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猴头菌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与结构表征(英文)
《菌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猴头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型的水溶性杂多糖HEPF2,分子量大小为1.66×104Da,该多糖由岩藻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以1.00:3.69:5.42比例构成,同时也含有微量的3-O-甲基鼠李糖。进一步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部分酸水解法和核磁共振法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检测结果表明,该杂多糖中包含1→4、1→6结合的葡萄糖和1→6结合的半乳糖残基,连接于主链的侧链残基,包括岩藻糖残基、少数的端基葡萄糖和半乳糖残基。核磁共振法检测结果还表明,1→4结合葡萄糖为β构型,(1→6)结合半乳糖、(1→2,6)结合半乳糖和端基葡萄糖均为α构型。


电子束辐照对鲜切西洋芹的保鲜效应
《上海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电子束对鲜切西洋芹的保鲜效果,通过不同剂量(400、1 000 Gy和2 000 Gy)电子束处理对鲜切西洋芹微生物的控制作用,测定辐照对Vc、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溶性蛋白等营养品质指标及呼吸强度、多酚氧化酶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束1 000 Gy和2 000 Gy均能较好地控制各种微生物的生长;两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呼吸作用,明显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延缓总糖含量的增加,对Vc及可溶性固形物无破坏作用;4℃条件下贮藏12 d,1 000 Gy处理的鲜切西洋芹感官指标良好。综合电子束辐照对鲜切西洋芹的品质指标和感官指标的影响,确定1 000 Gy为最佳处理剂量。


龙须菜免疫活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0 CSCD
摘要:利用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模型,筛选龙须菜中具有免疫活性的多糖,并对其结构进行鉴定。活性筛选与分离纯化相结合,经室温提取,DEAE-Sepharose F.F.离子柱和凝胶Sephacryl S500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具有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龙须菜多糖GCpF2-3B。免疫实验表明,GCpF2-3B在较低浓度10μg/mL就表现出刺激作用(增殖率135%),当浓度为50μg/mL时增殖率达到最高(195%)。高效渗透色谱HPSEC层析纯度鉴定和紫外扫描表明GCpF2-3B为均一多糖,分子量约为1.03×105Da。红外光谱扫描显示,GCpF2-3B为典型的含硫酸基团多糖,具有糖类特征峰和总硫酸基吸收峰;13C NMR谱显示GCpF2-3B主要由交替相连的(1→3)-β-D-半乳糖和(1→4)-α-L-3,6-内醚半乳糖重复二糖组成。


线状匍匐茎藨草化学防除技术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防除水直播稻田恶性杂草线状匍匐茎藨草,以不同除草剂品种和使用方法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整地后播种前使用10%吡嘧磺隆WP 300g/hm~2土壤处理、水稻1叶1心期使用10%吡嘧磺隆WP 300g/hm~2或30%苄嘧磺隆WP 225 g/hm~2或30%莎稗磷EC 4 500 mL/hm~2二次用药技术,可有效控制线状匍匐茎藨草的危害,药后28 d株数防效达97.57%以上,药后148 d,鲜重防效仍高达84.02%以上,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紫杉醇在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中的作用探讨
《上海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1.0μmol/L紫杉醇预处理卵母细胞,冷冻后其形态完整率(89.93%)和FDA染色存活率(83.33%)均显著高于未处理组的79.12%和70.97%。不同预处理时间试验表明:预处理30min组冷冻后卵母细胞形态完整率和FDA染色存活率最高,分别达到90.21%和84.13%。预处理浓度1.0μmol/L,30min是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紫杉醇、细胞松弛素B前处理能显著提高猪成熟卵母细胞的玻璃化冷冻的效果,但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加拿大一枝黄花与玉米互作影响的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密度对玉米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随密度的增加除玉米株高的增长率增加外,玉米秸秆鲜重的减退率也在增加,各密度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玉米每株结穗数和穗重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密度呈负相关,各处理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不同密度加拿大一枝黄花对自身株高的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对自身鲜重的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玉米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发生密度、鲜重和株高同样具有明显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转反义Waxy基因改良龙特甫雄性不育系品质及其育种应用
《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转反义Wx基因育成了直链淀粉含量(AC)降低的籼稻龙特甫新保持系B(wxLB1,wxLB2),并转育成了相应的新不育系新龙保A1(wxLA1)和新龙保A2(wxLA2)。考察和测定了由新不育系和原不育系与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代的农艺性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及RVA谱。结果表明:由wxLA1,A2配制的杂种后代直链淀粉含量和粒重极显著地低于各自对照(CK1:LA/YH559,CK2:LA/MH63),胶稠度(GC)和崩解值(BDV)则明显高于对照,并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冷胶黏度(CPV)、消减值(SBV)、峰值时间(PeT)、起浆温度(PaT)和回复值(CSV)则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杂种后代淀粉胶稠度和RVA特征值变异来源分析显示,GC和RVA谱特征值主要受母本影响,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综合结果表明,选择改良籼稻龙特甫雄性不育系品质是改善杂交稻米淀粉理化和蒸煮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蜡质基因 直链淀粉含量 雄性不育系 品质改良 籼稻


