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甜菜蔗糖磷酸合酶基因(BvSPS1)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0 CSCD
摘要:蔗糖磷酸合酶是植物中控制蔗糖合成过程中催化6-磷酸果糖转化为蔗糖的关键酶。为了研究该基因的表达特性,本实验采用RT-PCR方法从甜菜中克隆甜菜蔗糖磷酸合酶基因(BvSPS1)。BvSPS1开放阅读框为3138bp,编码1045个氨基酸。推测BvSPS1氨基酸序列跨膜区域位于第561~593位,与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和烟草(Nicotiana tabacum)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5.45%和74.59%。利用半定量RT-PCR对BvSPS1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主要在主根及侧根表达,在叶和叶柄中表达较弱,酶活性分析结果与之相同。离体叶片在10%葡萄糖溶液中培养6~12h后,BvSPS1基因表达水平提高,在10%蔗糖中培养相同时间则无变化。


杏麦间作系统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研究初报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探讨杏麦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方法】以杏树为基点至2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分为3个区:冠下区、近冠区和远冠区,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风速、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态指标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距离杏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土壤水分含量越低;杏麦间作田的风速、植株养分均小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之前,5 cm土壤地温表现为杏麦间作田大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以后,5 cm土壤地温表现为小麦单作田大于杏麦间作田。小麦孕穗期是杏麦争水矛盾突出时期,灌水需及时、量多。间作田不同冠区比较,远冠区小麦叶绿素含量比较大。间作田与单作田相比,间作田小麦存在与杏树争肥矛盾,小麦植株吸收的养分少,小麦植株养分含量也少。【结论】杏麦间作条件下,距离杏树越近,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叶绿素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含量均越低。单作田小麦生理特性优于间作田。


克拉玛依新垦土壤养分现状评价及培肥措施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的1.13×104hm2(17万亩)168块条田进行土壤养分现状调查及评价,提出改良培肥措施。【方法】在新垦区内采集耕层土壤样品,采用《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1]、《新疆土壤分析方法标准》[2]分析土壤中大量养分和微量元素含量,并进行土壤养分现状评价和分级。【结果】大量元素中含量较低的有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占到样本总数的70.70%~89.48%,含量极低的元素有速效氮、速效磷占到样本总数的35.91%~55.24%;微量元素中有效铁含量属较高水平,占到样本总数71.43%,有效铜含量属中等水平,占样本总数的96.43%,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锰含量很低,占总样本数的89.29%~100%,达到稀缺程度。【结论】克拉玛依新垦土壤培肥地力的施肥措施,应遵循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结合的原则。


DTOPSIS法综合评价新疆日光温室番茄新品种的初步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DTOPSIS法对新疆日光温室番茄作出更合理的分析评价,同时也为了番茄新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番茄新引品种2007~2008年调查数据为资料,利用DTOPSIS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初步研究了该方法在番茄新品种评价应用中的相关问题。【结果】DTOPSIS法比只用产量进行分析更为合理,能将各品种的性状指标归纳为统一的量化综合指标,并能反映各品种的稳定程度;在10个参试品种中,FA1420、FA189、FA1903的Ci值相对较高,综合性状良好,与实际表现一致。【结论】利用DTOPSIS法评价新疆日光温室番茄新品种,可以较全面的分析出新品种的适应性,有效提高新品种推广的成功率。


磷酸丝氨酸转氨酶(serC)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检测磷酸丝氨酸转氨酶(ser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能否高效表达。【方法】根据GenBank所公布的serC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E.coli JM109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得到的目的基因定向克隆至大肠杆菌/黄色短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EC7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并转化宿主菌E.coli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通过PCR扩增得到约1100 bp的DNA片段,经测序后分析该基因与已发表的serC基因具有99.27%的同源性;对重组表达载体进行酶切和PCR方法鉴定正确的命名为pEC7-C;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宿主菌,SDS-PAGE分析可见约41 kD与理论大小一致的目标蛋白条带。【结论】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后E.coliBL21中蛋白表达量比原始菌株的蛋白表达量高,证明serC基因在E.coli BL21(DE3)中成功表达,为进一步构建L-丝氨酸高产基因工程菌奠定了基础。


