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2124条记录
黑胫病菌侵染过程中油菜响应基因的表达分析(英文)

西北植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菜黑胫病是造成油菜产量损失的病害之一,致病菌为Leptosphaeria biglobosa。该研究采用形态学观察和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油菜接种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 4、12、24、36、48和96 h后的表型及基因表达变化情况,以探讨响应死体营养型真菌L.biglobosa侵染时油菜的防御反应及抗病机理,为揭示油菜与L.biglobosa互作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培育油菜抗病品种积累了基因资源信息。结果显示:(1)接种4~96 h,叶片病斑逐渐扩大,病原菌侵染48~96 h后形成菌丝网。(2)通过RNA-Seq测序,在L.biglobosa侵染油菜的不同时间点(4、12、24、36、48和96 h)分别得到3 384、2 270、3 802、5 811、6 155和7 153个差异表达基因。(3)15个油菜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检测表达水平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4)利用短时间序列聚类和KEGG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发现植物病原菌互作、蛋白激酶、茉莉酸/乙烯/水杨酸和芥子油苷合成途径中的基因被强烈诱导表达,而且基因表达呈动态变化趋势。

关键词: 差异表达基因(DEGs) Leptosphaeria biglobosa 植物-病原菌互作 MAPK 茉莉酸/乙烯/水杨酸 芥子油苷合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时间对苜蓿青贮品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原料,于初花期刈割,分别在发酵2d、3d、5d、7d、15d和30d开袋取样,研究苜蓿青贮营养品质、发酵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在青贮第1~7d,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其干物质耗损的速率较快。在发酵前期,乳球菌属(Lactococcus)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发挥较主要作用,迅速降低了pH值,增加了乳酸、乙酸的含量。在发酵后期,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乳球菌属、肠球菌属的大量繁殖抑制了肠杆菌及霉菌等的生长,降低了腐败菌消耗营养成分的能力。综合分析,苜蓿在青贮发酵过程中会消耗部分营养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和糖类物质。乳球菌属、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等在不同阶段的丰度值有较大区别。因此选择当乳酸菌作为苜蓿青贮添加剂时,可添加混合菌剂来保证整个青贮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苜蓿 青贮 营养品质 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酸添加量及青贮时间对紫花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浓度乙酸添加量、青贮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苜蓿青贮营养品质及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以WL232HQ紫花苜蓿为材料,采用双因素(乙酸添加量、青贮时间)试验设计,共设1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次重复,分别在发酵30,60,120天开袋分析,测定其营养成分(干物质、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发酵品质(乳酸、乙酸、丙酸、丁酸、氨态氮)。结果表明:适量的乙酸添加量和适当的青贮时间能提高苜蓿青贮品质,乙酸能显著提高青贮苜蓿的乳酸、干物质、粗蛋白含量(P<0.05);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氨态氮含量、pH值均显著下降(P<0.05)。当乙酸添加量为6 mL/kg时,pH值(4.01)和氨态氮含量最低,但粗蛋白含量较高。随着苜蓿青贮时间的延长,苜蓿粗蛋白、乙酸、丙酸含量和pH值无显著变化(P>0.05);干物质、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氨态氮含量呈现无规律显著变化(P<0.05);乙酸添加量和青贮时间交互作用对干物质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中性洗涤纤维和粗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其他指标无显著作用(P>0.05)。

