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上海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及其发展思路探讨
《上海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条件,确定了上海现代农业的优势产业为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服务农业,并提出了三种产业的主要发展思路,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相应的决策依据。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中乳清酸核苷-5’-单磷酸脱羧酶编码基因vv-pyrG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简并PCR和基因组步行技术克隆常见食用菌草菇的乳清酸核苷-5’-单磷酸脱羧酶编码基因(vv-pyrG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和系统发育学的方法对所获得的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vv-pyrG基因的编码区长度为920 bp,含有2个长度分别为65 bp和54 bp的内含子,可以编码1个含有26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序列。该氨基酸序列经比对分析,显示与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和灰盖鬼伞(Coprinus ci-nereus)的OMPDC序列的相同性分别为58%和64%,相似性分别为74%和78%。对24种真菌的OMPDC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系统进化树中草菇与灰盖鬼伞、裂褶菌、双色蜡蘑(Laccaria bicolor)和白腐菌(Phanerochaete sordida)聚在一起,在节点上的支持率是97%。
关键词: 草菇 巢式简并PCR vv-pyrG基因 序列分析


高温对桃花粉发育及小孢子产生的影响
《园艺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人工气候培养箱内对‘锦绣’黄桃(Prunus persica‘Jinxiu’)花器官进行高温处理,利用光学显微镜探讨了高温对小孢子形成和花粉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5℃高温处理1h对花粉量影响不显著,随着处理时间增加,花粉量、萌发率以及花粉管生长量显著下降,5h高温处理的花粉量仅为对照的1.9%,且基本不萌发;5h高温处理部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不能形成正常的四分体,而形成二分体、三分体以及多分体。随着花药胼胝质的解体,花药内出现了多核小孢子。高温处理后小孢子细胞质收缩解体,随后小孢子壁也解体;高温处理的花药壁细胞染色浅,绒毡层提前解体,说明绒毡层不能继续为小孢子发育提供营养物质,使小孢子发育受阻,造成小孢子逐渐消失。


~(60)Co-γ射线辐射对番茄种子萌发及早期幼苗生长的影响
《种子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0~800 Gy剂量范围的60Co-γ射线对2个品种的番茄干种子和引发种(30%PEG-6000引发)进行辐射处理,采用发芽盒发芽法研究60Co-γ射线对番茄种子的萌发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对60Co-γ射线敏感性差异显著。黄盆栽抗辐射能力强于1479,主要表现在种子发芽率、萌发速度上。不同萌动状态番茄种子对辐射的敏感性也不同,经过30%PEG引发的引发种对辐射较干种子敏感。大剂量辐射后种子虽能萌发,但其幼苗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主要表现在胚根的分化和生长上。根据半致死剂量(LD 50)可以确定番茄种子适宜的辐射剂量,黄盆栽500~600 Gy,1479为400~500 Gy。


绿僵菌SC0924含氮杂环类代谢产物及其抗荔枝霜疫霉活性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绿僵菌(Metarhizium sp. SC0924)固体发酵物中分离得到12个含氮杂环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环(丙氨酸-脯氨酸)(1)、环(脯氨酸-酪氨酸)(2)、环(缬氨酸-亮氨酸)(3)、环(亮氨酸-异亮氨酸)(4)、腺嘌呤(5)、腺嘌呤核苷(6)、尿嘧啶(7)、胸腺嘧啶(8)、胸腺嘧啶脱氧核苷(9)、4-乙酰氨基咪唑(10)、焦谷氨酸正丁酯(11)和光敏素(12)。滤纸片琼脂扩散法试验表明化合物2和3具有较弱的抗荔枝霜疫霉活性。


6-BA缓解黄瓜弱光胁迫的浓度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研究喷施不同浓度6-苄氨基嘌呤(6-BA)对弱光条件下不同类型黄瓜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南型杂交组合‘07QP56’在10μmol/L 6-BA处理条件下,欧洲迷你型杂交组合‘07QP51’在2,5μmol/L6-BA处理时,可以较为明显地缓解由弱光导致的饱和光合速率(Asat)、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降低的现象。同时,10μmol/L 6-BA处理对缓解弱光下‘07QP56’的PSⅡ潜在活性(Fv/Fo)、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降低也有一定的效果。‘07QP51’较‘07QP56’耐弱光,并且对高浓度6-BA处理也更为敏感。
关键词: 6-BA 弱光 黄瓜 气体交换参数 叶绿素荧光参数


不同成熟度大团蜜露水蜜桃货架期间品质与代谢差异性研究
《果树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团蜜露水蜜桃为试材,测定了果实采后货架期间的呼吸速率、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果肉色差L*值、丙二醛含量,以及果实内SOD、POD、CAT、PG、CX等相关酶的变化,结果表明,货架期间,九成熟果实呼吸强度高,果实内含物质消耗的多,货架品质差;七成熟果实能保持较高的硬度,但呼吸速率较八成熟果实高,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低,风味不足;八成熟果实采收后可以推迟果实呼吸高峰的出现和降低呼吸高峰值,能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维持较高的SOD、POD、CAT等保护酶活性,丙二醛含量较低,生理活性强,有较长的果实货架生理周期,因此,八成熟可作为大团蜜露水蜜桃的货架、保鲜的适宜采收期。


框式复合型生态浮床对富营养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态浮床作为一种净化富营养化水质、改善水体生态系统的手段已得到国内外水环境工作者广泛关注。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化是水体富营养程度的重要表征。利用现场水池实验法,研究了一种沸石吸附和植物吸收协同去除水体氮磷、浮床内有足够水面空间的新型框式复合型生态浮床,与传统聚苯乙烯发泡板生态浮床的水质净化效果及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的比较。试验历时2个月,供试水体为河道水体,供试植物为陆生植物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试验设空白对照、框式浮床和传统浮床3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隔2周对各处理水样的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群落进行检测。浮游植物测试结果表明,试验前2周,供试水体由天然河道转入水池,综合环境的骤变导致各处理水体中蓝藻门的颤藻(Oscillatoria Vauch)和螺旋藻(Spirulina Turp.)这2种大型藻类被绿藻门的栅藻(Scenedesmus Mey.)和小球藻(Chlorella Beij.)等小型藻类取代,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从20mg/L急剧下降至3mg/L以下。此后,空白对照处理组中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单峰回升,显著高于2种浮床处理组(P<0.05),并表现了框式浮床<传统浮床<空白对照的顺序。空白对照组中浮游植物在试验开始1.5个月时,暴发了以微囊藻(Microcystis Kütz)为优势种群的水华,其密度和生物量最大值分别为80.22×106ind./L和5.21mg/L,贡献率在90%以上。水质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比较,两种浮床系统对各种形态的N、P均有显著的去除作用(P<0.05),NH4-N和TP的去除效率达到了极显著(P<0.01)水平,并且框式浮床对N、P的去除效率高于传统浮床。结合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各种形态N、P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与TP、TDP的显著正相关性(P<0.05),推测生态浮床系统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可能是通过系统对营养物质的去除来实现的,同时,对P的高效去除也可能是浮床系统抑制蓝藻水华的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