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97条记录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玉米LAI和地上干物重估测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cropscan多光谱辐射仪测定了玉米品种郑单958和浚单20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并对其相应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地上干物质量进行了同步测定。将由近红外波段和可见光红波段组成的不同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VI)分别与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质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DVI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优于RVI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且以NDVI(R950,R650)和叶面积指数的幂函数回归结果最优;RVI与地上干物质量的二项式回归效果显著,估算模型为:Y=-0.722 4(R800/R650)2+1.631 6(R800/R650)+271.49,R2=0.793 5。

关键词: 玉米 冠层反射光谱 植被指数 叶面积指数 地上干物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磺隆与使它隆混合防治小麦田阔叶杂草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苯磺隆与使它隆混合施用防治小麦田阔叶杂草的最佳施药方案。[方法]设置5组施药处理方案,进行施药处理,并计算株防效与鲜重防效。[结果]20%使它隆乳油30 ml/hm2+10%苯磺隆可湿粉剂20 g/hm2处理组的株防效与鲜重防效较高,分别达97.71%和98.62%。[结论]20%使它隆乳油30 ml/hm2+10%苯磺隆可湿粉剂20 g/hm2处理组,为小麦田阔叶杂草的最佳除草方案。

关键词: 小麦田 混用防治 阔叶杂草 施药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原核表达、稀释复性的人FCγR Ⅱ A恢复IGG的结合功能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探讨原核表达稀释复性的可溶性人FCγR Ⅱ A(SHUFCγRⅡA)的胞外区蛋白在体外与配体的结合活性.方法 应用PCR技术从重组质粒PC3HUR Ⅱ中扩增HUFCγR Ⅱ A的胞外区基因,将其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所构建的重组质粒经PCR和酶切鉴定后转化大肠杆菌B121(DE3),IPTG诱导表达,制备融合蛋白包涵体.并采用多次洗涤法分离和纯化包涵体,用稀释法对纯化后的目的 蛋白进行复性,ELISA和流式细胞术测定重组SHURⅡ在体外与配体的结合活性.结果 扩增到了HUFCγRⅡA的胞外区基因,所构建的PETSHURⅡ重组质粒经PCR和酶切鉴定与设计序列一致.转化BL21(DE3)后,IPTG诱导目的 蛋白表达率约为30%.SDS-PAGE初步测定目的 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4.8*103,与理论预期值一致.破菌后电泳证实目的 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多次洗涤后蛋白纯度大于90%.ELISA法测得重组SHURⅡ与人IGG在体外有良好的结合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得重组SHURⅡ对配体与受体结合有抑制作用.结论 本复性方法可得到和天然蛋白类似生物学活性的目的 蛋白.

关键词: SHURⅡ蛋白 原核表达 复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丝裂病发生的数量遗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玉米丝裂病发生的遗传机制,为选育抗丝裂病品种和高效改良感病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运用六世代平均值分析法和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975-12杂交组合的P1、P2、F1、F2:3、B1:2和B2:26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丝裂病进行分析。【结果】玉米丝裂病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F2:3、B1:2和B2:23个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分别为201.45,31.99和31.99;多基因方差依次为11.04、81.14和0.00。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1.31;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4.47,显性效应值为10.85。主基因遗传率在F2:3和B1:2两个分离家系群体中为81.31%和21.56%,多基因遗传率为4.46%与54.68%。B2:2家系中未检测出多基因的存在。【结论】玉米丝裂病主要由加性主基因控制,在抗病育种中可在早代高强度选择,对感病自交系可采取回交转育的方法进行改良。