关键词: 苜蓿 青贮 乙酸添加量 青贮时间 青贮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粮中添加NCG对妊娠前期鄂尔多斯细毛羊血液、尿囊液和羊水中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日粮中添加NCG(N-氨甲酰谷氨酸)对妊娠前期鄂尔多斯细毛羊血液、尿囊液和羊水中氨基酸浓度的影响,试验选择年龄、胎次和体况相近、平均体重为50.62±0.52 kg的受孕鄂尔多斯细毛羊母羊40只,随机分为3组(NCG1组饲喂基础日粮+0.30 g NCG/d(n=13),NCG2组饲喂基础日粮+0.40 g NCG/d(n=13),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n=14)),开展妊娠期0 d至90 d的饲喂试验。结果表明,日粮添加不同剂量的NCG对妊娠前期鄂尔多斯细毛羊体重、胎儿体重、尿囊液和羊水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妊娠期第45 d,NCG2组母羊血浆中瓜氨酸和鸟氨酸浓度显著高于NCG1组(P<0.05)和对照组(P<0.01);NCG1组和NCG2组母羊尿囊液中谷氨酰胺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妊娠期第90 d, NCG2组母羊血浆中丝氨酸和精氨酸(Arg)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CG2组和NCG1组母羊尿囊液中Arg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CG1组鸟氨酸浓度显著高于NCG2组(P<0.05)和对照组(P<0.01);NCG2组母羊羊水中谷氨酰胺、Arg和瓜氨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CG2组和NCG1组鸟氨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NCG2组和NCG1组胎儿血浆中苏氨酸和鸟氨酸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NCG2组和NCG1组Arg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妊娠前期NCG有效提高母羊血浆、尿囊液、羊水和胎儿血浆中Arg家族氨基酸的浓度,对胎儿早期程序化的健康生长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妊娠前期 细毛羊 N-氨甲酰谷氨酸 精氨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红素摄入与围产期奶牛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关系

饲料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氧化应激是由脂质过氧化物和中和脂质的抗氧化剂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产犊后奶牛容易产生氧化应激,激活的氧化应激反应可引起下游病理级联反应导致慢性炎症,而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可能是围产期奶牛代谢病和感染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预防氧化应激或控制慢性炎症可成为改善围产期奶牛代谢病和感染病的主要途径之一.番茄红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色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文章主要探讨了番茄红素摄入与奶牛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关系,为早期降低围产期奶牛因代谢应激引发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提供参考.

关键词: 番茄红素 围产期奶牛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抗氧化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玉米大豆轮作效应研究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玉米长期连作带来的土壤生态环境问题,依据8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分析不同轮作体系对大豆和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3个作物种植模式,分别为玉米连作(MC)、玉米-大豆轮作(M-S)、玉米-玉米-大豆轮作(M-M-S),于秋季测定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及产量性状,并比较分析不同模式产值效益。结果表明:与MC相比,M-M-S和M-S玉米产量平均增加了8.61%和15.08%,轮作玉米的穗长、穗粗、百粒重均高于MC。不同轮作模式间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与M-S相比,M-M-S有增加大豆产量、株高、单株荚数及百粒重的趋势,产量平均增加了13.06%。在旱涝年份,轮作对产量影响效果大于常年。不同模式的年均产值和成本表现为MC> M-M-S>M-S,M-M-S与MC效益持平且高于M-S,产投比为M-M-S>MC>M-S。因此,在研究区域内M-M-S模式较M-S模式具有更好的产量和经济生态效益表现,更加适于在内蒙古东南部推广。