长期施肥下灰漠土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演变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湿筛和重液悬浮的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18年不同施肥模式下灰漠土有机碳组分含量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和1.5 NPKM)增加各有机碳组分的效果最显著,且粗和细自由颗粒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矿物结合有机碳增加速率最高,平均分别达到0.12、0.06、0.08及0.17g/(kg.a);秸秆还田使粗和细自由颗粒有机碳分别以0.05和0.03 g/(kg.a)的速率增加,而撂荒和施化肥维持着各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不同有机碳组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以粗自由颗粒有机碳含量增幅最高,不同施肥模式下平均增幅是其它有机碳组分的2.18~.0倍;以矿物结合有机碳所占比例最高,达到56.9%7~7.8%,说明粗自由颗粒有机碳对施肥较敏感,而矿物结合有机碳是灰漠土固存有机碳的主要形式。综上分析,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高灰漠土有机碳组分含量和培肥土壤的有效模式。
不同施氮水平对加工番茄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供试土壤的养分状况,通过2年不同施氮水平的田间小区试验,2007年设施N 0、135、270、405 kg/hm2四个水平,2008年设施N0、150、300、450 kg/hm2四个水平,在加工番茄的主要生育期,测定植株生物量和不同器官氮、磷、钾含量,并结合成熟期产量,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加工番茄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番茄对氮、钾需求量远大于磷;加工番茄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的积累动态均呈"S"型增长;施氮可以极大地促进加工番茄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各施氮处理比不施氮处理多吸收氮75.8%~189.2%,多吸收磷49.4%~162.7%,多吸收钾60.7%~176.8%;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吸收氮、磷、钾的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植株吸收的养分最终50%以上都聚集在果实中;在施用磷、钾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加工番茄的经济产量,2007和2008年增产分别达43.8%和114.3%;过量施氮可造成加工番茄贪青晚熟,但可以通过后期合理增施氮肥,作为解决加工番茄采收期短、加工紧张问题的一个辅助措施。


拟南芥AtCOR15a抗寒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蛋白表达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RT-PCR获得拟南芥AtCOR15a基因的ORF全长,经酶切、连接,以pET-28a(+)为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pET28a-COR15a的重组表达载体,研究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拟南芥AtCOR15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利用RT-PCR的方法扩增目的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COR15a,并将此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验证其蛋白表达量,并对其体系进行优化。【结果】AtCOR15a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在37℃条件下诱导表达量最大,而30和16℃条件下蛋白表达量降低,IPTG浓度0.2~1.0 mmol/L对蛋白的表达量影响不大,并没有明显差异。但通过在不同诱导时间取样分析,结果发现加入IPTG后诱导5 h蛋白表达量最大,而8 h后逐渐降低。【结论】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能高效表达,AtCOR15a融合蛋白分子量大约为19 kD,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新疆11个杏品种叶绿素荧光特征比较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11个新疆主要优良杏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日变化的观测,旨在了解其荧光特性和对塔里木盆地高光热环境的适应差异,以期为优良杏品种在环塔里木盆地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调制式OS-30P荧光仪测定了供试品种的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PSII最大光能转化潜力(Fv/Fo)4个叶绿素荧光参数随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变化的日变化以及不同作用光强下从初始荧光上升到最大荧光一半所需时间(T1/2)的变化特征。【结果】11个测试杏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Fv/Fo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巴都玉吕克、大果胡安娜、阿克西米西全天具有相对较高的Fv/Fm和Fv/Fo,粗黑叶杏、木牙格的Fv/Fm和Fv/Fo日均值相对较低;Fo、Fm的品种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时间序列上Fv/Fm、Fv/Fo、Fo和Fm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粗黑叶杏、木牙格的叶绿素荧光参数T1/2下午相比上午明显下降。【结论】测试品种耐光抑制能力的强弱为:巴都玉吕克、大果胡安娜、阿克西米西耐光抑制能力最强,雀斑杏、索格佳娜丽、库买提、细黑叶杏、黑叶杏、佳娜丽其次,粗黑叶杏、木牙格耐光抑制能力最弱。


氮肥施用策略对膜下滴灌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棉花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进行了南疆膜下滴灌棉花不同施肥策略和不同灌水量对农田环境影响的田间试验,利用SPAD-502叶绿素仪测定了不同施氮比例下棉花功能叶叶绿素SPAD值的变化,分析了叶绿素SPAD值积累量与棉花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整个生育期采用不同的追肥策略,各个处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的趋势、峰值大小及SPAD值积累量都会不同。在蕾期、花铃期前期,不同施肥策略均会影响叶片叶绿素的积累,而盛铃期施肥策略对叶片叶绿素影响不大。各处理叶片叶绿素SPAD值与产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生育期积累的叶绿素含量越高,产量越高。在比较理想的施肥量和施肥策略下,过高的灌水量不一定会获得高的棉花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