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889条记录
饲用抗生素替代品在畜禽生产中应用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生素的使用给畜禽健康提供了保障,但也给畜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成为保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课题。本文综述了饲用抗生素替代品如酸化剂、微生态制剂、植物提取物、抗菌肽、微生物发酵饲料等功效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以期为畜禽生产中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与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抗生素替代品 畜禽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0-2020年广东省耕地面积与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

水土保持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广东省耕地面积与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特征,为该区域耕地保护与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为研究区,采用变化强度指数、重心迁移轨迹、粮耕敏感度模型等方法,在县域尺度下分析2000-2020年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粮食生产对耕地变化敏感程度.[结果]①2000-2020年广东省有88.71%的县域耕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县域从珠三角地区不断放射至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②有78.23%的县域粮食产量下降,粮食产量下降显著的县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③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重心迁移方向均表现出"南下西移"的变化趋势,凸显出粤西地区耕地数量与粮食生产对广东省的贡献越来越大.④粮食产量对耕地面积变化具有敏感性的县域数量逐渐增加,具有敏感性的县域越来越集中分布在珠三角、粤东和粤北地区.[结论]广东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总体处于减少的趋势,粮食产量对耕地面积变化具有敏感性的县域呈现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建议广东省在政策制定上要把握耕地面积与粮食生产变迁规律,一方面因地制宜加强对种粮大县的激励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分类施策做好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监测与种粮积极性提高等工作.

关键词: 耕地 粮食生产 敏感度模型 时空演变 广东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化施肥和有机替代技术对菜心生长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施肥和有机替代化肥技术是实现环境友好、保持耕地质量的国家战略,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优化施肥和化肥减量措施对广东江门蔬菜地土壤理化性质及菜心产量、品质的影响,为蔬菜地平衡有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供港和珠三角蔬菜基地——广东江门市为研究基地,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习惯施肥(T1)、优化施肥(T2)、优化施肥+有机肥替代N肥15%(T3)、优化施肥+有机肥替代N肥30%(T4)、优化施肥+炭基有机肥替代N肥15%(T5)、优化施肥+炭基有机肥替代N肥30%(T6)7个处理,测定各处理对菜心产量、叶片营养元素累积、菜心品质及土壤养分和理化性状等的影响。【结果】除CK外,与T1相比,优化施肥和有机替代处理(T2~T6)对菜心产量无显著影响,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28.15 t/hm2),其次为T3处理(26.35 t/hm2);菜心营养元素含量并未受到有机替代的影响;干物质和营养元素累积量相比T1均有增加,其中T2处理菜心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提高12.58%),氮、磷、钾元素累积量以T6最高,分别是T1的1.19、1.18和1.18倍;但所有处理均提高了菜心的Vc含量和可溶糖含量(9.49%~22.63%和18.96%~126.37%);所有处理的肥料农学利用效率也均高于T1,而T2处理的肥料农学利用效率最高(N为2.77、P为7.38、K为3.69),其次是T6处理(N为2.17、P为5.78、K为2.89);采用有机替代处理(T3~T6)的pH值均高于单施化肥,其中T6处理与T1差异最大(0.62个单位),T2~T6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T1(9.75%~34.31%)。【结论】与T1相比,所有处理均不会使蔬菜减产,其中T2的肥料农学利用效率最高。综合考虑产量增加、菜心品质提高、效益增加和土壤性质改良的基础上,T3处理效果最佳,因此15%的有机肥替代N肥可能是最适宜江门蔬菜基地菜心成本的化肥减量增效模式。

关键词: 有机肥/炭基有机肥 优化施肥 有机替代 菜心 土壤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好氧反硝化细菌HL3的鉴定及脱氮性能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海鲈养殖池塘底泥中分离得到了1株好氧反硝化细菌HL3,通过对HL3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16S r DNA序列鉴定,确定HL3为嗜线虫沙雷氏菌(Serratia nematodiphila)。从碳源、C/N、p H和温度4个环境因素对HL3生长和脱氮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以琥珀酸钠为碳源、C/N=10、p H=7和温度为30℃时,HL3有最佳脱氮能力,48 h内TN、NH4+-N、NO2--N、NO3--N去除率分别为78.23%、92.80%、99.57%和94.65%。好氧反硝化细菌Serratia nematodiphila HL3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和脱氮效果,该菌在养殖尾水的生物脱氮处理方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好氧反硝化细菌Serratia nematodiphila HL3 生物安全性 环境因素 脱氮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碳源添加剂对酚酸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及根际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有机碳源添加剂对酚酸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番茄盆栽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是常规栽培(CK)、酚酸胁迫(T1)、酚酸胁迫+KOH(T2),以及在添加外源酚酸的基础上添加含有KOH和不同有机碳源混合的处理,所用有机碳源分别为醋酸钾(T3)、海藻酸(T4)、黄腐酸(T5)、腐植酸(T6)、γ-聚谷氨酸(T7)。在移栽30 d后,测定番茄幼苗生长指标、生理指标、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酶活性,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番茄幼苗生理指标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碳源能有效促进番茄生长,以T6处理的增益效果最佳:与T1处理相比,T6处理的番茄幼苗根系活力增长122.9%,叶片酶活提高16.7%~149.1%,根系丙二醛、土壤总酚酸含量分别下降59.0%、44.2%,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5.1%、27.4%、22.0%、119.2%,土壤酶活提高9.0%~28.7%。冗余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番茄植株地上部鲜重、根部鲜重与土壤总酚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蔗糖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正相关。T6处理与T1处理对以上5个驱动番茄幼苗生长指标变异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具有相反的调控效应。有机碳源可以通过增强作物生理活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根际土壤酶活性等方式,缓解酚酸对番茄生长的化感胁迫效应,其中以腐植酸的作用效果最优。

