领域采用的普遍方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是增殖放流工作体系中的核心环节之一,有助于掌握放流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指导增殖放流工作。标志技术是渔业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主要方法,对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标志技术在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作简要介绍,旨在为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提供技术参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甘薯产业发展SWOT分析
《南方农业 》 2024
摘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扶贫政策的支持和浓厚的社会文化底蕴,在当地已经形成具有特色的甘薯文化,不仅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而且逐步使甘薯生产产业规模化,但是,当地甘薯产业存在种植规模化程度低、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人才资源匮乏、科技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等问题。通过对当地的SWOT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大力发展机械化;科技赋能甘薯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知名度;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探索石漠化治理模式,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 甘薯产业 乡村振兴 SWOT分析 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生、熟浆工艺包浆豆腐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生浆工艺和熟浆工艺制作包浆豆腐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两种样品中共检测到59种化合物,其中醇类15种、酯类9种、烷烃类2种、醛类18种、酮类11种、酚类2种与其他化合物2种。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结果表明包浆豆腐中关键性风味物质(ROAV≥1)有23种,其中,正己醛、庚醛、正辛醛、2-庚烯醛、反-2-辛烯醛、癸醛、(E,E)-2,4-壬二烯醛、2-十一烯醛、反式-2,4-癸二烯醛、正戊醇、1-辛烯-3-醇、正庚醇、正壬醇、仲辛酮、2-壬酮和2-正戊基呋喃是两种包浆豆腐共有的特征挥发性物质,对包浆豆腐的独特风味起着重要作用。反式-2-癸烯醛、2-庚酮是熟浆样品中特有的关键风味物质,壬醛、正壬醇、正己酸乙酯、己酸-2-苯乙酯是生浆样品中特有的关键风味物质。了解熟浆工艺和生浆工艺制作包浆豆腐的风味物质,这对于包浆豆腐的实际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基于CNKI数据库的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旱性分析
《现代园艺 》 2024
摘要:为了摸清丛枝菌根真菌(AMF)提高植物抗旱性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1992-2022年有关菌根与干旱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根据数据库的分析和检索结果,分析了前10名的年度发表量、研究方向、机构和资助项目以及高引用频率文章等.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共检索相关文献274篇,发表文章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增长不稳定,研发潜力巨大;该领域现有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林业、生物学和农作物等学科;期刊的主要来源是《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草业科学》等期刊;研究机构主要是贵州大学、西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等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菌根抗旱性研究的主要资助项目,在菌根抗旱性的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检索到的文献中,2013年发表在《草原学报》上的"我国菌根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展望"被引用频率最高,引用频率高达106次,为菌根抗旱性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文献中与菌根抗旱性相关的高频关键词得知,研究菌根对植物抗旱性影响的生理生化机制是当前的热点.基于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旱性的研究现状,未来应在协同抗旱机制、分子生物学和菌根信号转导等方面开展更多的研究.


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法快速鉴定贵州不同地区林下土壤的无机元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4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无机元素通过改变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次生代谢途径而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贵州环境特点复杂,不同地区林下土壤的无机元素差异大,因此,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来鉴定贵州不同地区林下土壤无机元素差异,为林下种植农作物的品种选择以及种植要求提供理论依据十分必要。研究针对贵州7个地区的12份林下土壤,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对其中无机元素进行检测,并选择了SiO2、 Al2O3、 Fe2O3、 CaO、 MgO、 Ti、 K2O、 Co、 P、 Zn、 Cl这11个与植物生长发育息息相关的无机元素对土壤种植农作物的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贵州不同地区林下土壤中共含有23种元素成分,其中Si、 Al、 Fe等常量元素占据了土壤中的70%左右,甚至有些地区超过了90%以上;聚类分析发现土壤中无机元素与地区有一定的相关性,当欧氏距离为6时,可聚为4类;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毕节市大方县与黔东南州黎平县的土壤的得分更高,有利于林下作物的种植,可能为林下种植类产业重点发展的区域。X射线荧光光谱法能够快速、简便、有效地鉴定土壤中多种无机元素的成分,探究贵州林下土壤的元素特征差异,为林下农作物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