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889条记录
主销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广东博罗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推进主销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例,通过构建粮食产业“产品体系、产业链和业态”空间拓展新理论,详细分析这3种空间拓展在博罗县丝苗米产业发展中的具体实践。深度思考并凝练出“良好资源基础+有责任的政府+有情怀的企业+长期的科技支撑”粮食生产与主销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提升主销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自给水平。该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达的主销区内仍存在保持良好粮食生产条件和能力的地区,应充分发掘其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重视种业振兴,延长粮食产业链条,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强化政府推进土地、资金等要素的政策制度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及科研团队合作,注重科技创新,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可为主销区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安全 主销区 拓展空间 产品体系空间 产业链空间 产业业态空间 高质量发展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适宜"稻稻油"模式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评价与筛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筛选适宜广东“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解决目前生产上轮作茬口不衔接的突出问题,促进广东粮油产能提升。【方法】试验在双季稻冬闲田实施,以25个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评价材料,调查测定各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分析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试验品种全生育期变幅为136~151 d,播种期至初花期、初花期至盛花期、盛花期至终花期、终花期至成熟期的持续时间均值分别为88.0、7.2、21.1和30.0 d,大于0℃平均有效积温分别为1 648.4、98.3、360.3和525.3℃;平均产量1 832.1 kg·hm-2(变幅1 279.0~2 288.1 kg·hm-2),平均日产量12.5 kg·hm-2 (变幅8.6~15.5 kg·hm-2);每角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籽粒含油量(w)平均44.5%(变幅40.4%~48.4%),蛋白质含量(w)平均22.4%(变幅19.2%~25.4%),油酸含量(w)平均58.5%(变幅19.6%~73.3%)。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播种期至初花期的平均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含油量与播种期至初花期的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表明,11个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属于高产类型,日产量高以及每角粒数、一次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多是其主要特征。【结论】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在广东的适应性差别大,日产量高以及每角粒数、一次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多的品种能够充分利用生育前期光温资源,有利于高产和高油性状形成,适宜在粤中与丘陵稻作区“稻稻油”模式中应用。

关键词: 三熟制 “稻稻油”模式 水旱轮作 甘蓝型冬油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角胸叶甲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是茶叶种植区的主要害虫,其触角在寻找食物源和交配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触角外部形态以及感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茶角胸叶甲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9个亚节)组成,雄虫触角总长度显著大于雌虫。在触角上发现6种感器类型及其10种亚型结构,包括5种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B9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雌雄虫之间的感器类型未发现差异。触角第9鞭节的感器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而第1鞭节仅观察到刺形感器。雄虫的毛形感器Ⅱ、Ⅳ、Ⅴ长度显著大于雌虫。这些结果对于开发基于茶角胸叶甲行为特征的生物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茶角胸叶甲 扫描电子显微镜 丝状触角 触角感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沙皮病的防治效果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筛选出安全高效的柑橘沙皮病防治药剂,对新型复配剂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在柑橘沙皮病防治中的效果及其适宜使用剂量进行探讨。通过2021—2022年的田间药效试验发现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沙皮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21年施药处理3次后,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200 mg/kg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60%和77.97%,2022年施药处理3次后,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200 mg/kg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65%和76.37%,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0%吡唑萘菌胺可湿性粉剂和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安全、高效,值得应用于柑橘沙皮病防治的示范与推广。

关键词: 吡唑萘菌胺 戊唑醇 柑橘沙皮病 药剂防治 效果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iteSpace的昆虫基因组学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昆虫基因组学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对该领域2000—2024年(不包括2024年3月以后)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基于中国知网和PubMed平台,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昆虫基因组学文献数量、发文作者、出版刊物、国家、发表年份等信息,并使用CiteSpace V可视化软件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出文献690篇,发文作者609位,来源期刊有206种。PubMed数据库共检索文献16804篇,发文作者11278位,来源期刊有1032种。其中,2015—2021年中国知网发文量达233篇、PubMed发文量达6382篇,昆虫基因组的研究热度很高。基于Pubmed数据库分析,主要研究国家有美国、中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其中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发表最多文献的期刊为PLoS One。结合CNKI和PubMed数据库分析,国内报道的高频关键词是系统发育、家蚕、杆状病毒、进化、序列分析等,国外研究报道的高频关键词是果蝇、线粒体基因组、基因表达、系统发育分析、蛋白编码基因等。在中外文献中共性关键词包括系统发育、抗药性、转座子等,国内外昆虫基因组学研究关注的热点有共性之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模式或半模式昆虫的进化、基因特征及昆虫抗药性等研究热点上,多种农业害虫的基因组及在新兴的研究热点上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本研究客观地总结了国内外昆虫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汇总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薄弱点,以期为涉足昆虫基因组学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 昆虫 基因组学 CiteSpace CNKI PubMed 研究态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个不同品种鲜食甘薯贮藏品质变化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品种鲜食甘薯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为鲜食甘薯贮藏品质研究和科学存放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以6个鲜食甘薯品种‘安娜’‘广薯42’‘广薯87’‘广薯72’‘广薯79’和‘普薯32号’为试验材料,在温度18(±1)℃、湿度70(±2)%条件下贮藏60 d,研究其贮藏过程中的腐烂率、失重率、干物质量、淀粉酶活性、淀粉、可溶性糖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食味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结果】 贮藏60 d时,‘安娜’‘广薯79’和‘普薯32号’腐烂率分别达到60.87%、50.00%和44.00%,腐烂严重;‘广薯87’和‘广薯72’的腐烂率仅为12.50%和8.70%。6个品种鲜食甘薯的可溶性糖含量和食味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β-淀粉酶是鲜食甘薯中主要的淀粉酶,贮藏过程中‘广薯42’‘广薯87’‘广薯79’和‘普薯32号’的β-淀粉酶活性下降30%~50%,其他品种约下降10%。此外,与贮藏前相比,贮藏后‘安娜’和‘广薯42’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17%~23%,‘广薯87’和‘广薯72’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上升22%~36%;贮藏60 d时,‘广薯79’和‘普薯32号’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贮藏前无明显差异。【结论】6个品种鲜食甘薯在贮藏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贮藏特性,其中,‘广薯87’和‘广薯72’在贮藏过程中腐烂率较低,可适当延长贮藏期,而‘广薯42’‘广薯79’和‘普薯32号’在贮藏30 d后开始腐烂,不宜长期贮藏。‘安娜’在贮藏15 d后食味显著上升,但在贮藏45 d后出现大面积的腐烂。