关键词: 有机碳源 酚酸胁迫 农艺性状 土壤养分 酶活 番茄幼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土壤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解和掌握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耕地全氮含量的演变特征。【方法】利用广东省1984以来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对全省37年来的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1984年以来,全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由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七五”,1986~1990年,下同)前期的1.42 g kg-1增加至“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的1.64 g kg-1,增加幅度为15.5%,土壤全氮提高一个等级水平。全省土壤全氮主要分布在2级和3级频数,2级和3级频数总体上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由“七五”前的74.0%下降至“十三五”时期的59.5%,1级频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4级和5级频数变化不大。全省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地区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各区域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大,粤东地区略小于其他地区。【结论】施肥和氮肥投入量增加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田间管理措施、种植结构调整是导致广东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耕地 土壤全氮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广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标记分析15个凡纳滨对虾家系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生物工程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F1 代核心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本研究利用 15 对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引物对 15 个凡纳滨对虾全同胞家系进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选择的 15 个SSRs位点中,共检测出 112 个等位基因(number of alleles,Na),60.453 个有效等位基因(number of effective alleles,Ne),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均值为 0.648.15 个F1 代核心选育家系的平均Ne为 1.925-2.626,平均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为 0.425-0.783,平均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为 0.403-0.572.聚类分析表明,15 个家系主要分为 3 个类群,遗传距离在 0.252-0.574 之间.各家系间遗传分化系数(fixation index,Fst)为 0.112-0.278,表明群体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本研究证明 15 个凡纳滨对虾家系的遗传多样性适中,为后续耐受高水平豆粕饲料的凡纳滨对虾家系选育工作提供了遗传学证据.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分子标记 核心育种群体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果龙眼新品种良圆龙眼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良圆龙眼是以大乌圆为母本、储良为父本杂交选育的大果龙眼新品种.果实大小均匀,单果质量13~18 g;果皮黄褐色,果实外观较好;果肉乳白色,稍透明,果肉表面纵纹明显,表面不流汁,汁液中多,肉离核、韧脆化渣,味甜;可食率64%~6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19%~21%.树势强,树姿直立,树冠圆形,1年生枝条较粗,优于两亲本.在广州地区成熟期7月底至8月上中旬;丰产性中等,高接后第5年平均株产为22.5 kg,每666.7 m2产量可达724.5 kg;适宜广东省各产区栽培.

关键词: 龙眼 新品种 良圆龙眼 杂交 大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株乳杆菌对发酵麻竹笋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解析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单一和复合发酵麻竹笋对其品质的影响规律,挖掘适宜麻竹笋发酵的发酵剂。【方法】以植物乳杆菌S1、发酵乳杆菌G9为发酵菌株,研究这2株乳杆菌单一和复合发酵对发酵麻竹笋乳酸菌数、还原糖、pH值、总酸、亚硝酸盐、抗氧化性、有机酸、生物胺和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结果】与自然发酵组比较,2株乳杆菌发酵可显著提高发酵麻竹笋的乳酸菌数、总酸、有机酸含量和抗氧化活性(P < 0.05),降低发酵麻竹笋的pH值和还原糖含量。在发酵第4天,G9发酵组的乳酸菌数最高、为8.70 lg(CFU/mL);发酵结束时,接种发酵组的乳酸菌数均高于6.31 lg(CFU/mL),均显著高于自然发酵组。接种发酵组总酸、乳酸含量也显著高于自然发酵麻竹笋,其中S1发酵组的总酸和乳酸含量最高、分别为5.86和3.66 g/kg。接种发酵组的亚硝酸盐和生物胺含量在发酵期间均显著低于自然发酵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发酵组、S1发酵组、G9发酵组和复合发酵组中分别检测出26、33、29和31种挥发性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分别为12.75、22.58、15.15、20.81 mg/kg;与接种发酵组相比,自然发酵组的挥发性物质种类相对较少,其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12.75 mg/kg)也低于接种发酵组,表明接种发酵可有效提升发酵麻竹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论】植物乳杆菌S1和发酵乳杆菌G9均能提升发酵麻竹笋的品质,可作为麻竹笋的潜在发酵剂。

关键词: 麻竹笋 植物乳杆菌 发酵乳杆菌 理化性质 抗氧化活性 挥发性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解辅助挤压膨化技术在谷物加工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粮油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挤压膨化技术集送料、混合、熟制、杀菌、成型、干燥于一体,具有连续、高效、环保等优点,在谷物加工中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应用.其产品在糊化程度、可消化性、生物利用率及储藏稳定性等方面优于烘焙、蒸煮等传统加工技术,但仍然存在糊粉类食品不易冲调、热敏性营养及活性成分损失以及过度褐变等问题.酶反应可降解谷物原料中的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有助于缩短挤压膨化加工时间,进一步提高营养活性成分的保留率,提高淀粉、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同时缓解大分子导致的不易冲调分散,改善产品的营养感官品质.文章综述了谷物加工中常用的酶制剂种类及其作用、酶解与挤压膨化联用的3种方式,分析了该技术对谷物食品理化、营养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并对该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酶解辅助挤压膨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挤压膨化 酶解 谷物加工 营养品质 感官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