施用硒肥对鸡毛菜产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施不同量的硒肥田间处理下,研究鸡毛菜对土壤中硒的吸收对鸡毛菜产量、品质及生理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施硒肥可明显提高鸡毛菜中总硒含量,随施硒量的增加,总硒在次高处理浓度(112.725g/hm2)呈最高,在浓度74.925g/hm2时Se含量增加最快,是鸡毛菜硒积累的最大效率浓度。施Se鸡毛菜产量较对照降低,但未达显著水平。鸡毛菜的Vc含量随着硒浓度的增加,各组均增加,以112.725g/hm2到达顶峰;蛋白质含量除149.85g/hm2有小幅度增加外,其余处理组含量都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可溶性糖含量的各处理组水平均低于对照,以149.85g/hm2组含量最低;元素Ca、Mg、Fe、K、Zn、Mn在低硒浓度下有不同程度提高,在高硒浓度时均有所降低。生理特性方面,施硒浓度的增加,鸡毛菜内的MDA含量也逐渐上升,当浓度高于112.725g/hm2,增强幅度加大;SOD活性在37.125,74.925g/hm2时活性略低于对照,当浓度在高于112.725g/hm2时,SOD活性上升幅度较大;低硒浓度,POD酶活性有所降低,而在112.725g/hm2时,酶活性上升,而在最高浓度时又急剧下降;CAT酶的活性在各硒浓度的处理下相对于对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CAT酶活性对硒具有浓度依赖性。土壤硒浓度上升,显著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力,而降低了鸡毛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硒对鸡毛菜含硒量、产量、各品质因素及食用的安全性,施硒量以不超过37.125g/hm2为宜。


热处理对鲜切生菜品质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热处理温度及热处理方式对鲜切生菜品质的影响,为热处理在鲜切果蔬保鲜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采用35、45和55℃的热水处理鲜切生菜1 min,研究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对鲜切生菜色泽、褐变潜力、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所有切割后热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维持鲜切生菜的色泽(55℃>45℃>35℃),抑制PPO和POD活性,降低褐变潜力,延缓叶绿素的降解。至贮藏期第13 d,55℃热处理的鲜切生菜的亮度值L仍高达54.07,红绿指数a值为-2.50,褐变潜力、PPO和POD活性较低,分别仅为0.10 A/g、13.2 U/kg和32.53 U/kg,叶绿素含量为0.85 mg/g,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切割前或切割后热处理两种热处理方式对鲜切生菜品质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切割前或切割后55℃热处理对鲜切生菜褐变的抑制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切割前热处理能更好地抑制POD活性,延缓叶绿素的降解,降低a值。本试验中,热处理鲜切生菜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处理方式为切割前热处理。


生态环境及选育方式对籼粳稻杂交后代谷粒形状的影响
《杂交水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两个典型的籼粳交F2群体(A:中优早8号/丰锦,B: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辽宁、四川、上海和广东种植,研究生态环境及选育方式对籼粳稻杂交后代谷粒形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群体粒形的次数分布均接近正态分布,表现数量性状遗传特点,育种者可以从中选择出具不同粒形的品种。生态环境对粒形有极显著的影响。上海和广东的谷粒长宽比大,辽宁和四川的谷粒长宽比小。与辽宁和四川相比,上海和广东的粒长显著增加,而粒宽变化不显著。单粒传、系谱法和混合法三种选育方式对粒形影响不显著。即使籼粳稻杂交育种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育种者若仅按高产目标去选择而不是刻意选择粒形性状,南方稻区仍以长粒形品种为主,北方稻区仍以短圆粒形品种居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