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889条记录
4种喷雾助剂对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豇豆叶片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用于豇豆的农药喷雾助剂,使药液在作物表面起到更好的铺展效果。首先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豇豆叶片近、远轴面的叶片结构,然后通过测定接触角计算豇豆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最后测定了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thiamethoxam WG)与加入4种喷雾助剂后,不同浓度药液的表面张力以及液滴在豇豆叶片上的静态、动态接触角。结果表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不同浓度稀释药液的表面张力均大于豇豆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表明该制剂本身不能在豇豆叶片上很好地润湿铺展;当药液1 250倍稀释液分别加入助剂0.4%silwet stik、0.5%迈丝后,药液的表面张力分别为24.58 mN/m和31.07 mN/m,小于豇豆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32.31 mN/m。该药液1 250倍稀释液加入体积分数为0.5%助剂迈丝后,其动态接触角下降速率与其他3种助剂相比快,60 s后接触角为39.68°。因此在使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喷施豇豆叶片时,建议在稀释倍数为1 250倍的药液中添加0.5%助剂迈丝,有助于药液在豇豆叶片上的润湿效果。

关键词: 助剂 噻虫嗪 水分散粒剂 豇豆 润湿性 表面自由能 表面张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球虫病7价多表位嵌合重组抗原ET seven真核质粒的构建、表达及其初步功能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以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AMA1、EtAMA2、EtMIC3、EtMIC4、EtMIC13、EtROP5和EtSAG1等入侵相关蛋白分子为抗原基础的多表位嵌合重组抗原ET seven真核表达质粒,同时验证其在DF-1细胞中的表达和通过不同辅助递送方式在鸡体内的表达及其免疫功能。本研究利用生信分析获得7个抗原表位,分别提取柔嫩艾美耳球虫不同发育阶段虫体总RNA,通过RT-PCR扩增获得EtAMA1、EtAMA2、EtMIC3、EtMIC4、EtMIC13、EtROP5和EtSAG1等7个抗原的表位区域编码基因,构建基因图谱由公司合成以pcDNA3.1(+)为真核表达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ET seven;将鉴定阳性、测序正确的质粒pcDNA3.1-ET seven转染至DF-1细胞,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T seven重组基因片段在DF-1细胞中的表达;以磷酸钙纳米颗粒作为辅助质粒递送佐剂检测pcDNA3.1-ET seven在鸡体内引起的细胞因子水平变化,间接EL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显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ET seven,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到ET seven的特异性表达,质粒通过磷酸钙纳米佐剂免疫鸡体后,检测细胞因子IL-2、IL-6、IL-10、IL-12、IFN-γ、CD-40均在三次免疫后7 d高水平表达,其中CD-40与IL-6的表达水平最高。pcDNA3.1-ET seven重组质粒结合磷酸钙佐剂肌肉注射二次免疫后7 d间接EL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呈阳性。结果表明,pcDNA3.1-ET seven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在鸡体内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鸡球虫病的疫苗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柔嫩艾美耳球虫 多表位重组质粒 真核表达 DNA疫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周期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及生殖行为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光周期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的光周期(12L:12D、16L:8D、20L:4D)对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及生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时间20 h时,甜菜夜蛾的卵孵化率仅为74.0%,幼虫历期缩短至11.5 d,幼虫存活率降低至57.8%,化蛹率仅为57.8%,蛹重减轻至0.1905 g及成虫寿命缩短至6.3 d。在雌雄比1:1的条件下连续观察7个暗期,发现在第3暗期中,12 h光照下的甜菜夜蛾求偶起始时间距暗期时长(212.4 min)是20 h光照下(51.4 min)的4倍;光周期12L:12D、16L:8D和20L:4D下的总求偶次数分别为47.7次、37.9次和25.5次,三种处理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交配起始时间会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缩短或减少;12h光照下的产卵量(855.0)约为20h光照下产卵量(301.6)的2.5倍。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光周期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的影响,可为甜菜夜蛾的室内人工繁育及田间绿色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甜菜夜蛾 光周期 生长发育 生殖行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双胚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高产一直是玉米育种的研究热点,传统方式提高玉米产量已进入瓶颈期,玉米双胚这种特殊遗传现象可能为获得高产提供突破性方向。为了解双胚现象发生的遗传机制,本文归纳了包括玉米等多种作物双胚、多胚现象的前人研究,从多维度整合了相关的遗传表现、细胞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子机制研究等内容。此外,本文总结了有关双胚的部分研究方法,为双胚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及玉米高产育种研究提供可行性参考。通过前人研究,本文发现玉米双胚基因挖掘方面暂未有突破性进展,因此预测有关双胚现象的研究重点仍是影响双胚性状表达的关键遗传位点的定位与候选基因的挖掘,以进一步解析玉米双胚现象的分子网络机制,为指导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玉米 双胚现象 高产 遗传位点 双胚基因 分子机制 高产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球气候变化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稻田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稻田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一直是研究关注的热点和重点。IPCC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候变暖、大气CO2浓度和近地层臭氧(O3)浓度升高,三者对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稻田微生物群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很敏感,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稻田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稻田微生物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效应以及稻田关键微生物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应用,指出未来应综合考虑多因子气候变化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加强对其机制的研究,加强稻田微生物对温室气体排放调控效应和机制研究,以及筛选减排效果显著的微生物类群用以开发成熟的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微生物产品。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 温室气体 微生物群落 减排 稻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速冻技术在竹笋冻结应用中的适宜性分析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浸渍速冻技术(IF)、液氮喷雾速冻技术(LNF)和压力转移速冻技术(PSF)对3种新鲜竹笋(‘甜龙笋’‘马蹄笋’‘毛竹鞭笋’)进行冻结,探究3种速冻技术对竹笋的冻结特性及冷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效果最佳的是LNF组,竹笋在LNF中的冻结速率最快,‘甜龙笋’‘马蹄笋’和‘毛竹鞭笋’冻结速率分别是缓慢冷冻组(RF)的12.43、3.92倍和7.5倍。3种竹笋的汁液损失率均小于2%,硬度比RF组提高47.26%~65.02%、总氨基酸损失率比RF组降低7.88%~38.91%,LNF组笋体内的自由水占比低于其他3种冷冻方式,并且其水分与组织结合最为紧密,在微观结构上最趋近于新鲜样品;IF组的冷冻效果次之。PSF组虽然在维持竹笋的色泽及抑制酶促褐变方面表现最佳,该处理组竹笋的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分别比新鲜样品低27.76%~45.24%和27.05%~80.86%,但竹笋的维管束结构被严重破坏,造成了6.12%~10.47%的汁液损失率和更严重的水分迁移。综上所述,液氮喷雾速冻技术在冻结速率和品质保持方面表现最佳,是3种速冻技术中最适合于竹笋速冻加工的方法。