关键词: 玉米 丝裂病 主基因+多基因 数量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IgG2Fc受体(boFcγ2R)胞外区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牛Fcγ2R胞外区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E.coliBL21(DE3)中表达。方法:提取健康成年牛的白细胞总RNA,经RT-PCR扩增牛Fcγ2R胞外区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载体pGEM-TEasy,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NotI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后,再将其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R,转化E.coli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组氨酸融合蛋白。结果:获得682bp的编码牛Fcγ2R胞外区基因片段。以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R转化E.coliBL21(DE3)后,经IPTG诱导,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0000的重组蛋白。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的蛋白主要以不溶性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E.coliBL21(DE3)的胞质中,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该蛋白能和牛IgG2结合。结论:成功地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R,并表达出重组蛋白。为研究牛IgG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介导的免疫反应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牛Fcγ2R 胞外区基因 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薄层分离-分光光度法测定楝科植物中三萜皂苷含量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薄层色谱分离-分光光度法测定楝科植物中总三萜皂苷含量。[方法]研究了展开剂组成,显色反应条件,并对该方法的精密度、重现性等进行了探讨。[结果]适宜的展开剂组成为乙酸乙酯:甲酸:水=251:1:,显色反应的适宜条件为:5%的香草醛-冰醋酸溶液0.2 ml,高氯酸0.8 ml,60℃反应15 min。该方法的线性范围是:10~200μg/ml,相关系数r=0.998 5。香椿老叶中三萜皂苷含量为(17.50±1.26)mg/g,香椿籽中三萜皂苷含量为(32.40±0.95)mg/g,香椿树皮中三萜皂苷含量为(32.90±2.03)mg/g,川楝树皮中三萜皂苷含量为(36.30±0.59)mg/g,川楝子中三萜皂苷含量为(26.00±1.14)mg/g。平均回收率为99.94%,RSD为1.08%。[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楝科药材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香椿 川楝 三萜皂苷 分光光度法 薄层色谱 楝属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弱春性小麦品种NDVI与SPAD之间的相关性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弱春性小麦品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叶绿数相对含量(SPAD)的动态变化,以河南省农科院区试试验田的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品种的NDVI、SPAD值以及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SPAD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后期SPAD值均迅速下降。其中,豫麦34下降的最少,西农9718下降的最多。不同品种间NDVI的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豫麦34在拔节到灌浆期间NDVI值的变化幅度最小,且产量最高;不同时期SPAD与NDVI之间均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 小麦 NDVI SPAD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种质创新

大豆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胞囊线虫(SCN)是生产上毁灭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控制措施,目前黄淮地区尚缺乏高抗SCN4号生理小种的品种或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采用杂交选育的方法,以引自美国的Hartwig为母本,以黄色种皮的抗性材料晋1261等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高代品系经产量和抗性鉴定,共筛选出7个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产量高、对SCN1号和SCN4号小种免疫或高抗的材料,可为黄淮地区抗SCN育种提供优异亲本来源。

关键词: 大豆 胞囊线虫 种质创新

小麦遗传转化中优良受体基因型及L-PPT适宜浓度的筛选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小麦遗传转化中的优良受体基因型和L-PPT(L-phosphinothricin,草丁膦)适宜浓度,以16份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小麦品种(系)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基因型间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分化成苗的差异,并对获得的转基因受体基因型进行L-PPT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6份材料组织培养特性差异较大,其中周19和2000H1012-2-1-5组织培养特性较好,其诱导率、增殖率和绿苗分化率均较高,可作为组织培养和转基因受体材料的良好基因型;筛选剂L-PPT为6 mg/L时大部分愈伤组织分化受到抑制,L-PPT为6 mg/L是周19和2000H1012-2-1-5幼胚愈伤组织比较理想的分化筛选浓度。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转化 幼胚 基因型 L-PP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技术在西瓜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2008 CSCD

摘要:西瓜是世界上重要的水果之一。分子标记技术在西瓜研究中的应用,无疑给西瓜的遗传育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目前,已成功应用于西瓜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图谱构建、重要性状基因的连锁标记和杂种纯度鉴定等诸多领域,本文从种质资源遗传多态性与亲缘关系、遗传图谱的构建、目标性状的连锁分子标记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品种及杂交种纯度鉴定等方面展开综述,探讨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西瓜遗传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 西瓜 分子标记 遗传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