关键词: 鲜食甘薯 贮藏 品质 腐烂率 类胡萝卜素含量 食味评价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作为抗戊型肝炎病毒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造成急性肝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HEV基因组由5'非编码区、3个开放阅读框(ORF1、ORF2、ORF3)和3'非编码区组成,仅在HEV-1中发现了 ORF4,并与ORF1重叠.各种编码蛋白在HEV的复制和感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HEV的复制是由ORF1编码的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所介导的.HEV RdRp是由多个蛋白亚基组成的复合酶,具有7个保守基序,这些保守基序在RNA合成过程中发挥核苷酸识别、合成、延伸、修饰和稳定等作用,保证了 RdRp的功能,在HEV的复制和转录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以RdRp作为抗HEV药物作用靶点的治疗方案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是目前药物开发的一种主流思路.目前,已发现利巴韦林、索非布韦、2'-C-甲基胞苷(2CMC)等核苷类RdRp抑制剂和锌、GPC-N114等非核苷类RdRp抑制剂对HE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潜在的抗HEV药物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对HEV编码蛋白和HEV RdRp的结构与功能进行阐述,总结目前发现的对HEV有抑制作用的RdRp抑制剂,以期为HEV的药物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HEV)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 药物开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白叶枯病免疫与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Oryza sativa L.)白叶枯病是由革兰氏阴性菌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发的细菌性疾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水稻病害。该病害在我国发病面积广,其病原菌具有传播速度快和易突变的特点。挖掘和克隆新的白叶枯病抗病基因并对其进行育种应用是目前防治该病害的有效途径。本文对目前已报道的44个白叶枯病抗病基因进行了分类,概述了水稻白叶枯病免疫应答与主效抗病基因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1)水稻应对白叶枯病的防御机制; 2)水稻白叶枯病抗病基因的挖掘与鉴定; 3)水稻白叶枯病主效抗病基因的功能及分类; 4)水稻抗白叶枯病的分子机制。此外,本文对水稻白叶枯病抗病基因及免疫机制的研究进行了展望。这些内容可为水稻白叶枯病的后续研究及育种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抗病基因 免疫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枇杷中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及代谢产物残留分析与膳食风险评估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氟吡菌酰胺和肟菌酯在枇杷上的残留与膳食风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检测了枇杷中氟吡菌酰胺及其代谢物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和肟菌酯及其代谢物肟菌酸在果实生长过程中的消解动态和残留量,并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UP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在0.01~1.00 mg/kg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82%~93%,相对标准偏差为1.4%~2.8%,定量限均为0.01 mg/kg,方法灵敏度及准确度良好,能够满足枇杷中农药残留检测要求。按照良好农业规范要求,在枇杷上施用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当剂量为333 mg/kg、施药2次,施药间隔10~15 d,距末次施药后28、35 d时,枇杷中氟吡菌酰胺残留量为<0.01~0.03 mg/kg、消解率>90%;肟菌酯的残留量为<0.02~0.04 mg/kg、消解率>85%,肟菌酯的残留量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0.7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按照推荐剂量使用,枇杷中氟吡菌酰胺残留水平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研究结果可为氟吡菌酰胺和肟菌酯在枇杷树上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枇杷 氟吡菌酰胺 肟菌酯 残留分析 膳食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六垌茶关键特征成分分析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广西地区的特色茶叶六垌茶为对象,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联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识别不同加工工艺、采摘时间和种植模式的六垌茶特征成分,探究不同因素对特征成分的影响。共识别筛选出六垌茶的23个不同关键特征成分,包括(+)-没食子儿茶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等,其中儿茶素及其衍生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占特征成分的主导地位,数量占比达82.6%。区分不同加工工艺和采摘时间六垌茶具有最大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的特征成分均为萜烯类及其衍生物,分别为阿库米尼苷和桧烯的同分异构体,不同种植模式六垌茶中最大VIP值特征成分为(+)-儿茶素。结果表明,在不同加工工艺、采摘时间和种植模式等因素影响下,六垌茶的关键特征成分及其含量分布不同。其中,红茶工艺促进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的形成和萜烯糖苷的水解;随采摘时间的延长,六垌茶中山柰酚-3-O-对香豆酰基鼠李糖葡萄糖苷等5个黄酮类特征成分的相对丰度升高;人工种植降低了(+)-儿茶素等儿茶素及其衍生物特征成分的相对丰度。本研究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识别不同六垌茶的关键特征成分及丰度差异,有助于探索不同六垌茶特征品质形成的机理机制,可为六垌茶的加工工艺和栽培技术等品质调控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关键特征成分 识别 六垌茶 代谢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