关键词: 玉米大豆轮作 大豆 玉米 产量 经济效益 内蒙古东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iRNA与其靶mRNA 3′UTR序列的匹配特征分析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icroRNA是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功能片段,它们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miRecords数据库,以人类、小鼠和大鼠实验验证的miRNA和它们的靶mRNA 3′UTR序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miRNA和其匹配片段在3′UTR序列上的位置偏好性。研究发现,miRNA与3′UTR序列相互作用的位置存在区域偏好。低G+C含量的miRNA主要作用在3′UTR序列的5′端和3′端,高G+C含量的miRNA主要作用在3′UTR序列的5′端。低G+C含量的匹配片段在3′UTR序列上没有明显的位置偏好,而高G+C含量的匹配片段集中分布在3′UTR序列的5′端。低配对率的匹配片段主要分布在3′UTR序列的两端,中等配对率的匹配片段主要分布在3′UTR序列的5′端。此外,还分析了miRNA与匹配片段的4种相互作用方式中配对率的差异。研究对于揭示mi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miRNA 3′UTR序列 匹配片段 作用区域偏好 G+C含量 配对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苜蓿的抗寒性差异及其与糖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草地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类和品种的抗寒性差异及其与根颈糖类物质含量的关系,本研究在越冬前期挖取科尔沁沙地种植的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和‘骑士T’、‘北极熊’、‘草原3号’、‘巨能3010’紫花苜蓿的越冬器官,在程序式低温处理箱进行模拟低温处理,检测苜蓿根颈相对电导率及糖类物质含量变化,利用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方程,获得半致死温度(LT50),对LT50和糖类物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花苜蓿的抗寒性强于紫花苜蓿,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抗寒性为‘北极熊’>‘草原3号’>‘巨能3010’>‘骑士T’。相关分析表明,-20℃处理下苜蓿淀粉含量与苜蓿抗寒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20℃及以下温度处理下果糖和蔗糖含量与苜蓿抗寒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果糖和蔗糖是苜蓿越冬抗寒保护物质,-20℃处理苜蓿根颈中淀粉含量、-20℃及以下低温处理下果糖和蔗糖含量可以作为苜蓿衡量抗寒性强弱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 苜蓿 根颈 糖类物质 抗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早疫病病组织浸提液对番茄早疫病诱导抗性的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用乙醇、丙酮和蒸馏水3种浸提剂浸提番茄早疫病病组织,在番茄幼苗期(3叶1心)进行诱导处理,通过自然病原激发病害和人工病原激发病害试验,研究番茄早疫病病组织浸提液对番茄早疫病诱导抗性效果,结果表明:在自然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中,经过乙醇浸提液(乙醇处理)诱导后的病株率比对照植株(总CK)降低20.30%,病叶率降低28.66%,病情指数降低4.43%,诱导抗性效果达到39.84%;经过丙酮浸提液(丙酮处理)诱导后的病株率比总CK降低15.92%,病叶率降低8.7%,病情指数降低1.76%,诱导抗性效果达到20.22%;经过蒸馏水浸提液(蒸馏水处理)诱导后的病株率比总CK降低6.16%,病叶率降低8.08%,病情指数降低0.56%,诱导抗性效果达到5.26%,病株率、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总CK;在人工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中,经过乙醇处理诱导后的病株率比对照植株(总CK)降低22.76%,病叶率降低31.23%,病情指数降低12.65%,诱导抗性效果达到31.18%;经过丙酮处理诱导后的病株率比总CK降低0.95%,病叶率降低7.67%,病情指数降低8.03%,诱导抗性效果达到17.65%;经过蒸馏水处理诱导后的病株率未降低,病叶率降低3.51%,病情指数降低2.39%,诱导抗性效果达到4.84%,病株率、病叶率及病情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总CK,诱导抗性强弱趋势为乙醇处理>丙酮处理>蒸馏水处理>总CK。

关键词: 番茄早疫病 病组织浸提液 诱导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期氮、水添加对放牧背景下荒漠草原短花针茅叶片属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片属性是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敏感程度的重要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植物对放牧干扰后的恢复能力。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是内蒙古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种。在不同放牧强度背景下的短花针茅草原开展了围封模拟放牧持续利用的实验,同时进行添加氮素和水分的恢复措施,测定了7月和9月中旬建群种短花针茅叶片的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以及叶片全氮、叶片全磷和叶片全碳含量,分析水分和氮素添加对建群种短花针茅叶片的影响,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可持续利用的氮水调控机制。结果显示,氮素和水分添加显著地增加了短花针茅叶片氮含量,降低了叶片碳氮比;放牧强度也显著地增加了叶片氮含量,且轻度放牧下的叶片氮含量(20.36 g/kg)显著高于对照(18.80 g/kg);生长末期短花针茅的比叶面积、叶片碳含量、叶片碳氮比和叶片碳磷比显著高于生长盛期,叶片氮含量和磷含量显著低于生长盛期;在生长盛期和生长末期,不同放牧强度背景下对短花针茅所采取的氮素和水分的供给措施也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在放牧背景下短期氮、水添加提高了短花针茅的叶片氮含量,特别是在生长季后期水分添加增加了叶片氮和磷含量,可进一步促进短花针茅的生长。我们的结果也表明了资源供给水平的改善有助于短花针茅的迅速恢复。

关键词: 荒漠草原 草地恢复 氮水添加 叶片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