关键词: 速冻 竹笋 冻结特性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ISG20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抗PEDV感染的初步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猪干扰素刺激基因20(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20,ISG20)的序列信息及其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增殖的影响,以提取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总RNA为模板扩增猪ISG20基因的CDS区序列,并应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进而构建pcDNA3.1-3×Flag-ISG20重组质粒转染入IPEC-J2细胞鉴定表达情况。此外,在转染重组质粒的细胞中感染PEDV分析ISG20对PEDV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猪ISG20基因CDS区的大小为516 bp,编码171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pI)为8.84;猪ISG20存在2个N-糖基化位点和23个磷酸化位点,主要定位于细胞骨架和细胞质中,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构建的pcDNA3.1-3×Flag-ISG20重组质粒能够在IPEC-J2细胞中表达,蛋白大小约为19.6 ku,而且可以明显抑制PEDV的增殖;克隆了猪ISG20基因,并且在IPEC-J2细胞中重组质粒pcDNA3.1-3×Flag-ISG20能够表达且发挥抑制PEDV增殖的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PEDV与ISG20的相互作用,以及以此为靶点筛选抗PEDV生物制剂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20 生物信息学分析 真核表达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是一种能引起猪和人感染,危害较大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猪链球菌在自然状态下具有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是其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已知猪链球菌是在感染的黏附、集结和分散3个阶段形成生物被膜,其中毒力因子(荚膜多糖、溶菌酶释放蛋白和溶血素)起到主要作用,整个形成过程由细菌细胞的信号转导系统进行调控.细菌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是细菌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它对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并通过调控水平基因转移、复制、生物被膜形成等方式增强细菌耐药性,同时在增加细菌密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够增强猪链球菌的耐药性,其耐药机制主要涉及QS系统调控、胞外聚合物的形成、细胞外DNA作用、外排泵作用、生物被膜结构和水平基因转移.明确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调控及生物被膜引起耐药的机制,对猪链球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化学消毒剂、高温、紫外线和臭氧均能破坏猪链球菌的生物被膜并杀灭细菌;使用抗生素或抗菌剂等化学合成药物能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或破坏生物被膜,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实现治疗猪链球菌感染的目的.此外,部分中药对猪链球菌的生物被膜有抑制和破坏作用,其活性成分具有抗耐药的特性,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笔者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调控机制及其引起的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的防治策略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猪链球菌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猪链球菌 生物被膜 调控机制 耐药机制 药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重要农艺性状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传统作物遗传研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然而,近年来的科学进展揭示了非编码遗传资源在调控作物产量、品质和抗性等重要农艺性状中的关键作用。这些非编码遗传资源包括调控性非编码RNA、组成性非编码RNA、基因非编码区序列、核酸适配体以及由非编码序列衍生的小肽,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代谢、基因组稳定性以及生物技术应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为非编码遗传资源的系统发掘和功能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作物育种领域,非编码遗传资源的精准调控特性为提升农艺性状提供了全新手段,突破了传统编码基因研究的局限性。相关研究不仅揭示了非编码序列在作物复杂性状调控中的多样化功能与精细调控机制,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综合评述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农艺性状调控中的研究进展,系统梳理这些非编码元件的分类、起源与演化背景,详细讨论其在调控作物重要农艺性状中的作用机制和调控网络,最后探讨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潜力,并对其在未来遗传改良中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通过系统地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可为未来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促进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 非编码调控序列 农艺性状 基因表达调控 作用机制 作物遗传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豇豆抗锈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豇豆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豆类作物,在我国既是重要的杂粮作物,也是传统的豆类蔬菜作物。锈病是豇豆生产上三大主要病害之一,选育抗锈病品种是防治锈病最经济有效的策略,筛选抗锈病种质、解析其遗传基础是抗锈病育种的关键和前提。本研究对215份豇豆地方品种进行抗锈病精准鉴定,筛选出40份抗锈病种质。利用重测序技术鉴定了215份种质的基因型,获得3880169个高质量SNPs和469398个高质量InDels。群体结构分析将之分为4个亚群,亚群分类与荚长、荚型高度相关。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出10个与锈病抗性显著相关的基因组区段,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单倍型分析显示各峰值SNP的不同等位变异与锈病抗性高度相关,且随着有利等位变异的聚合,群体内抗病材料的比例显著升高。本研究鉴定出10个可能的抗锈病候选基因,包括含BTB/POZ结构域蛋白基因、LRR受体类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基因、乙烯反应转录因子、交替氧化酶基因等。本研究为豇豆抗锈病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因资源。

关键词: 豇豆 锈病 关联分析 重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